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在一起之後,還真沒怎麼吵過架。”易德育在一旁打岔,“嘿嘿嘿,還真是。要不現在來吵一架。” 陳春玲就笑着說他:“你怎麼這麼憨。”由于易德育的工作性質,兩人周末約見面隻能反複碰時間。
全文約4584字,細讀約需8分鐘
淩晨四點半,幾乎一晚上沒合眼的易德育起了床,套上大紅喜袍,在魚咀村的咖啡館門口搓着手走來走去,他的新娘子陳春玲還在房間裡化妝。七十多歲的邱阿婆和林阿伯從家裡端來燒雞白酒、桔子蘋果、生菜小蔥,沏了一壺熱騰騰的英紅九号,等着一會兒去玉虛宮給新人們祈福。今天是易德育和他五個扶貧工作隊同事集體婚禮的大日子。
晨光熹微裡,魚咀村漢縣建制八百多年的曆史在古碼頭、古城牆上遊走,一條彎彎的連江始終見證着這方土地上的繁榮、貧窮、振興,和生機。
6對新人雙雙攜手走紅毯
田園鄉村裡的愛情故事
周圍已經一片鑼鼓喧天,易德育還是覺得“有點不真實”。
他完全沒想過自己會因為扶貧認識陳春玲。由于家庭問題,2015年易德育面臨辍學困境,好在當時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向貧困家庭高中畢業生提供全免費職業教育,他抓住了機會。從老家清遠佛岡縣一路到英德,易德育自己是苦過來的,他不想再看着别人苦。2018年年初,他毅然決然應聘到碧桂園在英德全縣開展的扶貧項目。
易德育和陳春玲
扶貧任務重、時間緊,白天村裡忙完,晚上回家倒頭就睡,易德育感情空窗了二十多年,幾乎沒什麼時間考慮“個人問題”。在他的第三個項目——梅州市漳北村,除了日常開展幫扶工作,領導還給他交代了一項艱巨又特殊的任務——“找一個女朋友”。易德育聽了直摳頭:脫單脫貧,談何容易!
2019年年中,一大批青年從外地返回漳北村創業,官維遠作為漳北村蜜柚、香米産業的緻富帶頭人,也是易德育的主要幫扶對象之一。“故事是這樣的,“易德育說,“我們去年國慶進駐漳北村之後,因為涉及到很多産業扶貧的事情,很大程度都是圍繞着官維遠在轉,本來我不認識他的,但是時間久了我們就變成了特别好的兄弟。”
今年6月官維遠結婚,按照計劃,易德育是伴郎團之一,陳春玲是伴娘。婚禮前一天晚上,官維遠還專門安排好了易德育開老鄉的車去車站接她。“結果下午職業學院的老師一通電話打過來讓我回學校處理事情,我心就涼涼了,第一次兩人就沒見成。”回憶起官維遠介紹他和陳春玲認識的事情,易德育簡直控制不住臉上的笑容。
陰差陽錯沒能在婚禮上見面,熱心腸的官維遠沒有放棄“撮合”二人。婚禮當天晚上,兩個人就互加了微信。“之前我們都是視頻聊天,沒啥太大感覺。第一次見面是他來惠州找我,我們一起去了霞湧海邊。一見面竟然感覺一見如故,有很多可以聊的。”陳春玲回憶起兩個人的第一次見面時說,“可能也是因為我們的成長經曆比較相似,總是會有惺惺相惜的感覺。”陳春玲在惠州做護士,這兩年工作特别忙,認識易德育之前,下班回宿舍等着她的隻有四面漆黑的牆壁。
“兩個人在一起之後,還真沒怎麼吵過架。”易德育在一旁打岔,“嘿嘿嘿,還真是。要不現在來吵一架。”陳春玲就笑着說他:“你怎麼這麼憨。”由于易德育的工作性質,兩人周末約見面隻能反複碰時間。
陳春玲給易德育發微信,如果沒回,那就是在忙,她也就暫時不打擾了。時間久了,兩個人就形成了默契。周末村裡不忙的時候,易德育會借老鄉的車,從英德開四五個小時到惠州,在宿舍做好飯菜等她下班,吃完飯兩個人就出去走走。星期天他再驅車4個小時回到漳北村。往返10個小時的車程,照他自己的話來說,這不是折騰,而是“樂此不疲”:“我們平時都很忙,但一定是誰有空就奔向誰。”
直到現在,兩個人都是英德惠州兩頭跑。這個中秋國慶小長假,易德育帶陳春玲“重走”了一遍自己在英德的扶貧線路:“從恒昌村、龍華村,到漳北村、連樟村,再到魚咀村,反正我在英德的足迹都帶她轉了個遍。”
帶另一半重走自己的扶貧路,現在已經心照不宣地成了這幾對90後扶貧人的保留曲目。易德育的同事、佛岡老鄉鄧志鵬,也經常帶着女朋友江碧婵在村裡走走看看。他一邊指着村裡的花花草草,一邊跟她講每一個變化背後的小故事。對村裡很多看似不起眼的變化,江碧婵現在也如數家珍了:“一段水泥路,一盞路燈,背後真的都離不開他們的努力。我覺得這幾年粵北的變化确實太大了,這裡的人是幸運的。志鵬能夠讓别人成為幸運的人,那我也是幸運的。”
鄧志鵬與江碧婵
鄧志鵬從2018年3月開始在英德參與扶貧工作,主要負責就業和教育扶貧。江碧婵平時在番禺教書,兩個人在一起後,也十分“默契”地發展成“周末情侶”。從懷集到廣州南到英德,從肇慶到廣州南到英德,從深圳北到廣州南,從廣州南到英德,江碧婵憑借“高鐵女孩”這個稱号在駐村扶貧工作隊裡出名了。時間久了,厚厚一沓高鐵票差不多能塞滿一個鐵盒。
看着這些沉甸甸的票據,鄧志鵬說:“我們倆以後在一起了,就像一個圓規,兩隻腳都圍着一個圓點走。誰都不會走得太遠。”兩人計劃之後在清遠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圓點”。“我準備從番禺搬到清遠來。因為清遠對于我們兩個,尤其對他的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江碧婵笑着說,“我支持他的工作。我自己犧牲一點不算什麼的。”
扶貧的特殊性質有時注定了兩個人很難碰到一起。王志為和譚小芳都是英德本地人,兩個人也都是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的第一屆學生,王志為學的是工程造價專業。他們的相遇是因為在校期間擔任班級裡的團支書,工作和學習都有很多交集,2016年5月20日,王志為的一封情書讓兩個人開始了一千多天的愛情長跑。在一起後,王志為先後前往英德樹山村、韶關黃塘村、清新溪尾村、南雄豐源村、德慶四村扶貧,兩人談起了異地戀,但譚小芳說,“不管你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你。”
同城也好,異地也罷,扶貧青年的愛情故事今天終于修成正果。
魚咀見證十年之約
連江上的霧氣散了,微風和陽光在江面留下一層金色的粼粼波光,就跟新娘子秀禾服上的珠片似的。
魚咀村碧鄉文旅項目開始運營後,原來的安置房搖身一變成了特色民宿,遊客還能在這裡體驗純手工制作牛耳朵、酥角。穿過民宿,是一排排牆體斑駁的老屋,老屋後面就是玉虛宮,魚咀村的村民逢年過節都要去玉虛宮祈福。
邱阿婆和林阿伯裝燒雞白酒的扁擔也準備好了。按照習俗,大家要挑選一個在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輩,帶着新人前往玉虛宮祈福,邱阿婆想都沒想,脫口而出:“那阿其挑,讓阿其來挑。”很快,大家一緻推舉出“老村長”廖志其來擔此重任,他接過扁擔,樂呵呵地領着迎親隊伍往前走。廖志其是這幾對扶貧人愛情的見證者,也是魚咀村的緻富帶頭人——很多扶貧項目虧得有其叔在中間做思想工作,幫扶貧人員和村民牽線搭橋,項目才得以順利推進。
魚咀村“老村長”廖志其親自為他們操辦婚禮
易德育的媽媽朱彩色是從佛岡趕過來的。看着兒子牽着兒媳的手走在前面,朱彩色欣慰又動容:“我們家條件不好,家裡隻供得起他姐姐讀大學。幸好他争氣,上了碧桂園職業學院。他畢業出來以後自己選擇回農村,我是一百個支持的,做人要懂感恩。你受了人家幫助,現在你也要幫助别人。”
第一次發工資的時候,易德育把錢全都交給了朱彩色:“媽,這份工作掙得不多,但對我來說特别有意義。”“我跟他說哪怕你每個月隻拿500塊錢,我都覺得夠了,”朱彩色看着德育和兒媳的背影說,“好彩我養了個好兒子。之後還多了個好女兒。”
玉虛宮外,朱彩色和邱阿婆一起把燒雞和英紅九号擺上供桌。道觀旁邊,有一棵魚咀村人專屬的許願樹,據說如果足夠誠心,就能感動古樹的神靈,最後一定可以得償所願。六對扶貧人分别在古樹上留下了自己的心願,12根祈福帶給清晨的玉虛宮增添了幾分明晃晃的色彩。
在魚咀村的老樹下寄托祝福
“先有魚咀,後有浛洸,再有英德”,古時遍布商埠的魚咀除了是重要的商貿中轉站,更是廣東人一直以來留存心底的村落記憶。由于之後的陸路運輸逐漸發達,魚咀村失去了天然良港的優勢,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2015年,魚咀成為廣東省定貧困村,曾經的繁榮場景消失後,就隻剩連江水拍打着岸邊的古街道。2017年,魚咀人均純收入為759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6萬元。
好在,近年來社會各方力量始終助力魚咀村進行脫貧攻堅。碧桂園在2018年年初參與進來,派駐專職幫扶小組進入魚咀村,和廣物控股集團聯合圍繞魚咀街區進行重點改造,既傳承了傳統文化、保留了具有魚咀特色的自然風貌和遺迹,也保護了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和民間習俗。現在,一、二期美麗鄉村項目建設都已經順利交付,花海梯田、酒吧、江景房和農家樂、茶藝展示館等等都已經投入使用。2019年,魚咀村民宿入住人數達到4294人。
2020年,魚咀村在精準扶貧下煥發新顔,而它的建設者則選擇以魚咀為起點,步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結了婚,就是相互扶持
今年距離第一屆碧桂園扶貧人集體婚禮剛好整十年。2011年也有兩位扶貧人在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舉行集體婚禮,當時的喜酒喜宴全部都是樹山村的老鄉自發給他們張羅的,如今這兩對夫妻也即将迎來十年錫婚。十年來,碧桂園“4 X”的扶貧模式一直在為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蓄力,英德全市78個省定貧困村正一步步完成蛻變,在樹山村結婚的兩對扶貧人,也都在十年如一日地履行各自的職責。
劉剛那個時候還是駐紮在西牛鎮樹山村的扶貧隊員。曾經的樹山村污水橫流,一下雨土磚房的泥漿就流得到處都是。現在的樹山村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搬進聯體别墅,陽光下到處曬滿了筍幹和麻竹葉。投身扶貧工作十載,劉剛前幾天剛剛從甘肅東鄉的駐村扶貧點回到廣州,和妻子提前慶祝了九周年的結婚紀念日。
樹山村婚禮的另一位新郎官孫科,自己也沒想到扶貧一幹就是十年。還在英德派駐的時候,每次離開安徽老家,妻子總會往他包裡塞滿鹹菜和臘肉香腸,讓他帶到樹山村去。婚後連續7個中秋節,妻子都帶着兩個孩子去樹山村看他。
“聚少離多算是扶貧人的工作常态,隻要和家裡人溝通好了,真的不是什麼問題。”現在,孫科在安徽舒城繼續負責扶貧項目:“我很高興看到今天又有六對新人在英德喜結連理,十年了,這是對扶貧精神的傳遞。但我想跟年輕人們說,扶貧人即使條件再苦,再不容易,也一定要盡量多照顧家裡。扶貧人能在一線安心工作,都是因為愛人做了堅實的後盾,要對另一半感恩。扶貧一陣子,結婚一輩子,最重要的是和愛人白頭偕老。”
從魚咀開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英德連江口鎮連樟村,6對新人在汀步觀景台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儀式。2018年在連樟村考察時說:“鄉親們一天不脫貧,我就一天放不下心來。”現在的連樟村已經大變樣了——2019年底,全村54戶131名貧困人口已經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标準;農家樂生意紅火,老闆的拿手好菜麻竹筍炒肉片更是遠近聞名。儀式當天,國務院扶貧辦全國貧困村創業緻富帶頭人(碧桂園連樟村)培訓基地揭牌暨首次開班儀式在連樟村鄉村振興學院舉行,學院将為貧困地區培養出更多的創業緻富帶頭人。
易德育自己用“初心不變”來形容他幾個重要的人生節點。“‘初心不變’有兩層意思。沒遇到她之前,因為我是貧困家庭長大的,現在有機會參與這樣的扶貧事業,去到每個貧困村,看到跟我小時候一樣條件艱苦的人,我心裡希望以後這樣的人越來越少。隻要需要我,我就會一直幹下去,這是第一個初心。”易德育看着陳春玲說,“第二個初心是遇到她之後。我也想給她表明一下我的決心和立場——我對她的感情會一直堅守初心,這是絕對不會變的。“
連樟村村民自發在婚禮儀式現場觀禮
中午,大半個魚咀村的村民都聚集在村體育場吃喜宴,喜糖喜酒喜煙一個都沒落下。駐村時間久了,村民都變成了看着扶貧青年成長的親人。連江邊的許願樹上,易德育和陳春玲許下的心願正在微風裡輕輕搖曳。
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