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小編輯一枚,平時寫寫新聞稿跟gzh軟文~陰差陽錯之下,跟一名資深的大牛老編輯同處于一個辦公室~雖然一開始的時候還是有點小緊張,生怕摸魚被抓到哈哈哈~但确實也是天降的學習良機!尋尋覓覓,筆杆子就在前桌,本菜狗必然是要緊抱大腿滴[大金牙]!
經過短短幾天的暗中觀察以及日常交流,愈發覺得老編輯簡直是一座寶藏。上至曆史,下至近期網絡新聞八卦,他都能聊個一二,知識面可謂是極其的廣闊。“都是靠積澱下來的。人這一生,什麼都可能成為過客,唯有你實實在在的能力,是不會背叛你、抛棄你的。”老編輯如是說。
1.建立自己的素材庫:老編輯有一個随身帶的移動硬盤,裡面包含了他從業以來自己寫的所有的文章以及他認為寫得好的有借鑒意義的文章。留存形式不拘,Word文檔形式的居多,不方便的便以照片的形式留存。
在龐大的素材庫裡,他以文章類型、時間來進行分類,比如講話稿、雜談、評論……領導吩咐要寫什麼類型的文章,他就可以直接點進相關類型去找思路。昨天下午,領導讓他準備一份2000字+的講話稿,他1個半小時就寫好了,還不用返廠修改的那種(當然,作為一名職場老油條,他硬是拖到下班前才發給領導哈哈哈哈哈)
2.随人問,随時記:老編輯新聞敏感度極高,即便是在等電梯時,他也會觀察身邊人,并且積極搭話。等人一走,他就立馬掏出随身帶的小本子記下要點。“有空的時候,就可以從另外幾個新鮮角度去寫一篇稿子了。”
這對老編輯而言,既是一種放松休閑方式,也是一種訓練方法——交流得越多,觀察得越多,對細節的把握也就愈加到位,對個人、人群的洞察也就更加深刻。這對于一個文字工作者而言所起到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
3.梳理、梳理、還是梳理:“我先梳理一下啊。”是老編輯的口頭禅。不管是寫系列報道還是出去采訪之前,他都會以時間為順序,把主角涉及的所有新聞都整理一遍,再分小類。“要我在路上搭讪我可不會,但我為什麼每次采訪都能激起對方的傾訴欲,得到我想要的信息呢?那是因為我在見他之前已經把他所有的相關消息都過了幾遍,腦子裡對這個人物已經有了畫像。”
4.知道自己今天必須做什麼,可以做什麼:老編輯雖然自嘲“電腦盲”,但他卻能做到每天正式工作前30分鐘,先在網站上浏覽一遍當天熱點新聞。如果覺得某個事情比較有意思,值得深入挖掘,就新建文檔記下。因此,除了完成被安排的工作事宜之外,他還經常主動去寫一些他認為有價值的文章。而正是因為這個習慣,大部分“突然”的任務對他而言完全“不突然”,完全應付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