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生活越是喧嚣,我們越要持戒而行。
前段時間,随着電視劇《人世間》熱播,為該劇旁白配音的陳道明再次登上微博熱搜。
這些年,他鮮少出現在公衆視野中,而是遠離塵嚣,笃定自守,安靜低調過生活。
他曾在各種場合談及自己對生活的看法:
“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人生最好的活法,是甘于寂寞,不拘泥于名利。”
膚淺的人用物質來掩飾自己的空虛,沉着的人用豐盛的内心填補生活的縫隙。
給生活減配,為靈魂松綁,才是下半生最睿智的活法。
01
物質減配
看過這麼一則小故事。
某地一個小鎮上,住着一個體弱多病的年輕人。
雖然他勤懇耕種,但由于常年生病需要買藥,日子過得很是拮據。
佛祖可憐他的遭遇,前來渡他。
他問年輕人:“你有什麼願望嗎?”
年輕人想了想說:“我一生勤勞,卻苦于這具病軀,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有人能治好我的病。”
佛祖聽罷,如他所願,給了他健康的身體。
恢複健康後,年輕人又對佛祖說:
“我的病雖然好了,但鄰居們都住着敞亮的大房子,我卻隻能住在漏雨的草棚裡,我還希望能有一間大房子。”
佛祖聽完覺得合乎情理,便給了年輕人大房子。
有了房子以後,年輕人還想變有錢,佛祖又給了他一座金羅漢。
誰知年輕人繼續貪得無厭:“俗話說十八羅漢,我想知道另外十七個金羅漢在哪……”
佛祖聽完,憤怒地拂袖而去,還沒收了年輕人得到過的一切,他再度回到孱弱赤貧的狀态。
這位年輕人可能忘了,最初的時候,他想要的,不過是健康而已。
有時想想,生活中的我們不也是如此嗎?
好了想更好,有了要更多,最終迷失在欲望的森林,茫然四顧,痛苦不堪。
就像亦舒在《印度墨》中寫得那樣:
“我提着一個袋子,邊走邊拾,一路上拾起無數我不想要的東西,當我遇到真正想要的東西之時,袋子已經裝滿了。”
如果我們任由欲望掌控,就會總被欲望牽制。
對日子删繁就簡,擺脫物欲的束縛,生命才會重回清澈澄明。
陳道明得到參演《圍城》的機會後,曾專程去原著作者錢鐘書家拜訪。
他發現,錢鐘書家中除了書籍,沒有任何一樣電器。
書香的氣味,藥罐子裡噗噗發出的辛辣苦澀的味道,給了陳道明極大的沖擊。
看着眼前這位著名學者,安居于狹小的空間,與書香為伴,卻自得其樂,他為自己之前的浮躁與淺薄深感慚愧。
從那以後,他不再沾沾自喜,而是謹慎選擇自己的工作。
他不因高價片酬而違背自己的原則:
“我不買飛機大炮,我又不買航空母艦,我保證最基本的生活質量,沒有那麼多的奢望。”
不工作的時候,他遠離塵世,自省自修,醉心手工,閑來彈琴,在自己的内心修籬種菊。
内心富足的人,往往都過得很簡單。
弘一法師李叔同前半生風光無限,卻在生命後半段布衣草履,一盞青燈也不覺得生活苦澀。
生活越是喧嚣,我們越要持戒而行。
減一分物欲,就多一份清醒,對生活去繁從簡,才能修煉出豐盈的内心。
02
精神低耗
早前在微博看過一個話題:精神内耗的人活得有多累?
有人說,别人表情有異常,就琢磨是不是自己說錯了話;
犯了無傷大雅的錯,會在心裡自責好久,擔心不會再得到别人的信任;
明明什麼都還沒做,卻總是覺得很累……
歸根結底,容易精神内耗的人往往自信不足又過于敏感,很多瑣碎的小事,都會在心裡上演一場大戰。
但其實,生活中的你沒有那麼多觀衆,我們不快樂的根源,都是因為做得太少,又想得太多。
陳道明在成名之前,有過很長一段跑龍套的經曆,那時他人微言輕,受過的委屈并不少。
但他從不往心裡去,而是認真研究劇本,耐心打磨演技。
那些遭遇過的輕慢和忽視,反而強大了他的心髒。
等到他真的紅了,各種是非也迎面而來,他也更加波瀾不驚了:
“對于外界的評論,我向來是有心理準備的,就像天冷了,就加件衣服,天熱了,再脫一件,就這麼簡單。”
生而為人,總有諸多困惑,若是陷在自我的囚籠無休止内耗,隻會與想要的生活失之交臂。
真正厲害的人,都把生活調到了“低耗”模式。
他們從不被無謂的情緒纏繞,也不願意在虛僞的逢迎中消耗自己。
陳道明是公認的不愛參加聚會的人,他曾在楊瀾的采訪中說:
“我一上酒桌應酬就感覺很煎熬。尤其是當一個人喝醉了,一句話跟你說了四五遍,一張名片遞給你八次時,你會感到一種窩火,一種憤怒,特别煩。”
成人世界最令人疲憊的事,就是置身不屬于自己的圈子,應付雞同鴨講的尴尬。
餘華小說《在細雨中呼喊》裡,孫光林因為孤單,一度很想與醫生家的兒子蘇杭成為朋友。
他混在一群人中間,跟着他們惡作劇,捉弄老師,内心卻飽受煎熬。
直到有次,蘇杭當着許多同學的面,猛抽他的臉來取樂,他震驚之餘才恍然明白,自己為了換取表面的朋友,已然付出了太多的代價。
從那時起,孫光林學會了獨處,“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以真正的自我開始了自己的生活。”
人在内心虛弱時,才需要混迹圈子,希望得到人脈,或者别人的認可。
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最後得到的依然是輕視與冷漠。
不如把那些觥籌交錯的時間,花在自我提升上,當你光芒萬丈,你想要的一切也會随之而來。
認識一位前輩,他們公司在業界頗有名氣,但他卻從不參加各種行業聚會,而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内容創作上。
他沒有選擇刻意合群,但合作機會依舊源源不斷地湧向他。
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并非是孤僻,而是懂得:
與其追逐表面的熱鬧,在觥籌交錯間迷失自我,不如耐心沉澱,在歲月中打磨自己。
耐心在荒蕪的土地上種花,春花爛漫之時,自會有美麗的蝴蝶成群飛來。
▽
白岩松曾在一次演講中說:
“30多歲,是在四處亂跑、為人生做了一系列加法之後,做一次減法的重要階段。”
将需求降至極簡模式,以清淨心過生活。
物質減配,精神低耗,才能摒棄外界紛擾,尋找到真正的甯靜。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