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邊塞詩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在唐代,從軍邊塞,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是很多文人的人生理想。他們不再是世人眼中的文弱書生,而是拿起筆能安邦定國,放下筆能浴血沙場,集英雄豪情與文人儒雅于一身。那真是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時代!真正的文人不就該如此嘛?
在盛唐邊塞詩人中,王昌齡可以算是掌門人之一了。他長于七絕,格調高昂,後世詩論家曆來對其作品評價甚高,給予“七絕聖手”的美譽。王昌齡也因長于七絕,在當時就足以與李白齊名。筆者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出塞》是王昌齡的代表作,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出塞 王昌齡(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是樂府《橫吹曲辭》舊題,主要寫戍守邊關軍旅從戎之事。在這些樂府詩中,“邊關明月”是經常出現的意象,不足為奇。然而,王昌齡這首《出塞》詩的高妙之處就在于“秦漢”二字。曆史塵煙滾滾向前,朝代更叠不斷,回首茫茫曆史,邊關戰事從未停息過。
此詩一開篇“秦時明月漢時關”就以互文的手法,将曆史時空無限的延展開來,驚豔了千年。明月照邊關,征人尚未還。這句話的意思本來很簡單,但是借了“秦漢”二字對“明月邊關”進行修飾,原本簡單的語句就意境頓出了。明月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還是秦漢時的邊關。
曆經千年,邊關依然是如此荒涼寂寞,陪伴它的唯有天空中的一輪明月。然而,在近千年的曆史變幻間,多少戰争發生在這邊關險隘?又有多少将士不遠萬裡來到這裡,最後犧牲在這一片荒涼寂寞中?真是“明月照千年,征人尚未還。古今多少事,化塵煙!”
詩作的前兩句一開篇就蓄足了氣勢,于是在後面便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但使龍城飛将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的豪邁宣告。“龍城飛将"緊承首句“秦漢”而來,即詩人心中呼喚的英雄将領李廣。李廣是漢武帝手下的一員猛将,在漢武帝平定匈奴的戰争中神勇無比戰功赫赫,令匈奴人聞風喪膽。
而“陰山”是古代中國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界限,在中槍古典詩歌中也是經常出現的一個意象。例如戴叔《塞上曲》‘’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李益《漢宮少年行》“少年有膽氣,獨獵陰山下”等等。王昌齡此詩中的“不教胡馬度陰山”之意就出于此。
整首詩雖然隻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内容卻是深刻複雜的。詩中,既有對邊關将士的深切同情,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洋溢着強烈的愛國激情。
此外,王昌齡并沒有細緻描繪邊塞風光,而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邊關将士的内心世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詩人視野闊達,胸懷廣博,以前人意象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非凡,确實難得。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