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回的蛏子為啥一瀝水就“減肥”了?不單單是蛏子,還有蛤蜊、象拔蚌、鮑魚等為啥都會有這麼快“減肥”效果?
春末、初夏,随着大量海鮮尤其是貝殼類海鮮上市,不少吃貨嘗鮮欲望增強,但在躍躍欲試的同時他們發現一種奇特現象,就是買回家中的部分海鮮“減肥”、縮水情況非常嚴重。周到君透過市民反映的情況,暗訪部分批發市場、菜市場,發現其中的奧秘,是貝殼類等海鮮被降低鹽份的水反複浸泡所緻。
一斤蛏子擠幹水僅剩8兩
今天一早,周到君來到位于肇周路、唐家灣路附近的一水産攤位,攤位上擺放着螺絲、蛏子、竹蛏、花蛤、鮑魚等各類水産品,在攤主的吆喝聲中,兩位馬大嫂一前一後來到攤位前 ,看到其中飽滿張口、水靈靈又肥壯的蛏子個個誇獎,“今早的蛏子好來!”
因為特别留意,周到君花了15元買了一斤,買好蛏子後,周到君随即用兩手指擠壓張口的蛏子,蛏子殼裡的水随即被擠了出來。蛏子殼緊閉後,記者将蛏子放在電子秤上,發現原先一斤重的蛏子隻有8兩重,“侬看看,哪能分量相差這麼多啊?是買蛏子還是買水啊!”雖然周到君用力過度,擠掉了部分蛏子應該保持的水分,但即便不這樣擠,還是可以看出浸泡的蛏子水分過度了。
見周到君如此這般折騰,攤主急了,“啥人有侬這樣買蛏子的,蛏子原本生活在水裡,離開了水不死才怪呢!”一旁的老闆娘更急,她轉過頭來為老闆助陣道,“侬是來買蛏子的還是來搗蛋的?蛏子與水是一家,擠幹了水的蛏子肯定會死,這樣的蛏子哪能吃法?”
對于老闆和老闆娘強烈的抗議聲,周到君在一旁默不作聲,隻是靜靜地看着,此時剛才還翹着拇指的兩位馬大嫂似乎醒悟了,“蛏子裡的水分量的确重哦。”說着掉轉頭撤離了攤位 ,周到君見勢,拿着蛏子走人了。
從長街運出三次清洗浸泡增重超20%
滬北某水産市場是滬上一家頗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水産市場,由于長期聯系、采訪水産市場,周到君與其中多位老闆有交集,在采訪了水産零售攤位之後,周到君随即踏訪了該批發市場,想了解一下蛏子上市的全過程,一位長做蛏子生意的張老闆笑臉相迎。
張老闆此時正忙着,因為剛剛一車蛏子從甯海長街運送過來,所以張老闆邊搬貨邊與周到君交流,“長街的蛏子出了名的,侬看看新鮮又肥壯,這兩天我每天的批發量有好幾千斤。 ”張老闆正說着話,周到君就湊了過去,的确,經過長途跋涉的蛏子,運到批發市場已經褪去了原本披在蛏子身上的泥巴。
“蛏子不是從灘塗的泥地裡挖出來的嗎,怎麼現在變得幹幹淨淨了?”見周到君說外行話,張老闆解釋道,“滿身的泥巴啥人要啊,我們批發商都要求運送過來的蛏子幹幹淨淨,所以蛏子從産地長街運送出來前就被清洗過了。”
話說到這兒,逐漸進入主題了。“那浸泡在水裡僅僅是為了讓蛏子變得清爽?”周到君不禁追問起來。“除了洗幹淨貝殼上的泥之外還有一個用途是讓蛏子增重。”對于張老闆這樣的回應周到君如入雲裡霧裡。見周到君滿腹狐疑,張老闆随口解釋起來。原來出自長街的蛏子四五月份的味道最好,養殖的鹽分一般在千分之二十左右,蛏子被挖出之後,随即會用較低鹽分的水來清洗,貨車一路過來進入批發市場,等待着攤販和二級批發商來批發。
“其實,做這行的都有經驗了,不用秤随手抓把鹽投在水裡,就知道水中鹽的含量大概在什麼範圍,八九不離十。而蛏子一旦進入批發市場,老闆們會察言觀色,判别入場後蛏子的情況,比如浸泡在水中鮮活度、‘肥壯’程度、運送過來浸泡水的鹽含量等,之後考慮是否要重新換水浸泡。”
“如果外觀看上去還不夠肥壯,或者說還有增重的可能,老闆們還會換水浸泡,一般從産地到零售要清洗浸泡三次。”張老闆進一步解釋,一般每次浸泡,都會降低水裡的鹽份。用低于原先鹽份含量的水浸泡,可以讓蛏子增重,一般增重10-20%沒有問題,最多增重超過30%。
貝殼類等海鮮都有類似“貓膩”
根據菜場和批發市場了解的情況,周到君各帶回一包蛏子讓東海水産研究所一位專家進行檢驗。看過帶回的蛏子,該水産專家告訴周到君,除了蛏子,經營貝殼類海鮮的商家通常都有此類“增肥”做法,就是将蛏子、蛤蜊、象拔蚌、鮑魚等浸泡在低于原來鹽份的水中,可以讓此類海鮮“增肥”,即增加海鮮的重量。貝殼類等部分海鮮比較容易吸水,也就是說比較容易增重,海魚也會,但增重的量較小。其實這種“增肥”措施隻是讓海鮮“虛胖”,海鮮增加的重量全部是水分,市民買回去後肯定會吃虧。
“海鮮此類‘貓膩’已經成為‘行規’,用低于原來鹽份的水浸泡,貝類等海鮮為維持體内鹽分和水分的平衡,就會從環境中吸入水分,海鮮就會增重。若水中鹽分低于貝類等海鮮耐受下限,海鮮就會在短時間内死亡。因此,從生意的角度出發,無論是批發商還是零售商都會将浸泡水的鹽份控制在一個較低有不至于讓海鮮死亡的範圍裡。”
對于菜場裡出售的諸如像從灘塗泥地裡挖出的“泥蛏”,該專家認為,以前菜場裡有産地運來的“泥蛏”,現在就很少了。而現在菜場出售的“泥蛏”,很可能是産地運出經過浸泡後,再重新包裹泥巴的假“泥蛏”,而不是以前的真“泥蛏”,不懂行的市民很容易受騙上當。
專家:應制定行業标準,确保消費不吃虧
買回“增肥”蛏子,除了會花冤枉錢,該水産專家還認為,蛏子等海鮮長時間浸泡在非理想生活環境的水體中,鮮美程度會降低,營養成分也會改變,口感肯定會變差。不少生意人往往利用市民不懂行,隻注重外表、馬相的心理,用“增肥”辦法來欺騙消費者。因此他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海鮮時,盡可能選擇大型專業的水産市場或商超,同時消費者自己也要注意觀察,若購買的是過分飽滿的蛏子等海鮮,需慎重考慮之,這樣,可以減少花冤枉錢的可能。
中國漁業協會水産商貿分會執行會長葛錦海告訴記者,原先賣水産稱重,行業内有滴水不成線之說,現在很多唯利是圖商販,賣出去的水産品都滴水成線。而造成貝殼類等海鮮 “增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海鮮浸泡沒有一個行業标準,如沒有海鮮浸泡的水質要求、浸泡的時間規定、鹽份含量标準等,沒有标準緻使很多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損害消費者權益,而相關部門又難以監管。為此他建議,有必要制定此類水産的行業标準,讓政府部門執法有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有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