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千裡,不食枸杞”是農村一句廣泛流傳的諺語,當然,在其他地方也同樣流傳,是舊時諸多行旅風俗禁忌之一。
這條諺語,雖然沒有直接表明要說什麼,但是,舊時,人們一聽心裡就會心知肚明。因為人們都很清楚,枸杞是補腎強壯藥。農村平時男人們在一起聊天時,講到補腎強壯藥,大多互相戲谑,說要多吃枸杞、狗鞭、牛鞭之類的東西,雖不明說,但話中暗含的意思,大家不用說出口來,都明白是怎麼回事。
“不食枸杞”就是含蓄地告誡男人,尤其是家有妻室的男人,出門在外,要注意控制好自己,忌沾花惹草。
出門遠行,不僅是現在才有的,也是過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事。 現在交通安全便捷,各種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為人們提供了多種選擇,且極大地縮短了路途時間,一路輕松,根本不把出行當回事,從甲地到甲地,相隔千裡,一天之間往來,就像是家常便飯一樣,什麼時候想走就走,用不着想那麼多;舊時,交通極不方便,平民百姓大多靠兩條腿走路,路途辛苦不說,在路上還會碰到很多困難,尤其有很多想不到的安全風險,人們最怕碰上不測的災禍。也就因為如此,民間素來對出行特别慎重,于是,就有了諸多出行風俗。
下面就給讀者朋友介紹一下,舊時,我國民間行旅之中的一些風俗禁忌。
1、舊時農村對行旅出門和回家日子的講究在出門或回家日子的講究方面,農村老人嘴上講得最多,也是流傳最廣的話是“七不出門,八不歸家”,也有地方說“七不住,八不歸”,或者說“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惹是非”等。
農村對“七”、“八”、“初九”的說法,地方不同,解釋不一樣。有的說是每個月逢七、逢八,和每個月的初九,也有的地方說是正月的初七、初八、初九,而有的地方則指每個月的初七、初八、初九。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各地也有不同的解釋。
有的地方說,“七不出”是因為古代的休妻中有“七出”條規,因而忌諱之;有的地方習俗,因老人去世後,要在家中停七天,在第七天時才送出門,因而忌諱“七出”;有的地方則認為,“七”與“齊”諧音,“七出門”即“齊出門”,這些地方的人認為,隻有家裡老人出世送出門時,家裡人才“齊出門”,這些地方的人就特别忌諱逢七出門;還有一些地方認為,“七不出”指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沒有辦好就不能出門,在諸多說法中,這種說法是最牽強附會的一種。
除此,農村還有一種“楊公忌”的講究。清代梁章钜《浪迹續談·楊公忌》說:
“宋術士楊救貧,習堪輿術,為時俗所推,其說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楊公忌……以正月十三日為始,餘每月皆隔前一日,惟七月有兩日,一為初一日,一為二十九日,亦隔前一日也,故合為十三日。”
“楊公忌日”,古代人又稱為“楊公十三忌”,上文說是宋代人楊救貧訂定,也有的說是唐代風水宗師楊筠松所訂定。古代為百事禁忌,也就是什麼事也不能做的日子,後來演變成專門避忌出行的日子。
諸如此類的說法,在各地農村還有很多種,比如山東一些地方,忌正常初五出行,俗稱初五為“破五”,出門恐不吉利。也有的地方忌初五、十五、二十五出門,說是這些日子為“黑道日”,河南一些地方有“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裡就不再一一例舉。這些說法大多帶有迷信色彩,也是一種心理作用,并不可靠,更不可信。
舊時,除了出行在日子上有禁忌外,還有出行忌諱月份的,如民間俗語說:“六月臘月出門,神仙也遭難”,這種說法主要是六月為大暑天,天氣炎熱,臘月為大寒天氣,天氣太冷,在這種極端天氣的月份出門,行人的在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古代的官員赴任時,也相信一些忌諱月份,民間搬家也是如此。如《清稗類鈔》說:
“官吏上任及人民移家,每忌正、五、九月。”
民間的說法,主要是這些月份是“至尊之位”,人們認為官吏上任也好,民間搬家也罷,都要回避這些月份。
2、行旅之前的準備講究
一、父母在慎出行。
《論語》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對舊時農村人來說,深深根植人們的心裡。後來,人們普遍理解為隻要父母還活着,子輩就不能出遠門,即使出門也隻能在離家鄉不遠的地方,且要有具體的地址,有事能找到。這種說法主要是出于對子輩要盡孝道的規勸。
事實上,在舊時代的農村,這裡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說不要因為出遠門,耽誤了兒子待奉父母,沒有盡到孝道;二是出遠門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出現不測,即使有心孝敬父母,也沒有盡孝道的機會了。
在舊時農村,并不是不準子輩出行,也并不是所有的子輩都不能出門。每個村,或者家族,一般都制定了一定的規矩。比如,有的地方認為父母年滿六十以後,至少要留一個兒子在身邊,父母年七十歲以上,兒子都要在身邊,不可随便出門運去,即使出門在外,也應回家,且豬圈裡要常年保持兩個壯豬,随時準備後事。意思很明确,兒子要為父母養老送終,盡孝道。
二、出門要敬神。
舊時,農村人普遍崇拜鬼神,出門也要進行敬神。農村有俗語說:“在家不敬月,出門招風雪”。人們出門前,要敬路神、天神、日月神、祖先神等。敬路神天神和日月神,人們還可以理解,也就是一種迷信的方式,求得出門後的心安。而祖先神的說法,很多人就不太理解了。
舊時,人們迷信地認為,敬神除了祈禱神靈保佑,也是為了不得罪神靈,或者說平時得罪過神靈,出門後神靈就會原諒他們,在路途不遇禍事。而敬祖先神,人們認為,天下神靈多,這種神,那種神,靠不靠譜,誰心裡也沒底,最可靠的還是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祖先神。
三、出門前的禁忌。
舊時,人們出門時,如果碰到别人吵架,或者有哭聲,認為不吉利,如果不是很急的事,一般要推遲出門的日子,另擇吉日出門。出門的人,忌與家人吵架,人們認為,吵架後出門,會讓出門的人心神不甯,容易出事。其實家人也一樣在之家裡也心神不安,總是牽挂着出門,唯恐有什麼不測之事。
在農村,人們認為,丈夫外出做高風險的事,比如,走水路、上山伐木、開石頭、建房、獨自走山路等。尤其忌妻子與丈夫吵架,更不能在丈夫出門前幾日罵丈夫的狠毒話,這樣會使丈夫心神不甯,精神不振,做事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舊時,在農村民衆出行前常用一些現象,占蔔路上吉兇的心理需要,往往會因為某件偶然的事情,就可能會中止外出的念頭,或者改日再出門。比如說,出門前吃飯噎住了。筷子掉到地上,或者筷子折斷了,碗打碎了,如此等等。其實,就是平時不出門在家裡,一旦家裡出現這種情況,一家人都會小心翼翼度過一天,怕家裡出事,何況家裡有人打算出遠門,一般情況下隻能取消行程了。這種說法,自然是迷信思想的一種,同時也說明,在舊時交通不便,路途艱難的條件下,人們對出門非常慎重。
3、舊時行旅之中的日常行為講究一、最好結伴而行。
舊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最怕的就是一個人上路,出門上路最好能結伴。主要是擔心路上如果遇到難處時,相互間有個照應。如果隻有一個人上路,特别是走山路,比較偏僻的路,既有猛獸,又有山賊出沒,或者說路上突發疾病,迷路等,路上沒有人照應,出事時連捎個信回家的人也沒有。因此,農村有俗語說:“一人不上路,二人不看井。”
二、出門講究“窮家富路”。
舊時,交通條件很差,俗話說:“在家千裡好,出門一時難”。對于大多數出門的人來說,都是靠兩條腿走路,在路上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體力,因此,在路途之中要“窮家富路”。意思就是說,家裡再窮,出門在外也要舍得花錢,忌諱吝啬。那時人們在路途上行走是體力活,每天走路很勞累,不能虧待自己的身體。假若因為吝啬,不願多花錢,損傷了身體,能不能回到家裡還說不定,如果因此落下了一身病就很不劃算了。
民間俗語還說“富不住大屋,窮不走遠路”,主要就是怕家裡沒錢,出門在外,身上的錢不夠用,會陷入沒有東西吃也沒地方住的絕境,再也回不到家裡。
三、出門在外“錢不露白”。
舊時,出門在外,人們最怕的事,也是最忌諱的事,就是不小心暴露自己所帶的錢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主要目的是為了防賊。農村有俗語說“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财”,又有俗語說“财不露白,貨不離身”。俗語中的“白”指古代普遍使用的一種貨币銀子,後來被人們用來指代錢。
現在有一些農村人還習慣說:“你帶了多少銀子。”現在銀子隻是值錢,而不是現行的貨币,因此,人們用“銀子”來指代錢。
四、出門在外忌走夜路。
舊時,農村有俗語說“愛走夜路,總要撞鬼”。出門在外的人,哪怕再緊急的事,最好在白天趕路,沒有急事的人,就更應該在白天趕路。黑夜趕路有兩種危害,一是要受到驚吓。二是過去社會不安定,夜晚常有強賊出沒,對人身和财物均不安全。
農村還有的說法,如果有急事非要走夜不可,在走夜路時,如果有人喊叫時不可輕易答應。一些山區農村,即便在白天的山路上行走,若有人喊叫,也不能随便應答。這裡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這裡就不多言了。
五、出門在外的飲食禁忌。
出門在外在飲食方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說,有的地方有“出門不吃帶餡的”說法,主要是怕帶餡的食品不衛生。有的地方則說,出門在外,吃飯時不要先喝湯,不要端着碗喝湯,要用匙往嘴裡送,碗裡的湯忌潑到碗外。這種說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安全防範。另外吃飯時要抓牢碗筷,忌筷子掉落在地上,忌打破碗。
出門在外不食枸杞等補腎壯陽的食物,這在本文開頭時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再贅述。
除了上面例舉的五種,農村在出行方面,還有很多禁忌,大多帶有迷信色彩,如出門在外不能與女人同行,不能遇到出殡(有的地方則認為遇到出殡是好事)、忌在路上碰到兔子、忌路上遇到背空筐的人、挑空擔子的人等等,這裡就不再介紹。
總而言之,舊時,農村的行旅風俗中的一些禁忌,來源于人們的行旅實踐,是人們行旅安全經驗總結。在舊時代社會背景下,有一些禁忌對行旅安全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至今依然有參考價值,但一些行旅禁忌則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對于科學文化已經很先進,經濟發達的現代文明社會,我們當然不能相信這些迷信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