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司馬光,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不僅在仕途上作出了傑出的政績,而且在主持編纂了著名的《資治通鑒》,為後人研究前朝的曆史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并且,司馬光本人的高風亮節也是為人所敬佩。特别是司馬光有一個轶聞故事常常為人們所稱道,那便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學習過這個故事,堪稱是經典。那麼,問題就來了,司馬光砸缸的這個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具體過程又是如何?更關鍵的一個問題是,那個被救出來的小孩是誰?!
一、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出生于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從小他便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讀書學習,在7歲的時候就能夠背誦《左氏春秋》,并且能夠為家人講解其中字句的含義。司馬光常常手不釋卷,有時候讀書讀到忘情處,能夠媲美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
司馬光從小就因為聰敏好學而聞名鄉裡,不過,還有他小時候的另外一件事讓他真正名聲遠揚。那就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有一天,司馬光和其他的小夥伴在院子裡玩耍嬉戲。其中就有一個調皮貪玩的小孩子,爬上了一個裝滿水的大缸裡,結果一不小心掉了進去。
其他的小夥伴在見到這一幕之後,都是吓壞了,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一哄而散。隻有司馬光一個人保持了鎮定,在附近找到了一塊大石頭,奮力向水缸砸去。水缸被砸開了一個大洞,裡面的水流了出來,而掉入其中的那個孩子也因此得救了。根據《宋史》記載,相關的史料如下: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不胫而走,很快便傳遍了整個京城開封和洛陽等地。後來還有人根據這一個故事,編寫出了一套連環畫,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隻不過,在這裡有一點值得我們深思:關于司馬光的事迹,究竟是誰對外宣揚的?是司馬光自己,還是他的家人,亦或者是那個被救的小孩及其家人?
二、司馬光所救的那個小孩,究竟是誰?在《宋史》之中,僅僅隻是記述了司馬光砸缸的經過,并沒有提及司馬光所救的那個小孩的身份,後者充其量就是個跑龍套而已。不過,想要找出那個被救小孩的身份,也并非是一件難事。畢竟當時司馬光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光山縣,而那個小孩也很有可能是光山縣的本地人。
果然,有相關學者專家就在光山縣的一個上官姓氏家族的族譜裡,找到了一個人的存在。他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這個上官尚光就是當初司馬光所救的那一個小孩。原來,上官尚光在被司馬光救了一命後,對他十分感激。
上官家同樣如此,他們不僅籌備了重禮前往拜訪司馬家,而且還在鄉裡稱贊宣揚司馬光的事迹。正因為如此,司馬光的事迹才得以傳遍全國,最後被記載在史書之中,成為現在我們家喻戶曉的故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上官尚光後來也有一番不小的作為。他在成年之後考中了進士,走上了仕途,曾經一度位列北宋的宰相。不過,上官尚光擔任北宋宰相的事情隻是他後人的記叙,在正史史料中,我們并沒有找到有一位叫做上官尚光的宰相。
還有一件事情,上官尚光因為一直感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曾經還斥巨資在城西龍堤南坡的位置,修建了一座亭子。他給這一座亭子命名為“感恩亭”,為的就是紀念司馬光當年的救命之恩。不得不說,這個上官尚光也的确是一位懂得感恩、知恩圖報的人。
小結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為我們所熟知,是因為司馬光從小就表現出來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的特性,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不過,上官尚光的感恩之舉也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在這個道德日漸有些淪喪的社會,這一種知恩圖報的品性顯得尤為珍貴。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那更何況是救命之恩呢?上官尚光也的确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什麼叫做湧泉相報。如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已經為我們後人所熟知,可以說他本人也功不可沒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