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讀清趙翼《瓯北詩話·白香山詩》:“古來但有和詩無和韻,唐人有和韻尚無次韻,次韻實自元白始。”趙翼認為次韻自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開始,筆者囿于資料,無從考據。但蘇轼回贈秦觀的次韻詩,再現兩位詞人喜好廣交漫遊、浪漫誠摯,不為世俗所羁,不為虛妄所惑,文人相親、惺惺相惜的情懷,令後學的我念念不忘。
這裡不揣淺陋講一下和韻詩,和韻指與别人的詩相唱和時,依照其詩所押的韻作詩。
一般有三種形式:依韻,即韻腳與原詩韻在同一韻部而不必用其原字;次韻,或稱步韻,即韻腳用其詩原韻原字,而且用字先後次序也必須相同;用韻,即韻腳用原詩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後次序。
秦觀一生創作涉及詩、詞、賦以及策論等諸多方面,著有《淮海集》四十卷、《淮海後集》六卷、《淮海居士長短句》三卷,現存作品中詩有430多首,詩才被詞名所掩。讀這首次韻長詩,體會“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可以認識一個完整的秦觀。
北宋初年,距古城高郵約四十五華裡,古邗溝東道之濱,有一座自然風光宜人的村落,這就是婉約派詞宗秦觀的家鄉。
生于皇佑元年(1049年),鄉賢秦觀号淮海居士,山抹微雲君、字少遊、号太虛、别号邗溝居士。縱觀秦觀一生,似皆與“遊”字結緣。少時聰穎,博覽群書,崇尚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多次舟行古邗溝(三陽河),湖邊流連,賦《秋日三首》、《還自廣陵四首》等成曆代傳誦的宋詩名篇。
有過兩次百日以上的遊曆,留下了許多流傳後世的佳作。居家耕讀時是一個性格豪爽、志氣昂揚,才華橫溢的人。陳師道《秦少遊字序》引“秦子曰”:“往吾少時,如杜牧之強志盛氣,好大而見奇。讀兵家書,乃與意合。謂功譽可立緻,而天下無難事。顧今二虜有可勝之勢,願效至計以行天誅。回幽夏之故墟,吊晉唐之遺人。流聲無窮,為計不朽。豈不偉哉!于是字以太虛,以導吾志。”
青年時期秦觀取一字太虛表明獻身疆場,渴望建功立業的志向。《宋史·文苑傳》稱其:“少豪隽,慷慨溢于言詞……。"蘇東坡稱贊他:“博綜史傳,通曉佛書,講集醫藥,明練法律,若此類,未易一一數也”。
秦觀一生命運多舛,仕途蹭蹬,初識蘇轼時,抱負遠大的他心情激動不已,寫過一首《别子瞻》(秦觀《淮海集》卷四)長詩:
人生異趣各有求,系風捕影隻懷憂。
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
徐州英偉非人力,世有高名擅區域。
珠樹三株讵可攀,玉海千尋真莫測。
一昨秋風動遠情,便憶鲈魚訪洞庭。
芝蘭不獨庭中秀,松柏仍當雪後青。
故人持節過鄉縣,教以東來償所願。
天上麒麟昔漫聞,河東鸑鷟今才見。
不将俗物礙天真,北鬥已南能幾人。
八磚學士風标遠,五馬使君恩意新。
黃塵冥冥日月換,中有盈虛亦何算。
據龜食蛤暫相從,請結後期遊汗漫。
直率的秦觀把對蘇轼的崇敬之情,感激之意字裡行間表達得淋漓盡緻。秦觀與蘇轼年齡相差13歲,寫此詩時秦觀正步入而立之年,近30歲,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即将赴京應試。蘇轼已過不惑,43歲,正在徐州知州任上,《眉山集》已印行出版,成為舉國衆多學子追慕的文壇翹楚。
秦觀9歲時已知“三蘇”大名,對蘇轼崇拜有加。秦觀類似現在一個高考學子突發奇想,要去結識一位才華橫溢的地級市市長為師,沒人引薦,幾乎不可能;哪怕秦觀再有才氣,就沒有蘇轼對秦觀的知遇之恩,彼此的命運共沉浮,同進退,共患難,鑄就不朽純粹的師生生死情誼。更沒有後來與黃庭堅、張耒、晁䃼之共享元祐“蘇門四學士”的美稱。
“學士”一詞指北宋擔任館閣一職的官員。還和陳師道,李廌共同成為“蘇門六君子”。“君子”一詞是指符合儒家道德準則,品格優秀的人才。秦觀的文學成就和政治生涯,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轼獎掖提拔分不開。
熙甯十年(1078年),蘇轼自密州移知徐州,将赴京應舉的秦觀不想錯過這次拜谒機會,徐州高郵都在京杭運河一條線上,是秦觀赴京趕考必經之地,兩地相距亦不遠。居高郵市武甯鄉左廂裡(今三垛鎮少遊村)耕讀的秦觀說過:“風俗莫榮于為儒,材能鹹恥于不仕。”“終日掩關塵境謝,有時開卷古人遊。
青年的秦觀即刻苦攻讀,常懷報效國家之志。寫過《醴泉開堂疏》、《乾明開堂疏》、《高郵長老開堂疏》、《慶禅師塔銘》、《五百羅漢圖》、《浮山堰賦》、《湯泉賦》、《郭子儀單騎見虜賦》、《和淵明歸去來辭》等。“……皆深造而有得,不為世俗之言。”現代著名學者朱東潤贊語。
積極渴望濟世的秦觀仔細一想,怎樣如願的拜谒仰慕的蘇轼,兩位熟悉的前輩進入腦海。高興的找了同邑孫覺,孫覺字莘老,黃庭堅的丈人,與蘇轼好友,對家鄉秦七(秦觀排行老七)十分喜歡,微笑的答應了。
孫覺北宋嘉佑年間進士,傳說孫覺擇居高郵湖畔見過祥瑞之兆“甓社珠光”,當年高中進士,秦觀正巧臘月出生,仿佛也預兆這顆文壇巨星的誕生;另一位黃庭堅的舅父李常,李常字公擇,也是蘇轼至交,十分賞識秦觀,請李常寫引薦信,另請孫莘老将自己薦給蘇轼,兩位都表示願意玉成此事。
元豐元年四月初夏,在莘縣人王鞏(字定國,蘇轼的密友)的精心安排下,秦觀完成執弟子禮,蘇轼開心的接納了這個弟子,還丟下冗雜的公務,親自陪同遊覽徐州雲龍山等風景名勝。
次年,秦觀應蘇轼請寫了一篇《黃樓賦》,蘇轼稱贊他“有屈(原)、宋(玉)才”。秦觀想到四年前入揚州的寺廟,模仿蘇轼筆意在寺壁題詞,孫莘老邀蘇轼同遊揚州寺廟,令蘇轼見寺壁題詞大驚,後到孫莘老處,讀秦觀詞數百篇,曰:“此郎何許人也?莫非秦郎?向書壁者定此郎也。”載宋釋惠洪《冷齋夜話》。今谒見蘇轼,拜師水到渠成,令潇灑倜傥的秦觀激動得熱淚盈眶,以後漫漫歲月中,與蘇轼亦師亦友,經曆烏台詩案,一直追随蘇轼至臨終。
北宋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仲冬時分,蘇轼莅臨高郵,秦觀驚喜萬分,邀孫覺、王鞏相會于郵城東嶽行宮後面土山上,登高望遠,載酒論文,留下“四賢雅集”的風流佳話,留下了千古文遊台。南宋曾幾有《文遊台》詩詠之,詩曰:“憶昔坡仙此地遊,一時人物盡風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筆銀鈎入唱酬。”秦觀曾以家鄉膏脂填腹的“團臍紫蟹”贈送恩師蘇東城,傳為美談。
蘇轼見到秦觀的《别子瞻》詩後,也次其韻,賦詩一首《次韻秦觀秀才見贈,秦與孫莘老、李公擇甚熟,将入京應舉》:
夜光明月非所投,逢年遇合百無憂。
将軍百戰竟不侯,伯郎一鬥得涼州。
翹關負重君無力,十年不入紛華域。
故人坐上見君文,謂是古人籲莫測。
新詩說盡萬物情,硬黃小字臨黃庭。
故人已去君未到,空吟河畔草青青。
誰謂他鄉各異縣,天遣君來破吾願。
一聞君語識君心,短李髯孫眼中見。
江湖放浪久全真,忽然一鳴驚倒人。
縱橫所值無不可,知君不怕新書新。
千金敝帚那堪換,我亦淹留豈長算。
山中既未決同歸,我聊爾耳君其漫。
次韻詩句确鑿地表明,秦觀拜恩師的強烈願望、仰慕之情;傑出才能的秦觀得蘇轼賞識,對其極力贊美。蘇轼欣賞秦觀的才華,而且極力通過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聲望,舉薦秦觀,使他能夠為人所知,為世所用。
元豐七年(1084年)蘇轼曾緻書罷相閑居的王安石推薦秦觀:“才能之歎,古今共之。如觀等人,實不易得,願公少借齒牙,使增重于世,其他無所望也。”(《與荊公書》)可見師生情誼深厚。秦觀科考之路并不平坦,兩度應考均名落孫山。元豐三年(1080年)蘇轼自黃州寫信勸秦觀“勉強科舉”,正是恩師不斷鼓勵,元豐八年(1085)秦觀終于考中了進士,初任定海主簿,轉蔡州教授。
元佑九年(1094)太皇太後高氏崩逝,哲宗親政,“洛黨”之人相繼還朝,“蜀黨”之人則連遭罷黜,由于秦觀是蘇轼門生,被執政的“洛黨”視為“蜀黨”屢遭攻擊。秦觀曆時七年的貶谪生涯從此開始,先貶杭州通判,後貶監處州酒稅,編管橫州,再徒雷州。
秦觀于紹聖三年(1096年三月)貶郴州時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凄苦之情引起蘇轼強烈共鳴,反複吟誦,并書于自己的扇面之上。徽宗趙佶即位,向太後臨朝聽政,大赦天下,“赦天下常赦所不赦者”。谪臣紛紛北歸,蘇轼受命内遷,特意前去慰問秦觀,受命為宣德郎的秦觀随後也準許北歸。到達滕州出遊光華亭,向客人呤誦《好事近·春路雨添花》後索水欲飲,水至,大笑而卒。
蘇轼聞訊想到少遊苦盡甘來,卻意外猝死,不禁悲從中來,仰天悲呼:“哀哉,痛哉,世豈複有斯人乎!”(《與李之儀書》)。“兩日為之食不下”(《與歐陽晦夫書》)翌年,蘇轼也病逝于常州。少遊詞,東坡跋,“三絕碑”(米芾書)書寫亦師亦友之情,聲氣相投,生死之誼。兩位名士開創豪放派、婉約派,雖謦欬已杳,師生之情流芳後世。
作者:張學傑 ,男,70後,曾用“山陽渎”網名,中國詩歌網注冊詩人,揚州市文創會員,高郵市作協會員,高郵市民協會員,有習作散見國内報刊雜志,網絡平台,多次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