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後的槐蔭區經六路延長線略顯沉寂,唯有星點的光亮從居民樓中透出來。在這樣一條街上,有一家海鮮炒飯店火到需要排隊才能一飽口福。呲啦作響的鐵闆、味道濃郁的鱿魚、包裹着整顆蝦仁的炒飯……這家下午6點才開門,營業到淩晨的深夜食堂,吸引着特意從濟南東騎行20公裡來品嘗的機車少年,也給勞碌至半夜才下班的人予以慰藉。
對于老闆胡大喜和其妻子劉學俊而言,這間30餘平方米的小店承載着一個家庭的吃穿用度。在輾轉多個行業後,夫妻二人選擇從一個炒飯小攤做起。在濟南的夏夜裡,這家店鋪散發出濃濃的煙火氣……
不起眼的火爆小店,每晚賣180份海鮮炒飯
夜裡10點,紅黃相間的“海鮮炒飯鐵闆鱿魚”招牌燈火通明。店門口的空地上,随意地擺着小桌和馬紮。此時,已有3桌食客正在喝紮啤吃炒飯,他們哈哈笑着,用濟南方言吐訴着平日裡遇到的趣事和埋藏在心底的話語。
店鋪内,簡易的驅蠅設施在臘腸、雞丁、蝦仁、鱿魚等食材的上方呼呼旋轉着。順着食材,就能看到後面不斷忙活的老闆胡大喜。他汗流浃背地掂着勺,娴熟地将白米飯倒入鍋内,用勺子盛取蝦仁和鱿魚。一通賣力的翻炒後,一份香噴噴的炒飯正式出鍋,這就是店鋪的招牌——海鮮炒飯。
店鋪的炒飯價格在10元到20元之間,食客可自行選擇不同價位的炒飯。在詢問中,時不時有人來店内點餐,句句不離炒飯。“哥,給我來份炒飯,15塊的”“來份20的,不要韭菜”“帶份炒飯給孩子,别放辣椒”……半小時的時間,胡大喜的手幾乎就沒離開過鍋鏟。盡管廚房的最上方安了空調,冷風能直直吹到他的身上,但面對夏夜的高溫和煙火,汗水依舊止不住地流淌。
“每天下午6點開門,2分鐘炒一份飯,一晚上能賣180來份。”在忙碌之餘,胡大喜終于抽出時間跟新黃河記者講述這家店鋪的故事。“店裡這些都是回頭客,鐵闆鱿魚不是招牌,招牌是我做的炒飯。最近外賣也沒開,實在是炒不過來。”
夫妻二人在路口擺攤3年,靠海鮮炒飯養活一家人
在胡大喜忙碌時,妻子劉學俊一直在旁邊給予幫助。面對鏡頭,劉學俊略顯羞澀,她頭戴一頂鴨舌帽,默默地收拾食客吃完飯的桌子,勤快地幫顧客遞上飲料。在胡大喜忙不過來時,她還會在一旁做鐵闆鱿魚和烤面筋。
熟悉這家炒飯店的食客都清楚,2022年4月他們夫婦才在經六路延長線租下了這個小門頭。此前的3年,食客們路過桃園小區周邊的十字路口,總能看到他們長長的三輪車。不論寒冬酷暑,不論刮風下雨,夫妻二人總在這裡默默擺攤。
事實上,小小的海鮮炒飯撐起了一個家庭的收入。在決定走上餐飲這一行前,胡大喜的人生經曆了大起大落。1979年出生的他和妻子是初中同學,老家都在山東聊城。“中專學的臨床醫學,跨度還挺大。早年做過糧油副食,也在老家開過酒店,還幹了12年的電子廠。疫情之前我已經在濟南做了3年專車司機,疫情以後做了這一行。”
胡大喜的家中,還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19歲,小兒子今年9歲。不誇張地說。這家小店維持着一家人的生計。“最近我爸媽都回老家了,忙着料理農事。不忙的時候,他們也來濟南幫忙,一個在家帶孩子,一個在店裡打打下手。”胡大喜說。
炒飯也分“上半場”和“下半場”,食客既有上班族也有夜歸人
除了經六路,也會有食客會在經十路旁與胡大喜家的海鮮炒飯偶遇。那是胡大喜攤位的“下半場”。“6月之前,我們都是前半場在經六路這邊,過了11點就把攤子擺到經十路上去。最近天太熱,就沒弄下半場。”
在胡大喜看來,“上半場”和“下半場”的食客有所不同。下午6點開門,會迎來不少下班族和周邊小區的食客。夜裡11點轉到經十路邊後,除了愛吃宵夜的食客,還有不少“的哥”和代駕小哥,以及那些在酒場上沒有吃飽的人。有時,生意會火爆到胡大喜和妻子清晨5點才收攤。
來此處購買海鮮炒飯的張先生說,他就居住在桃園小區附近,每每喝完酒後都會來加一餐。“喝酒是喝不飽的,在這裡吃份炒飯心裡很滿足。”張先生說,他清晰記得最早這裡隻有炒飯,鐵闆鱿魚是後加的。
對于來給孩子買炒飯的李先生來說,他看重這家鋪子的原因是幹淨,以及孩子愛吃。“這麼熱的天,店裡一隻蒼蠅都沒有,老闆很注重衛生,也很實在。”
值得一提的是,胡大喜的海鮮炒飯還會吸引周邊其他餐飲行業的老闆,在桃園小區開紮啤攤的王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這飯味兒好,價錢也實在,我那邊主要是紮啤和炒菜,沒有炒飯。”
店鋪90%是忠實“回頭客”,老闆坦言:秘方就是料足、實在
每天下午6點,海鮮炒飯的店鋪會準時拉起卷簾門,路邊往往已有食客在等待。事實上,不少食客白天就開始給胡大喜打電話。“每天都能接到老顧客的電話,問我今天開不開門,有些人1個月能來我這裡吃27頓炒飯。”
胡大喜說,這裡的食客有90%是回頭客,還有5%是朋友推薦過來的,年齡段覆蓋“老中青”。面對這龐大的客戶群體,他坦言自己從沒找過“探店網紅”,甚至忙到沒有時間拉群。盡管店鋪目前已注冊外賣,但也鮮少通過外賣途徑銷售。“人多了也忙不過來,咱的能力就這麼大。”
之所以選擇做海鮮炒飯,正是因為胡大喜此前有過餐飲經驗,加上身邊有朋友幹過這一行,考察一陣便入行了。如今能收獲這麼多回頭客,是讓胡大喜比較意外的。“反正來找我談加盟的也有,來找我商量學手藝的也有,還有人想在外地開分店。”談到這裡,胡大喜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他目前還沒考慮開加盟店的問題。“咱的手藝還沒達到開分店的地步。”
在胡大喜看來,自己的炒飯也并沒有什麼“秘方”。“就是料足,實在。”說罷,胡大喜又熟練地掂起炒勺,米香與鱿魚在炒鍋内不斷碰撞,散發出陣陣香氣。店外的馬路上,還能聽到啤酒瓶碰撞的聲響……這是濟南“老師們”,獨有的夏夜。
新黃河記者:孟天宇
編輯: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