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元璋所在的時代而言,他屬于晚婚晚育,到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 28歲時,才有了第一個兒子。
但從28歲到68歲的40年的時間裡,他一共生育了26個兒子,16個女兒,合計42人(其中第9和第26子早夭,第10、第13女早亡,長大成人的有38人),其身體素質超好,可跻身于中國猛男之列。
存活下來的24個兒子中,朱元璋最喜歡的無疑是皇太子朱标。
必須說明,朱标的确非常優秀,但也不能否認,朱元璋之所以最喜歡他,主要是因為朱元璋要推行“嫡長子繼承制”,而他就是朱元璋的長子。
補充一下,雖然《明史•卷115》記:“興宗孝康皇帝标,太祖長子也。母高皇後。”說朱标是孝慈高皇後馬皇後所生,為朱元璋的嫡長子,但曆史學家吳晗根據該條記載的下一句“元至正十五年生于太平陳迪家”考證出當時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集慶(今南京),馬皇後并不在太平,即朱标并馬皇後所生。事實上,《南京太常寺志》也記載朱标生母為李淑妃。
話說回來,朱元璋最喜歡朱标,但朱标并非朱元璋最有才華的兒子。
朱元璋最有才華的兒子是誰呢?
有人在排除了朱标的前提下猜測是朱棣。
毫無疑問,朱棣也非常優秀,不然,也開創不出“永樂盛世”來嘛。
但朱棣的優秀,主要表現在政治、軍事上;品評才華的常用指标,主要是詩詞歌賦,這些方面,朱棣卻是乏善可陳。
所以說,朱元璋最有才華的兒子,也不是朱棣。
是誰呢?應該是第十七子甯王朱權。
這個朱權,現代學者給他的定位是:明初著名的戲劇家、戲劇理論家、古琴家、曆史學家、道教理論家。
當然啦,朱權的軍事才能也是很出色的,堪與朱棣比肩。
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後,總結了唐朝、宋朝、元朝統治者亡國絕祀的沉痛教訓,決定封建諸子為王,分鎮諸國。
朱元璋也并非不知道西漢和西晉因實施封建諸藩制度,後來發生了曆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八王之亂”。
但朱元璋說了:“朕封諸子頗殊古道,内設武臣,蓋欲藩屏國家,備悔禦邊,閑中助王,使知時務。”
從洪武十年(1378年)起,朱元璋就讓太子朱标嘗試處理政事,下令凡今後的政務先交到太子處,然後才向皇帝奏聞。從次年開始,陸續讓諸王到封地就藩,次子秦王朱樉在洪武十一年到西安就藩,三子晉王朱棡去太原就藩,同時命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六子楚王朱桢、七子齊王朱搏四兄弟到鳳陽守祖陵一年,到先輩曾生活過的地方體驗貧困生活,然後再送到他們到各自的封地就藩。
朱元璋明确規定,如果遇到奸臣專權,藩王可以聲讨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
且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便試着把兵權交給諸王,讓他們領兵打仗,如讓晉王朱棡、燕王朱棣率兵北征故元丞相咬住,由颍國公傅友德陪同。
朱權的就藩時間是洪武二十六年三月,藩地在喜峰口外的大甯(内蒙古赤峰市甯城縣),甯王府建在遼代中京城遺址附近。
《明史•諸王列傳》記載,大甯為“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軍事“巨鎮”。朱元璋讓朱權鎮守北邊軍事要塞,為的是防備元朝皇室卷土重來。
當時受封的藩王普遍擁兵數千,多則二三萬,朱權卻“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八萬精兵包括元朝歸順過來的蒙古兀良哈部泰甯、福餘、朵顔三衛的騎兵,英勇善戰,是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武裝力量。
此外,甯王不僅統兵,還掌握着地方行政大權,必要時還可以節制朝廷派來的地方高級将領,調動大量的國家正規部隊。
而甯王該年不過才十五歲,卻與受封于今北京的燕王朱棣勢力最強。
《明通鑒》卷十二因此載:“太祖諸子,燕王善戰,甯王善謀,又在邊友于最笃。”
也由此可知朱元璋對甯王之重用。
補一筆,甯王就藩前,朱元璋還把編輯《通鑒博論》的重任交給他。甯王在記“廖永忠沉韓林兒于瓜步,大明惡永忠之不義,後賜死”一句時,後人一看而知是太祖手筆。
甯王雖然文武全才,但在政治上相對比較稚嫩(主要是太年輕),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反叛,“遺甯王書以求援師”,甯王持觀望态度,不迎不拒。
朱棣起兵之初,所能調動的軍隊隻有800多人,急需得到甯王的重兵。為此,他裝扮成衣衫不整的樣子前往甯王府求見。在盤桓了七天之後,趁甯王送别到千秋橋之機,将之劫持,并剝奪了兵權。
朱棣奪得政權後稱帝,為了報答蒙古兀良哈三衛的幫助,把甯王朱權在大甯的封地賞賜給了蒙古兀良哈三衛做了牧場,另把甯王改封到江西南昌。
朱棣表面對甯王特别客氣,實際上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小老弟極不放心,既剝奪了他的軍權,還派人暗中監視。
甯王冰雪聰明,覺察出朱棣的用意後,便在南昌“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退而講黃老之術,“翺翔道化與時屈伸”。
該年,甯王不過才二十五歲。
甯王先改字臞仙,号涵虛子、丹丘先生,後又号南極遐齡老人、大明奇士。因其體貌魁偉,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
甯王創作的《太和正音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 另有《甯國儀範》、《家訓》、《文譜》、《詩譜》、《史斷》、《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琴阮啟蒙》、《神奇秘譜》、《瓊林雅韻》、《神隐》(一作《神隐志》)等數十種。
此外,還著作有雜劇《瑤天笙鶴》、《白日飛升》、《獨步大羅》、《辯三教》、《九合諸侯》、《私奔相如》、《豫章三害》、《肅清瀚海》、《勘妬婦》、《煙花判》、《楊女矣複落娼》、《容窗夜話》,十二種。
其實,名列元末明初“四大傳奇”荊、劉、拜、殺之首的《荊钗記》,也同樣出自甯王之手,止不過,因署名丹丘先生,明末清初人張大複在《重訂寒山堂曲譜》“譜選古今傳奇散曲集總目”中《王十朋荊钗記》劇目下誤記為:“吳門學究、敬先書會柯丹丘著”,說成了元初著名畫家柯丹丘柯九思。今人臧勵和經過考證,在《中國人名大辭典》“朱權”條下訂正為了甯王朱權。
甯王朱權善制古琴,晚年親手制做的中和琴(又稱飛瀑連珠琴),是曆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說,按其順序和年代的排列為:甯、衡、益、潞。“飛瀑連珠”傳世僅一張,制琴人署“雲庵道人”。
甯王朱權在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三年(1448)病逝,享年71歲,谥号為獻,世稱甯獻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