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水中的氧,主要是由大氣中的氧氣溶解到水中。有的也部分來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所産生的氧氣。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簡稱溶解氧。 地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與水溫、氣壓及水中有機物含量有關。表給出了在水中不含有機物的情況下,O.1MPa大氣壓及不同溫度時,空氣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水中有機物進行生物氧化分解時需消耗溶解氧。如果有機物較多,耗氧速度超過從空氣中補充的溶氧速度,則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将減少d受到有機物污染嚴重時,水的溶解氧甚至可接近于零。
此時,有機物在缺氧條件下分解,出現腐敗發酵現象,使水質嚴重惡化,在缺氧的水體中,水生生物的生長将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生活污水和某些工業污水中,由于含有大量有機物,呈現嚴重缺氧狀态,在排人天然水體後,就會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水體遭到嚴重污染。
地下水由于與空氣接觸較少,含氧量通常比地表水少。在一定深度下,地下水中溶解氧幾乎為零。
溶解氧跟空氣裡氧的分壓、大氣壓、水溫和水質有密切的關系。在20℃、100kPa下,純水裡大約溶解氧溶解氧測試儀9mg/L。有些有機化合物在喜氧菌作用下發生生物降解,要消耗水裡的溶解氧。如果有機物以碳來計算,根據C O2=CO2可知,每12g碳要消耗32g氧氣。
當水中的溶解氧值降到5mg/L時,一些魚類的呼吸就發生困難。水裡的溶解氧由于空氣裡氧氣的溶入及綠色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會不斷得到補充。但當水體受到有機物污染,耗氧嚴重,溶解氧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體中的厭氧菌就會很快繁殖,有機物因腐敗而使水體變黑、發臭。
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淨能力的一種依據。水裡的溶解氧被消耗,要恢複到初始狀态,所需時間短,說明該水體的自淨能力強,或者說水體污染不嚴重。否則說明水體污染嚴重,自淨能力弱,甚至失去自淨能力。
水中飽和溶解養的計算方法
判斷魚缸中水的溶氧狀态的方法
1.看魚情:水中缺氧,魚就浮頭,這樣的水域,含氧不足。如果沒有魚浮頭,但有魚特别是餌魚在半水或草下懸浮不動,那也表明水中含氧不足,亦應果斷轉移。不同種類、不同大小的魚對缺氧的忍耐力也不相同。鲫魚的忍耐力最強,在溶解氧極其稀少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較長時間。其他魚種的耐氧力依次為鯉魚、青魚、草魚,鳊魚的耐氧力最差,水中含氧稍微下降,它逃得最快。不論哪種魚,魚體越大,耐氧力也越大、浮頭最晚,但當缺氧達到一定限度——低于1毫克/升時,魚越大,死得越快。
2.看水情:與空氣接觸的水面越大,溶解量也越多,如果風吹水面,波浪連綿,不但接觸面增加,而且波卷浪翻,把空氣攪拌于水中,溶解氧會成倍增加。如果水面被水草大面積覆蓋,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小,這種水域的溶解氧含量就微乎其微。氧氣溶解于水與水溫也有關系,水溫越高越難溶解。
遇到氣壓很低、無風或風很小的悶天氣,陽光直射水面,熱量不易散發,水面溫度上升很快,不但造成蒸發,使上層水域中的氧分子逸出,而且沉積水底的腐殖質受熱迅速分解,在分解過程中一方面消耗了中、下層水體中的溶解氧,另一方面産生了沼氣等有毒氣體,水面便冒出一串串水泡.就時間而論,早晨晚上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中午高,但在養魚池,早上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中午低,下午3時左右為最高。
就水面而言,明水面比水草下含高。風浪水面比靜水面含量高。就深淺說,淺水比深水含量高。當然,這是指一般情況,如屬特殊天氣、特殊情況則另當别論。
3.看魚的呼吸:魚的呼吸越快,證明魚缺氧,那時有厭食、少運動、跳缸等現象發生,就要注意了随時可能出現危險。
4.聞:聞水的氣味,好水有一種清香味,魚多時帶一點點醒味,但水含氧量不足時容易出現臭味,用手摸後難以去掉此味,讓人有種惡心的感覺,缸養越多,味越重。
如何改變水中的溶氧
1.飽和溶氧量。
從飽和溶氧的計算式中我麼可以看出,飽和溶氧量隻與氣壓和溫度有關。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夏天魚容易浮頭,因為夏天溫度高水中的溶氧量底。為什麼陰雨天天魚愛浮上水面,因為氣壓低。
從這兩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氣壓我們無法人為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增加水的體積來增加水中的飽和溶氧量,來提高所能養魚的數量上限,即使不增加魚的數量也可以給魚兒提供更充足的氧氣,以保證魚兒的正常生命需要。
2.了解了飽和溶氧量的問題,那如何補充魚兒和好氧菌群所消耗的氧氣呢?
目前的資料我隻了解到他和水和空氣的接觸面積有關,也即假設其他環境條件不變,單位面積的溶氧速度一定那麼蓄水容器的補氧速度隻與水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有關。
這就是為什麼在水體積相同的情況下建議使用敞口盆的原因了,他可以增大水的面積也就增大了水與空氣的接觸面可以更快的補充,另外我們目前使用的氣泵,其産生的氣泡在水中運動時也是增加了水與空氣的接觸面,另外水泡在水面破裂産生的漣漪也增大了水面的面積,通過這個我們就可以知道氣石出氣量越大,氣泡越細期增加的空氣與水的接觸面積越大,增氧效果越好。
其他增氧設備如滴流系統、瀑布系統原理類似就不再解釋。
因為水平和整理的資料有限,僅能論證到此供魚友們參考,如有不同意見或是更好的資料請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