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戰争來講,撤退往往意味着失敗,表明己方已經丢掉了在正面戰場的主動權,這才會選擇撤退。但事實上,在一些關鍵時刻,選擇撤退,也是為了盡可能保證更多的有生力量,不再承受更大的人員損失,通過撤退和敵人進行迂回,尋找新的機會發動反擊。在這樣的特殊情況下,如果仍然堅持硬碰硬,那麼可能會導緻自己承受更多毫無意義的損失,顯得十分莽撞。
所以,撤退并不代表失敗,而是一種戰略轉移。是基于現實作出了最優選擇。人類曆史上就有兩次大規模撤退,被外界所銘記,也成為了經典寫入了教科書,其中一次對中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謂是救了中國;另一次也是發生在二戰時期,也稱得上是拯救了世界。
紅軍長征便是其中之一,這也是中國曆史上十分關鍵的事件和轉折。當時紅軍和國軍的較量很激烈,對方武器裝備先進,人員規模龐大,在身處劣勢的情況下,紅軍還多次擊退對手的進攻。但由于當時的戰術出現意外,第五次反圍剿沒能成功,在人員已經出現嚴重傷亡的情況下,如果我軍繼續堅持正面抗衡,那麼很有可能承受更大的損失,甚至就此失去抵抗力。
正因此,最終紅軍選擇立即撤退,通過長征的方式翻山越嶺,進入崎岖難行的惡劣環境中,也很大程度離開敵人的追擊範圍,尋找機會發動反擊。盡管路途當中面臨各種困難,紅軍戰士經常面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但是靠着堅強的毅力,挖草根,煮皮帶,曆經重重磨難,最終三大紅軍完成了會師。
這次長征有效的确保了紅軍有生力量,不出現額外的損失,為後續我軍獲得勝利奠定了關鍵的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也是世界印象深刻的一項曆史事件。德國主動發起二戰之後,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同時橫掃歐洲多國。而德軍閃電戰,更是讓衆多歐洲國家都認識到了德軍的可怕,紛紛放棄抵抗。
英國憑借英吉利海峽的地理優勢,最初并未受到德軍威脅,但在戰争持續一段時間之後,英國不斷戰敗,承受着巨大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英軍由于陷入巨大劣勢,最終選擇在敦刻爾克進行大撤退。當時撤退很匆忙,人員又多,很多武器都被丢在了沙灘上。
根據曆史資料記載,這次撤退也是英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撤退,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裡,從這裡撤走的軍隊達到了30多萬人。為後續對德國發動反攻提供了關鍵力量。也為二戰保存了更多的戰鬥力量,從這一點來看,這次撤退可以說拯救了全世界。所以,撤退并不代表失敗,而是保存實力,為長遠做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