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注意過,自己能不能做到卷舌頭或者動耳朵的小動作呢?
其實有部分人是做不到這樣的小動作的,甚至有的媽媽會擔心自己的寶寶不會卷舌頭——明明自己和爸爸都可以做到這些小動作啊,是不是遺傳基因有缺陷?不會做這類小動作,會給正常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嗎?
基因編碼決定了能否卷舌頭?
在遺傳學上,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或者能動耳朵與不能動耳朵,是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被稱為相對性狀。
與大多數人的猜測一緻,是基因決定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性狀。基因編碼決定了控制耳朵和舌頭的肌肉的靈活程度,肌肉的靈活程度是能否做到這些小動作的關鍵。
這種性狀是全靠先天基因決定的嗎?有很多人發現,一開始自己是不會做這些小動作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竟然學會了!
但也有人說自己怎麼學也學不會。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在這類複雜的肌肉控制相關的小動作上,基因決定的并不是“會”和“不會”的絕對性,而是做到時“難”和“簡單”的程度。
有的人生下來就會,可能是因為對該肌肉的控制能力非常強;經過練習後才學會的人,可能是因為控制能力不夠強,但通過“勤能補拙”提升控制;而完全學不會的人就可能是因為控制能力太弱。
研究發現,大約有65%~81%的人都擁有卷舌頭的能力,網上就有許多教人如何動耳朵和卷舌頭的教程,如果你還不會這些小動作,不妨學學看。
遺傳決定了能否卷舌頭?知道了這些性狀與基因是有聯系的,不夠了解的是這些性狀是如何遺傳下來的。
大家都在高中生物課上學過孟德爾遺傳定律,書本裡除了孟德爾種植的豌豆,就提到過卷舌頭、動耳朵之類的現象,最初研究人員都以為這些動作特征也是由某一特定的基因決定的。
1949年有一篇關于能不能動耳朵的研究發表于《Hereditas》雜志上,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有父母中的一方或雙方都可以動耳朵時,子代中才會出現動耳朵的現象,也就是說能動耳朵是一種顯性性狀。
相同的猜測也出現在卷舌頭的性狀中,也就是說家庭中父母都能卷舌,子代大概率會出現卷舌,但也可能出現不卷舌的情況。
這是因為,若用A表示能卷舌的顯性基因,a表示不能卷舌的隐性基因,父母的基因型可能為AA或者Aa,因此子代出現的情況就是同樣能卷舌的AA、Aa,或者是不能卷舌的基因組成是aa。
顯性基因與隐性基因的遺傳規律
但随後的調查研究發現并非如此,随着調查範圍的擴大,出現了家庭中父母都不能卷舌,而子代卻依然可以卷舌的情況。
一項調查發現全為不卷舌的夫婦,其子女為卷舌的概率依然可以達到25.26%,随後也發現了 “父母不會動耳朵而娃會動”的案例,這似乎說明了動耳朵或者卷舌頭這類事情,不是一個簡單的遺傳特征。
但需要承認的是,子女的性狀受父母性狀的影響的确存在。父母為不卷舌時,子女是不卷舌的概率比較高;父母為卷舌時,子女是卷舌的概率則更高,子女的性狀依然傾向于父母的性狀。
這說明,決定卷舌與否的基因型很可能不僅僅是由一對基因控制的,有可能是兩對或多對基因,它們之間存在着互補作用或抑制作用。
這些性狀有什麼作用?在日常生活裡好像并沒有體現出什麼具體的作用,做不到的話也不會造成什麼困擾,這種不痛不癢的功能對人類來說有什麼作用呢?
醫學雜志《Psychophysiology》2015年的一篇文章發現耳廓定向(控制耳朵方向)的神經回路即使在現在已經在純退化狀态下,也已經存活了超過2500萬年。
也就是說,我們如今的動耳朵能力屬于一種進化的殘留,也許在蠻荒時期,我們的祖先還需要在嚴酷的野外條件下通過狩獵等方式生存下去,因此需要功能更強大,更加敏銳的耳部器官。
而關于卷舌頭,也是屬于對器官的一種精細控制能力。舌頭除了說話時會頻繁使用,在吃東西時也需要用舌頭挪動食物,達到更好的進食目的。因此與動耳朵類似,這種能力也很可能是一種進化的殘留。
遠古時期舌頭更強大的肌肉控制能力,可能是需要發出某種聲音,也可能是對曾經某種食用的食物來說非常關鍵,或者可以增加進食速度。
但在現代生活中,這些靈巧可能并沒有特别實質的作用,因此即使無法掌握,也不會對生活産生影響。
其實類似的進化并不僅僅有動耳朵或者卷舌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尾巴骨的消失,因為我們已經不再像猴子一樣,需要依賴尾巴在樹上生存了,所以有的器官就慢慢退化了。
生活中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動鼻子或者彎曲指節等,這樣的“性狀”可能曾經對生存下去很重要,也可能什麼都不是。那麼在未來它們還會繼續進化或慢慢消失嗎?
目前來看,我們所處的環境還不足以推動某種明顯的進化,因為這些組成了我們耳朵和舌頭的肌肉結構已經是千萬年進化後的“最佳”方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