今天我們繼續解析《孫子兵法》。
之前我們花了不少篇幅介紹孫子的“五事”模型。如果說“五事”涉及的是戰争勝利需具備的戰略條件,那我們接下來所要讨論的,就涉及到戰術問題了。
我們先聽聽孫子是怎麼說的: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譯成白話文就是:
分析利弊,使你的意見被采納。然後就營造有利的态勢,為對外用兵提供幫助。所謂“勢”,就是憑借有利的情況而行動。
這句話的關鍵詞,在一個“勢”字。關于“勢”,簡單地說,就是對你有利的條件。這個有利條件既可以來自于大環境,也可以通過主觀的創造,即我們通常所謂的“借勢”和“造勢”。
下面讓我們為您詳細講解。
1/3 如何借勢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四兩撥千斤”,這句話用于今天的話題再合适不過。
如何“四兩撥千斤”呢?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但凡有點物理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想要撬動一件重物,如果不使用蠻力的話,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一根杠杆,你的力量可以憑借杠杆而增加,這便是杠杆的作用。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撬動這個世界。而孫子所說的“勢”,就相當于阿基米德手中的杠杆。
真正的戰略高手,總是想辦法避免和敵人硬拼。同樣是完成目标,有人拼盡全力,即使取勝了也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有人卻能運用巧勁,做到事半功倍。兩者最本質的區别就在于,前者不懂得如何用“勢”,後者卻深谙此道。
毫無疑問,善于用“勢”的人更有可能奪得最終的勝利,因為他的損耗比敵人小,須知在戰場上,活到最後的人才是赢家。
在開頭我們已經講過,用“勢”分兩種:借勢和造勢。這一節,我們先講一個戰場上成功借勢的故事。它發生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
張儀這個人,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也是秦國“連橫”政策的有力推手。在史書《戰國策》中,正是張儀把楚懷王戲弄地團團轉,幫助秦國在與楚國的競争中占據了壓倒性優勢,楚懷王最終也客死他鄉。
傳統印象中的張儀,是個能言善辯,詭計多端的外交家。不過,除了外交家這個身份,張儀還是一名出色的将領。
那是張儀入秦後指揮的第一場戰役,由秦國對陣魏國。魏國實力薄弱,論軍事并不是秦國的對手。當時,張儀和秦國公子華一同圍攻魏國的蒲陽城,蒲陽在今天的山西隰縣,很快,秦軍便拿下了蒲陽城。
然而接下去,張儀做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他請求秦王把蒲陽還給魏國,為了赢得魏王的信任,張儀還建議秦王把兒子公子繇送去魏國當人質。
仗明明是打赢了,為何還要讓步呢?這就體現了張儀高超的政治智慧。
張儀認為,秦國的實力已經讓魏國見識到了,要拿下蒲陽城簡直易如反掌。現在把它還給魏國,是為了讓魏王知道,我們秦國想要你死就死,想要你活就活。
這就有點像什麼呢?我記得很多年前看過一部香港警匪片,主人公是個警察,因為得罪了黑幫,對方把他的女兒帶走吃了一頓大餐,還給她買了玩具。等警察下班回家,他們又把他女兒送了回來。
表面上看,黑幫并沒有傷害他的女兒。但這件事對主人公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為黑幫向他傳遞了一個信号:我們随時随地能找到你的家人,我們今天可以請她吃大餐,明天就能讓她去死!
你看,這一招是不是比直接綁架或者寫恐吓信更管用?當年張儀也是以類似的法子對付魏國。當然,魏王也不是傻瓜,沒那麼好騙。張儀因此特地囑咐秦王,不妨送一個不受寵的公子到魏國。魏國看到了秦國的“誠意”,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最終,魏國獻出了上郡的十五個縣作為對秦王的回報。秦國失去了一座城,但他得到的卻要遠遠大于失去的。
在這場軍事行動中,張儀就成功運用了“借勢”的策略。他所憑借的勢,是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隻不過他沒有直接讓秦軍攻取那十五個縣,而是采用了以退為進的戰術,把你揍一頓之後再主動示好,先做壞人,再做好人,讓魏王從此對秦國言聽計從,不敢怠慢。
老子有句名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對付敵人,即便是比你弱小的對手,也不一定非得采取威逼恐吓的手段,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是一名将領最了不起的能耐。
2/3 如何造勢
說完了借勢,我們再來說說造勢。相比于借勢,造勢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從戰術層面,造勢也常常用來迷惑對手,從而避其鋒芒,或達到奇襲的目的。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對諸葛亮的空城計不會陌生,這是典型的造勢。
在早些時候,曹操率兵攻打宛城,劉備聞風而逃,由張飛負責斷後。當時張飛身邊隻帶了幾十個騎兵,在當陽長坂坡一帶,見曹操來襲,張飛讓士兵在樹林裡砍下樹枝綁在馬腿上,在林子裡跑來跑去,掀起陣陣塵土,曹操懷疑樹林裡有伏兵,立即下令停止前進,這也是造勢。
當然,《三國演義》不是正史,你可以對上面的故事姑妄聽之。但在人類曆史上,關于造勢最經典的一個例子,來自于二戰時期的德軍統帥——隆美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場,意大利軍隊被英軍打得潰不成軍,無奈之下,他們隻能向德軍求救。于是希特勒派出了隆美爾,正是在北非戰場,隆美爾獲得了“沙漠之狐”的稱号。
實際上,隆美爾抵達北非時的兵力隻有幾千人和一個加強的裝甲團。畢竟,此時的德軍主力正在東線與蘇聯人作戰。而英軍有幾萬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德軍看起來毫無勝算。
但隆美爾就是隆美爾,他有能力在局勢對自己極其不利的情況下,創造出有利條件,結果,數量幾倍于己的英軍被幾千德軍追着跑,隆美爾取得了著名的“昔蘭尼加戰役”的勝利。
在這場戰役中,隆美爾采取了兵分多路的戰術,分為左中右三路,以裝甲部隊為主力,實行中央突破,兩翼齊飛的戰略。英軍根本沒想到德軍敢這樣發動進攻,被德國人打得毫無還手的餘地,昔蘭尼加戰役隻進行了十天,就以德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問題來了,德軍不是明明隻有幾千人嗎?像這種兵分三路的大規模進攻,明明隻有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難道隆美爾能夠變魔術嗎?
事實上,隆美爾還真的變了魔術。
隆美爾知道,這場戰役勝利的關鍵,在于出其不意。為了讓敵人相信自己實力強大,隆美爾特地造了幾百輛木制坦克,把它們放在大衆汽車的底盤上,遠遠看上去,這些假坦克形成了一條裝甲洪流,英軍知道德軍坦克的厲害,當然不敢與之交鋒。
但問題是,若僅靠這種把戲,縱然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畢竟,你的實際火力擺在那兒,敵人被你打了幾炮之後,很容易就能判斷出你有幾斤幾兩。所以,除了僞裝,隆美爾還采用了迂回加包抄的态勢,不斷分兵,對英軍實施分割包圍,讓英軍誤以為自己的實力不如德軍。
請注意,昔蘭尼加戰役的勝利,絕不是光靠那幾百輛假坦克,對于隆美爾而言,這些假坦克隻是道具,而真正的精髓在于德軍的迂回加包抄,若沒有隆美爾出色的指揮,德軍很快就會被英軍看出破綻。
當然,隆美爾能取得勝利還有個條件,就是英軍打仗太死闆,換到高明的将領,他們也許能夠看出德軍在虛張聲勢。所以,隆美爾的戰術騙得了君子,但騙不了小人。
我們之所以介紹這場戰役是想提醒大家,凡事不能隻看表面。任何看起來腦洞大開的所謂“妙招”,背後都是以相應的技戰術,以及對敵人的準确判斷作為支撐的。
為什麼像“空城計”這樣的故事不靠譜?原因就在于,即便諸葛亮真的要迷惑對手,也不能光靠在城頭上擺個琴故弄玄虛,他一定得有其他相應的軍事準備才行。畢竟,他的敵人也不是傻瓜,僅靠欺騙和僞裝形成的策略,是不會長久的。因為敵人很快就能摸清楚底細。
3/3 總結
今天我們談了孫子對“勢”的理解,關于“勢”,我們最後還要補充幾點。
在商業世界,很多人一提起“借勢”或“造勢”,首先會往營銷層面去想。比如社會上出了個大新聞,能否蹭個熱點,搞個話題什麼的,希望借此一戰成名。
還有人會從投資或創業的角度來理解“勢”,他們把“勢”當做機會、機遇,或者所謂的“風口”。在這些人看來,做任何事都必須要趕在風口上,好讓豬也飛起來。
這些思想背後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希望成功能夠有捷徑可走,最好能借助某個強大的力量推自己一把。
這當然無可厚非,但很多人會因此陷入一個誤區,即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放大招,撞大運上面,從而忽略了背後更重要的東西。
看看微信朋友圈裡的這些文章标題:
客戶搞不定?三招讓你成為業務高手······
如何提高你的溝通技巧?請做到以下四步······
如何制定企業戰略?你隻需要抓住以下五點······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每個人都想一招緻勝,但現實是,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存在。即便讓你僥幸成功,遲早也會原形畢露。
怎樣給企業做品牌?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廣告,我做個創意十足的視頻,或者通過一場聲勢浩大的營銷活動,來吸引公衆的眼球。
也許你的營銷活動能登上微博熱搜,即便你的廣告一時間能成為全城話題,那又如何?你的品牌做起來了嗎?并沒有。
同理,即便你創業真的選對了風口,一時間做得風生水起,你的企業就能活下來嗎?也不見得。
道理很簡單,品牌不等于營銷,撞對風口不等于取得成功,倘若你的基本功不紮實,那麼到頭來一切都是假象。
我們再簡要回顧一下今天所說的兩個例子,無論張儀的“借勢”,還是隆美爾的“造勢”,他們所憑借的,都不隻是“勢”本身。張儀是利用秦軍的硬實力,以政治手段代替軍事手段,為秦國謀取利益最大化。
隆美爾用假坦克蒙騙對手,背後是他高超的指揮技巧與德軍出色的分兵戰術,或換做平庸的将領來操盤,并不見得能取得成功。
高明的将領,懂得高明的用“勢”,因為他們既能看見“勢”的潛能,也能明白它的局限。
杠杆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支點是否牢固,以及支點安放的位置。說到底,真正的“勢”,本質上還是來自于你自己。所謂的好運氣,大趨勢,歸根到底還得看你是否有實力配得上它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