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胡,形聲字,讀作hú。甲骨文尚未發現此字,戰國時期秦簡“雲夢法律”字形為上下結構,上古下月。此處,古字像牛臉正面,有角(簡化為獨角)有嘴(口),月(肉)表示牛脖子下的垂肉。篆文改為左右結構,左古右月,隸變後,楷書寫作胡。本義牛脖子下的垂肉。
胡字的演變
黃牛
《說文解字》:胡,牛顄[hàn]垂也(胡是牛颔[hàn]下垂皮)。這個解釋非常準确。如,胡皺(牛颔下松弛有皺紋的皮)。
泛化為鳥獸颔下的垂肉或皮囊。《詩經·國風·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 zhì ]其尾(老狼前行踩下巴,後退又踩長尾巴)。如,胡袋(某些鳥類颔下的皮囊,也稱喉囊)。
猕猴的嗉囊
牛颔下垂肉挨着喉嚨,借指喉嚨。現在一些方言把喉嚨叫做胡嚨。
喉嚨
喉嚨是身體的一個通道,引申為城市裡兩邊有牆的窄道,直通民宅。如胡同,死胡同。曾寫作衚衕,現簡化為胡同。
胡同(衚衕)
引申為下巴上的毛。如,胡須,胡子。曾寫作鬍,簡化為胡。題外話,上嘴唇的毛叫做須,兩頰上的毛叫做髯。
下巴上的毛叫做胡,上唇的毛叫須
牛會從喉嚨發出含混不清的聲音,似hu聲。《聊齋志異·促織》:掩口胡盧而笑(遮掩着嘴,發出含糊不清的笑聲)。如,胡盧,胡噜。
引申為聽不懂的語言。如,胡話,胡言亂語。
引申為含混不清。如,胡塗,含胡。
引申為随意說話做事。如,胡扯,胡吹,胡謅,胡纏,胡攪,胡搞,胡為,胡來,胡混,胡鬧,胡編亂造,胡思亂想。
外族人說話聽不懂,引申為非華夏族。如,胡人。進一步引申為外族的,如,胡琴,胡蘿蔔,胡笳,胡瓜,胡椒。
因為聽不懂就要發出疑問,引申為疑問代詞:①什麼。《詩經·國風·邶風·日月》:胡能有定?甯不我顧(何時日子能正常?竟然不顧我心傷)。②怎麼。《詩經·國風·鄭風·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夷(終于看見君子歸,煩亂心緒怎不息)?③為什麼。《詩經·國風·魏風·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胡的衍生字都與胡的本義或引申義有關(另文解讀)。
或許,古胡國是最先馴養黃牛的方國(今安徽省阜陽市境内)。遠古時代,此地的氏族部落對黃牛有研究,把牛臉的正面寫作上古下月,後寫作胡。他們以養牛為業,并以胡作為氏族部落的圖騰标識。他們發展壯大,建立方國,即胡國,人稱胡氏。時至今日,阜陽市阜南縣地城鎮還把飼養黃牛作為特産,稱為地城黃牛。
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地城鎮
據考證,先秦歸姓胡國,在今安徽阜陽一帶。從商王武丁征伐“歸夷”、“歸伯”時算起,至楚國滅胡止,歸胡前後續存了約700餘年,直到南北朝時期,胡姓宗廟還在。
據文獻記載,胡姓來源有:
1.源自歸姓。胡國,在安徽省阜陽。春秋末期,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子孫和國人都以胡為氏。
2.源自妫姓。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妫滿先受封于胡,稱胡公滿。後受封于陳國,又稱陳公滿,谥号胡。春秋末,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後人有以胡為氏。另,齊宣王(妫姓、田氏,名辟疆)封其弟田嬰于毋仰(即母鄉、古無鹽邑,今山東東平)。田嬰後為齊國相國,遂“遠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後裔子孫多有稱胡毋氏者,繁衍發展成胡毋氏(又稱胡母氏)一族,後簡化為單姓胡氏。
3.源自姬姓。姬姓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随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并了胡子國。國人以國為氏。
4.源自官位。①西周初,設官吏胡史,亦稱簋史、胡簋史,專職掌管君王貴胄的餐飲,以及祭祀大典的犧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後裔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的,稱胡氏。②漢武帝時設軍職胡騎校尉,專職掌管駐紮在池陽(今陝西鹹陽)的胡騎軍隊,在其軍隊将士中,有以軍隊稱制為氏的,稱胡氏。
4.源自古代民族。①鮮卑族。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②匈奴族,有後裔敕勒族人有胡氏。③五胡亂華之後,很多周邊民族進入中原,紛紛改為胡氏。
5.源自改姓。唐昭宗李晔為避朱溫叛亂被迫由長安遷都洛陽。他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給近侍胡三公,讓他速速逃匿。同年仲秋,朱溫在洛陽指使屬下殺了李晔,并将其9個兒子全部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鄉徽州。為安全起見,胡三公将“皇子”取名胡昌翼。其子孫從此都姓胡。
如今胡姓人口1650多萬,按照人口數量排名第15位。
詩曰:
牛脖垂肉稱為胡,
喉音含混是胡盧。
胡言亂語聽不懂,
頭腦不清太胡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