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宮參觀過的朋友們一定發現了這樣的問題,那就是:偌大的紫禁城中竟然沒有“方便之所”。那麼,生活在清朝的皇帝、嫔妃、太監、宮女是如何解決如廁問題的呢?
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清朝宮人是如何方便的。
之所以紫禁城中未設置廁所,是因為當時的皇宮流行使用便器,對于這個東西,《西京雜記》卷四中說道:“ 漢朝以玉為虎子,以為便器。” 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簡傲》中也有說道:“ 謝萬在兄前,欲起索便器。”
在清朝,例如:恭桶、便盆等,都是清宮裡比較流行的如廁用具。平日裡這些如廁用具被存放在“淨房”之中,與生活區域隔離,待需要使用時再取出。恭桶與便盆從表面上沒有太大差别,但是,清代宮人使用這兩種如廁工具時卻非常講究。
恭桶專門用于小便,而便盆則專門用于大便。由于,便盆的臭味較大,所以,太監們通常會在其中裝滿炭灰,借此除臭。雖然,皇帝和嫔妃也需要使用恭桶和便盆方便,但是,他們使用的恭桶和便盆卻有另一種稱呼,叫“官房”。
不同于宮人使用的如廁用具,後宮會專門安排太監保管“官房”,每當皇帝或嫔妃需要如廁時,會事先命人通知保管“官房”的太監取來如廁用具,平時,“官房”并不會被擺放在寝宮中。當然,其餘宮人的如廁用具就沒有這麼講究了。
皇帝的馬桶,也就是“官房”,雖然,沒達到鑲玉鍍金的程度,但也是非常考究的。根據現存的“官房”來看,這種禦用的如廁工具,大體可分為:橢圓形和長方形兩種。制作“官房”的材料較多,多為木、錫或陶瓷。
通常,木制的“官房”是長方形的,在“官房”主體外安裝了木質框架,框架上挖出橢圓形的開口,在開口處再鋪設一層軟墊,開口上方有特質的木蓋。這種木質“官房”類似抽屜,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蓋闆抽出。
當然,木質“官房”通常有滲漏的缺點,所以,大多木“官房”中又被工匠制作了一層錫制内裡,這樣就可以解決污物滲漏的問題。錫制的“官房”則與木質“官房”有很大的不同,錫制“官房”多為橢圓形,在開口處加蓋木蓋,在木蓋上又安裝了打開蓋子的按鈕。
一般這種錫制“官房”要與專門用于如廁的“便凳”搭配使用。“便凳”的前端開出橢圓形的凹槽,如廁時将錫制“官房”擺在凹槽下。因為“便凳”設有靠背,且通體包有軟襯,所以,從舒适度上來看錫制“官房”要強于木質“官房”。
“便凳”的舒适度與現代的沙發不遑多讓,隻是與現在的馬桶相比,“便凳”并不具備沖水功能罷了。
那麼,在清代皇宮中,做工最考究的便器是皇帝的嗎?
并非如此,據史料記載,慈禧太後的便器才是清宮中最豪華的。都知道,在紙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古人擦屁股用的是木片。後來,有了紙有錢人擦屁股自然就用紙了,到了清朝慈禧太後這裡,擦屁股自然更是要用在紙,且的特制的紙,但是,怎麼用誰來用,卻是非常有講究的。
根據一些個老太監的回憶:每當老佛爺想如廁,就會說:“哀家要傳宮房啦,小的們快來伺候。”一聽到這句話,三個宮女便會趕緊準備各項事宜,一個去傳管理“官房”的太監,一個去取“便凳”鋪蓋等物,一個去拿禦用的廁紙。
據說,慈禧的“官房”是用珍貴的檀木雕刻的,從外表上來看就像一隻大壁虎,壁虎的四腳就是便盆的腿,壁虎鼓着的肚子就是“官房”的盆屜。壁虎便盆設計最巧妙的地方就是,壁虎的下颌與尾巴分别是前後把手,分别用于存放廁紙和打開木蓋。
由于慈禧的地位特殊,所以她的“官房”也與其他宮人的不同,壁虎便盆中并未準備炭灰,而是裝滿曬幹的松香碎末。管理“官房”的太監在将便器送到老佛爺面前時,需在頭上墊一層繡着雲龍的黃布,将“官房”頂在腦袋上送入太後的寝宮,在請安之後将“官房”送給宮女。
在慈禧方便過後,宮女們齊聲說一聲:“老佛爺吉祥。”然後,再将“官房”取出,交給太監,太監再将“官房”頂在腦袋上取走清洗,在填入新的松香碎末後,等待下一次使用。雖說,慈禧太後如廁十分講究,但是,普通宮人的如廁流程就簡單得多。
通常司掌各宮的太監宮女都有各自的淨室,裡面擺放着恭桶、便盆、灰槽等如廁設施,每當宮人如廁後要自行将現場清理幹淨,以方便後來人如廁。淨室的構造與現在的衛生間相仿,都是面積較小的衛生間,主屋通往淨室通常有一條不足一米寬的夾道,夾道的地面上鋪設油布。
自溥儀遜位後,紫禁城中的這些如廁用具全部被清理出去統一存放,而淨室則成了空屋子。由于皇宮的淨室整潔幹淨,與其他房屋并沒有太大區别,所以後人在進入故宮參觀時,當然不會知道淨室的作用了。
參考資料:
【《西京雜記》、《世說新語·簡傲》、《慈禧秘史》、《北京往事》、《慈禧的馬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