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的來曆: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内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着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内涵。
“年”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确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地球繞太陽一周,曆法上叫一年,循環往複,永無止境。
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定出一年之歲首。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幹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鬥柄指寅”時,萬物蘇萌,天下皆春。所以有了春節。
2、春節的文化和習俗
祭竈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竈,是日入夜後要把竈台刷幹淨,把舊的竈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
民間祭竈,源古人拜火習俗,祭竈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曆史了,竈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掃塵
新年前夕“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闾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團年飯,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對中國人是極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愛、共叙天倫,圍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們十分注重除夕的“團年飯”,除合家團圓、聚天倫之樂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趕回來過新年。
團年飯是過春節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燭燒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有計)、魚(寓年年有餘)、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擴展資料
春節期間的特色活動:
1、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小年并非專指一個節日,由于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竈等。 [46]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竈。
2、年二八
年二八洗邋遢,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迎接新年。
3、除夕
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之為“除夕”。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是人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于農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隻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