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娛樂圈傳來噩耗:“醜娘”張少華因病在京去世,享年75歲。
張少華,評劇演員出身,年輕時曾給新鳳霞、趙麗蓉等業界大腕搭戲,大多以配角為主。90年代涉足演藝圈,2008年憑“醜娘”一角成功走紅。當時她已經62年,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之後張少華出演了大量的影視劇,憑借不錯的演技樸實的作風深受網友歡迎。
客觀來說張少華的演藝成就不算太高,戲路單一,角色同質化明顯。但把一類角色演到極緻倒也算是一種成功。
張少華去世後,不少演藝圈同仁發文悼念,其中賈玲的文字引起了不小的争議。3月25日下午賈玲發文悼念張少華:看着您的戲長大的,先生千古。
國人講究逝者為大,悼念起來往往用盡溢美之詞,但賈玲的文字實在讓人難以接受,稱張少華“先生”真的合适嗎?
在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先生”這個詞向來是有他的固定含義的。在古代“先生”是對老師的尊稱,與性别無關。隻要這個人教過你,哪怕他水平不高窮困潦倒,你都得尊稱他一聲“先生”,這是禮數。
随着時代的發展,“先生”的含義也在逐步演變,逐漸從私人稱謂演變成公共詞彙,是對某個人地位、成就、人品等綜合方面的高度評價。
比如說我們稱呼錢鐘書妻子為楊绛“先生”,就是對她老人家人品、學術、成就、地位的高度認可,含義是楊绛先生水平太高了,大多數人都願意尊她為老師。
又比如梅蘭芳先生。舊社會“戲子”社會地位低,是老百姓戲谑的對象。但我們稱呼梅蘭芳還是冠之以“先生”二字,因為他貢獻太大了。
于京劇從業者而言,梅蘭芳成就卓著建樹極高,是所有從業者的“老師”,于門外人而言,梅蘭芳風骨極高又走出國門為國争光,自然應當尊稱為“先生”。
如此對比,張少華真的配稱為“先生”嗎?恐怕不能。
無論從哪方面論述張少華都擔不起“先生”這兩個字。首先是藝術成就,電視劇本身藝術含量極低,稱得上“藝術品”的鳳毛麟角,張少華在電視劇行業最多也隻是二線演員,何來的“先生”稱謂?
其次在人品而論,張少華似乎更擔不起“先生”的美譽。畢竟帶隊抄新鳳霞的家,打碎老人半月闆緻其終生不能上台,拿走齊白石的畫17年後才歸還,30多年後面對吳歡、谷文月等人的指控百般抵懶拒不承認,這也完全不能“為人師表”。
再考慮到“先生”一詞的公共意義,顯然張少華不配稱“先生”。這絕非對她個人的否定,而是實事求是,就事論事。
換個角度來說,張少華何德何能可以跟楊绛、梅蘭芳等大家并稱“先生”?無論怎麼看這三個人都無法擺在一個水平線上。
不獨張少華,娛樂圈大多數藝人包括賈玲,都沒有資格稱為“先生”。藝人互稱“先生”本質上是互相拔高,相互吹捧,拎不清又極為造次的做法,滑稽而又可笑。
賈玲發文不久又編輯掉“先生”二字,可見她也知道這個稱呼不能亂用,至少不能用在張少華身上。
“先生”一詞分量極重不可亂用,否則就是對錢鐘書、楊绛、林徽因等真正的學術大家的造次,藝人尤其要謹慎措辭,不要亂戴高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