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小學階段,最熟悉的句式就是“把字句、被字句”,而現在進入初中,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句式,閱讀理解中也會經常考查,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開講前提醒大家一句:文言句式不僅在初中會考,在高考階段,也屬于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内容,希望同學們認真對待。
文言文的常見特殊句式有四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這裡面,前三種好判斷,最難得就是最後一個倒裝句,因為倒裝句又可以分四類:謂語前置、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一、判斷句
判斷句表示判斷啊,這個很好區分,就是“什麼是什麼”或者“什麼不是什麼”,在現代文中我們都用“是”來表示判斷,但在古文中,表示判斷句的結構很多,大多數情況下,借助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1、用“……者,……也”;“……者也”;“……也”表示判斷句的結構。
例如:在《愛蓮說》中,“蓮,花之君子者也”就表示判斷。同樣“廉頗者,趙之良将也”、“粟者,民之所種”都表示判斷句。
2、用副詞“耳、乃、則、皆”等詞表示判斷。
例如:“梁父即楚将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環滁皆山也”均是判斷句。
3、用動詞“為”“是”來作為判斷句的标志。
例如:在《桃花源記》中有一句話“問今是何世”,意思是“(這裡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就是一個判斷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中的“為”就是判斷句的标志詞
4、主謂結構直接表示判斷。
這種形式句子比較簡單,雖然沒有标志性的判斷詞,但是有簡單的主語和謂語,翻譯過來,就是一個判斷句。
例如:《三國演義》中有句話 ”劉備天下枭雄”,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劉備是當今天下的豪傑”,這是一個明顯的判斷句。
5、判斷句既可以表示肯定,當然也可以表示否定,所以在文言文中“非、無、莫、未”等表示否定的詞,也可以表示一個否定的判斷句。
例如:在《師說》中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這裡面“非”表示“不是”的意思。這句話意思是“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惑呢?”
以上五點,表示判斷句的句式和标志性詞需要大家整理、記憶。
二、被動句
簡單說,被動句的主語不是動作的實施者,而是動作的被動者。
1、文言文中經常用“于、為、為……所、被”等詞表示被動的意思。我們舉幾個例子:
《師說》中“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裡面的第一個“于”表示被動,這句話意思是“李氏子蟠六種經書和傳注都在學習,不受當時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拘束,跟我學習”。
再例:《鴻門宴》中“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意思是“否則,你們這些人都要被俘虜”翻譯成現代文,這不就是個被字句嗎?
2、有的句子,沒有被動詞,但是翻譯過來隐含着被動。
例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 ”,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應當翻譯成”被……所感動”。
三、省略句
在現代文和古文中都能出現,在古文中,省略的現象更為常見。
省略句顧名思義省略了句子成分,省略句都可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者量詞。
例如:最常見的就是在對話中,省略了主語,直接出現謂語和賓語。“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這句話中,在“曰”前,就省略了說這句話的主語孟子。
《桃花源記》中,”承前省。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當中就省略了主語漁人。
四、倒裝句
這是比較難的部分,也是中考和高考中經常考察的内容,因為在文言文中倒裝句經常出現。
倒裝句,就是将正常句子的順序颠倒過來。倒裝句包括了兩個前置句和兩個後置句。
1、主謂倒裝,又叫謂語前置。本來正常句子應該是主謂,可是主謂倒裝就是将謂語放在主語前面。這種句式在感歎句、疑問句中經常出現,目的是為了加強語氣,其強調作用。”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就是主謂倒裝。
2、賓語前置,在正常語序中,賓語放在謂語的後面,而在倒裝句中賓語在謂語的前面,就叫賓語前置。
a、否定句中代詞可以作賓語。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b、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如“沛公安在?”
c、有些賓語前置表示強調。如《木蘭辭》中的“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中的“關山度”,其實是“度關山”,強調“跨過一道道山”。
3、定語後置,正常語序中,定語是位于中心詞前面的,但為了突出中心詞,有時候會把定語放在後面。
例如:在《核舟記》中“嘗贻餘核舟一”,就是定語後置,“核舟一”表示的是“一個核舟”的意思,在這裡把中心詞“核舟”提前突出中心詞。
4、狀語後置,正常語序狀語是在謂語前面的,如果放到了謂語的後面,就成了狀語後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告之于帝”其實是“于帝告之”的倒裝,翻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在《狼》中“屠懼,投以骨”,其實應該是“以骨投之”,翻譯為“把骨頭扔給狼”。
以上,就是文言句式的内容,其實,如果仔細來講,還有非常多的内容可以講。而且在我們學過的古文中,也有非常多的特殊句式,大家可以在邊學習的過程中,邊整理出來。
更多内容,希望大家關注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