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哪哪就是家?新華社澳門4月4日電題:家在“媽閣” 新華社記者郭鑫 “在澳門,很多人不會說我是媽祖信衆,但會說媽閣廟是其從小長大的地方,從前跟着父母一起拜拜”澳門媽閣廟值理會秘書林家璇說 澳門媽閣廟也被稱作“媽祖閣”或者“媽閣”,位于澳門半島西南角,背山面海而建 媽閣廟已矗立500多年,最早為福建移民所建後來葡萄牙人航行至此,上岸後看到的建築便是它,而後從當地人口中得知這裡是“媽閣”,于是“媽閣”成為澳門葡文名字Macau的來源 澳門雖然土地人口有限,但媽祖信俗播遷甚廣,媽祖文化滲透至社會深層500多年來,“媽閣”不但是香火最旺的寺廟,更是很多澳門鄉親心靈栖息之地 (小标題)莆田之外第二 媽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時期福建莆田的一位女子,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死後由鄉親于湄洲島上立廟奉祀,千百年來被海内外中國人尊為“海上女神” 今天,世界各地共有數千座媽祖宮廟、近兩億信衆而澳門媽閣廟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莆田古廟之外中國的第二座媽祖廟 澳門媽閣廟有記載的曆史始于公元1484年媽閣廟理事會值理柯萬國說,媽閣廟有500多年曆史 廟中最古老的媽祖殿建在山上,最初隻是個山洞傳說當年一艘商船從福建駛出遭遇大風浪,船員祈禱天後保佑才平安靠岸,當時不知已經到了澳門船員們上岸後在山洞中安放媽祖像,這裡就成了媽閣廟的發源地 媽閣廟依山勢向上,共有四殿,其中三個殿供奉媽祖,另外一個供奉觀音柯萬國說:“相傳觀音大士曾點化媽祖,媽祖才在人世間顯現神迹,所以觀音是媽祖的師傅” 空間最大的媽祖大殿修建于100多年前,讓媽閣廟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石獅鎮門、飛檐淩空,媽閣廟既吸收了福建、台灣等地媽祖廟的建築特色,也融入了傳統寺廟建築樣式拾級而上,還可看到镌刻着“名嚴”“太乙”“海覺”字樣的三塊巨石 據媽閣廟值理會的黃經理介紹,當年廟門口就是沙灘,漲潮時海水會淹沒到圍牆牆根,因此葡萄牙人航海到達這裡,上岸後第一眼就看到“媽閣” 現在的媽閣廟門前已填海造地,并有公路和堤壩環繞,不再受到海水侵襲 (小标題)紀念與重修 媽閣廟值理會每年舉辦兩場重要的恭祝紀念活動,分别是農曆三月二十三紀念媽祖誕辰,以及公曆10月第二個星期天紀念媽祖升天 農曆三月二十三這天,媽閣廟前地搭建舞台,請人表演慶祝,澳門各界知名人士、信衆、香客一同上香恭祝媽祖壽辰;紀念媽祖升天的日子,舉行媽祖聖像巡遊,隊伍從媽閣廟出發,一直巡遊到新馬路 由于在澳門有着獨特而重要的影響,以及形成了固定的恭祝紀念習俗,媽祖信俗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香火旺盛的媽祖大殿曾于1988年和2016年兩次發生火警林家璇和值理會工作人員向記者描述了當時火災損失的情況,所幸殿中的媽祖天後神像在兩次火警中均安然無恙 “1988年那次火警,其他的物件全燒了,包括銅鐘都被燒成了一灘銅水,唯獨天後神像沒事2016年又經曆一次火災,天後神像還在”林家璇說,工作人員在天後神像背後發現了度牒,是500多年前福建先民帶過來的 在特區政府協助下,媽祖大殿按照以前的規格修舊如舊,并全部采用防火物料,于2018年重新開放 (小标題)鄉情凝結 媽閣廟位于澳門老城區,500多年來見證了這裡的滄桑變遷,其建築也作為“澳門曆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今天的媽閣廟,不僅是信衆朝聖祭祀的場所,更是澳門人鄉情凝結的化身 “澳門的媽祖廟很多,但我們這個廟500多年來還是這麼多人拜”林家璇說,雖然每天接待的團隊遊客不少,但回頭香客更多 進入現代社會,澳門路環修建了規模更大的天後宮,并從2001年開始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将信仰、民俗、文化相結合,如今已成為一項旅遊盛事但這都不能取代古老的媽閣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談到媽祖信俗的傳承,柯萬國說,值理會很快交給新一代人來管理,但是不容易,年輕人很少對這感興趣 媽閣廟值理會的成員都是當年福建移民的後代,雖然曆經數百年十幾代人,已經完全在地化,但隻有會員的後人才能繼承信俗的傳承任務 廟值理會的會員和親屬有380餘人,将來的傳承者會在他們中間産生 以前,莆田到澳門交通不便,但作為“第一個分香的地方”,回去“尋根”對媽閣廟值理會的成員來說意義重大柯萬國說,10年前他們前往莆田,費盡周折終于找到媽祖誕生地,如願以償當地人對他們說,“你們是澳門500多年第一個回來的”(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媽媽在哪哪就是家?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媽媽在哪哪就是家
新華社澳門4月4日電題:家在“媽閣” 新華社記者郭鑫 “在澳門,很多人不會說我是媽祖信衆,但會說媽閣廟是其從小長大的地方,從前跟着父母一起拜拜。”澳門媽閣廟值理會秘書林家璇說。 澳門媽閣廟也被稱作“媽祖閣”或者“媽閣”,位于澳門半島西南角,背山面海而建。 媽閣廟已矗立500多年,最早為福建移民所建。後來葡萄牙人航行至此,上岸後看到的建築便是它,而後從當地人口中得知這裡是“媽閣”,于是“媽閣”成為澳門葡文名字Macau的來源。 澳門雖然土地人口有限,但媽祖信俗播遷甚廣,媽祖文化滲透至社會深層。500多年來,“媽閣”不但是香火最旺的寺廟,更是很多澳門鄉親心靈栖息之地。 (小标題)莆田之外第二 媽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時期福建莆田的一位女子,熱心扶危濟困、救助海難,死後由鄉親于湄洲島上立廟奉祀,千百年來被海内外中國人尊為“海上女神”。 今天,世界各地共有數千座媽祖宮廟、近兩億信衆。而澳門媽閣廟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莆田古廟之外中國的第二座媽祖廟。 澳門媽閣廟有記載的曆史始于公元1484年。媽閣廟理事會值理柯萬國說,媽閣廟有500多年曆史。 廟中最古老的媽祖殿建在山上,最初隻是個山洞。傳說當年一艘商船從福建駛出遭遇大風浪,船員祈禱天後保佑才平安靠岸,當時不知已經到了澳門。船員們上岸後在山洞中安放媽祖像,這裡就成了媽閣廟的發源地。 媽閣廟依山勢向上,共有四殿,其中三個殿供奉媽祖,另外一個供奉觀音。柯萬國說:“相傳觀音大士曾點化媽祖,媽祖才在人世間顯現神迹,所以觀音是媽祖的師傅。” 空間最大的媽祖大殿修建于100多年前,讓媽閣廟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石獅鎮門、飛檐淩空,媽閣廟既吸收了福建、台灣等地媽祖廟的建築特色,也融入了傳統寺廟建築樣式。拾級而上,還可看到镌刻着“名嚴”“太乙”“海覺”字樣的三塊巨石。 據媽閣廟值理會的黃經理介紹,當年廟門口就是沙灘,漲潮時海水會淹沒到圍牆牆根,因此葡萄牙人航海到達這裡,上岸後第一眼就看到“媽閣”。 現在的媽閣廟門前已填海造地,并有公路和堤壩環繞,不再受到海水侵襲。 (小标題)紀念與重修 媽閣廟值理會每年舉辦兩場重要的恭祝紀念活動,分别是農曆三月二十三紀念媽祖誕辰,以及公曆10月第二個星期天紀念媽祖升天。 農曆三月二十三這天,媽閣廟前地搭建舞台,請人表演慶祝,澳門各界知名人士、信衆、香客一同上香恭祝媽祖壽辰;紀念媽祖升天的日子,舉行媽祖聖像巡遊,隊伍從媽閣廟出發,一直巡遊到新馬路。 由于在澳門有着獨特而重要的影響,以及形成了固定的恭祝紀念習俗,媽祖信俗于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香火旺盛的媽祖大殿曾于1988年和2016年兩次發生火警。林家璇和值理會工作人員向記者描述了當時火災損失的情況,所幸殿中的媽祖天後神像在兩次火警中均安然無恙。 “1988年那次火警,其他的物件全燒了,包括銅鐘都被燒成了一灘銅水,唯獨天後神像沒事。2016年又經曆一次火災,天後神像還在。”林家璇說,工作人員在天後神像背後發現了度牒,是500多年前福建先民帶過來的。 在特區政府協助下,媽祖大殿按照以前的規格修舊如舊,并全部采用防火物料,于2018年重新開放。 (小标題)鄉情凝結 媽閣廟位于澳門老城區,500多年來見證了這裡的滄桑變遷,其建築也作為“澳門曆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今天的媽閣廟,不僅是信衆朝聖祭祀的場所,更是澳門人鄉情凝結的化身。 “澳門的媽祖廟很多,但我們這個廟500多年來還是這麼多人拜。”林家璇說,雖然每天接待的團隊遊客不少,但回頭香客更多。 進入現代社會,澳門路環修建了規模更大的天後宮,并從2001年開始舉辦媽祖文化旅遊節,将信仰、民俗、文化相結合,如今已成為一項旅遊盛事。但這都不能取代古老的媽閣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談到媽祖信俗的傳承,柯萬國說,值理會很快交給新一代人來管理,但是不容易,年輕人很少對這感興趣。 媽閣廟值理會的成員都是當年福建移民的後代,雖然曆經數百年十幾代人,已經完全在地化,但隻有會員的後人才能繼承信俗的傳承任務。 廟值理會的會員和親屬有380餘人,将來的傳承者會在他們中間産生。 以前,莆田到澳門交通不便,但作為“第一個分香的地方”,回去“尋根”對媽閣廟值理會的成員來說意義重大。柯萬國說,10年前他們前往莆田,費盡周折終于找到媽祖誕生地,如願以償。當地人對他們說,“你們是澳門500多年第一個回來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