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産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 盧傳堅 教授
天 麻
傳說神農當年在“嘗百草”的過程中,曾經挖到一棵奇怪的“草藥”,它既沒有葉子也沒有枝幹,隻有光溜溜圓滾滾的根部,神農剛想把它裝到袋子裡,這棵草藥就躲到土裡不見了。于是神農把周圍的土地都細細挖了一遍,最後好不容易看到這棵草藥冒了個頭,神農連忙用手頭的木箭把它釘住,這才抓住了這棵“狡猾”的本草。據說後來它就和神農的木箭連在了一起,因此又被叫做“赤箭”,而老百姓更為熟知的是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天麻”。
除了神農的傳說外,很多少數民族的傳說中也常出現天麻的身影,這是因為天麻常生長在這些民族聚居的深山密林中。據說曾有個民族,有一年族人被一種怪病纏身,發作的時候頭暈頭痛,伴有全身發麻、四肢乏力。族長十分着急,聽人說一座險峻的山上有位神醫能醫這種病,翻山越嶺趕過去,為族人求來了一種圓不溜秋的植物根莖,煮水服下便好了。神醫還囑咐族長,把剩餘的藥埋在背陰的土地裡,這樣“神藥”便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族人有感于這樣的神藥乃是上天所賜,又能治周身麻木,便取名為“天麻”。
細解本草
這兩個傳說都和天麻的植物習性十分貼近,天麻本身确實沒有葉子,不能通過光合作用來獲得養分,隻能通過與它一起生活的蜜環菌分解木材以獲得營養。在發現蜜環菌的秘密前,人工栽種天麻總是失敗。老百姓們把天麻埋進肥沃的土壤後,總是種着種着它就不見了(其實是因為吸收不了養分枯死了),而在深山裡無人栽種的地方又總是能挖到它,就像天麻自己長腳跑了一樣,因此才會有“神農抓天麻”的傳說。
而天麻本身确實像傳說中說的那樣,像個圓溜溜的土豆,不同的是它的汁液更豐富,質地也更細膩。《神農本草經疏》中說它“味辛性平”,《本草正義》中則說“蓋天麻之質,厚重堅實,而明淨光潤,富于脂液,故能平靜鎮定,養液以息内風,古有定風草之名,能治虛風”。意思是天麻這棵“定風草”,治療的是虛性的“内風”,因此它善于治療頭暈頭痛等不适。
本草功效
在自然界中,風總是朝上刮的,人體内部要是刮起了“不正之風”,風性上竄,就容易出現頭部的不适,最常見的就是頭暈頭痛。但這種症狀是由人體内部的陰陽不調引起的,與因感冒而引起的頭暈頭痛又不一樣,有些嚴重的甚至會有頭重腳輕的感覺,伴有四肢的乏力和感覺麻木。這種情況常見于體質虛弱的人,其根源都來自于“内風”的産生,由于“風”把人體的氣都提溜到上部去了,四肢氣血供應不足,因此會有麻木乏力的感覺,精神也很疲倦。
那麼要怎麼把這股風消除呢?很多時候,“内風”的産生是因為人體的氣上升過度,就像風筝升得太高,風筝線已經扯不住了。而天麻這種植物,上面隻有一根光秃秃的枝幹,而下部卻是非常肥厚飽滿的根部,就像一個沉重的線軸一樣,能夠把人體内“升得過頭”的“風”給穩住,因此得到了“定風草”的美名。古人将天麻用于治療肝風内動所導緻的頭暈等症,謂“天麻重墜定風,正是專藥”。“補土派”名醫李東垣還創了一首名方“半夏白術天麻湯”,該方善于治療脾虛而痰濕上犯所造成的頭暈頭痛,天麻便是其中“止暈”的一味關鍵藥物。
活用本草
民間有時也用天麻來炖“補腦湯”,這是因為操勞過度的腦力勞動者容易頭暈頭痛,這同樣也是氣升得“過頭”了,需要把它穩一穩,因此可以吃些天麻。但如果是那種頭痛頭暈,如因肝火或是濕熱導緻的,伴有大便秘結、口苦、舌紅苔黃膩的,天麻就不适用了。
天麻炖魚頭
材料:花鲢魚頭2個、天麻20g、生姜數片、芫荽一把、油鹽适量
做法:魚頭去腮後洗淨後,斬件,芫荽洗淨切小段,天麻切片;熱鍋放油,加入姜片和魚頭,翻炒至魚頭表面稍稍焦黃,然後加水和加入天麻,大火煮開後用小火煮1小時;關火前加入芫荽,加鹽調味,即可食用。适合常有頭暈且伴有痰濕者食用,舌頭水滑,舌苔白膩。
點擊“閱讀原文”,浏覽補土論壇,還可獲取更多資訊哦~
專家介紹
盧 傳 堅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銀屑病學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标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标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标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等職務。
主持并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出版專著20部(英文專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SCI收錄6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軟件著作權共9項,國家中藥新藥臨床批件1項,中藥新藥研發成功轉讓2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共12項。曾榮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南粵巾帼創新十傑”、“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标兵”等稱号。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流派
編輯:查冠琳 責編:宋莉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