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中,有一個核心叫做知行合一。這個是王陽明心學操作實踐的一個真理核心,很多人淺顯的把知行合一認同為認知和行動。
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知行合一,是你在知的時候,就已經達到了行的效果。不可以說把知行合一,分離成兩個不同的概念。
其實對于知行合一這一個概念,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有一個詳細的解讀。
有這樣一句話,知行工夫本不可離,隻為後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失卻知行本體,固有合一并進之說。
有一天,王陽明的學生給王明寫信就說:真知就是具備了某一種知識,能夠去實踐部不足以稱為知,這種說法是跟學者提出切實的方法。讓他們抓住要點,确立了一個教育,但是如果真的認為行就是知,隻怕求學的人隻會專求于本心,而遺忘了事物的真理。道理就這樣有昏蔽而不通達的地方,這又豈能是知行并進的孔門成法呢?
王陽明在這個地方就給他的學生詳細解讀了,知行合一中如何運用到實踐出的一個道理。
認知的真切笃實,即是實踐實踐的明察處,即是認知。知行的功夫本來是不能分離的,因為後世的學者容易把知情分開兩截來下功夫,失去了知行的本體,所以才有了知行合一接觸并進的一種說法。
真知就是能夠去實踐,不實踐就算不上為知,就像你來信中所說的,知食才吃,這樣的例子就可以說明。前面關于這一點我已經簡要談過,雖然是關鍵時候,為了挽救時弊而提出來了。然而知行的本體原本如此,并不是我以一己之見妄加論斷,臨時性的提出這種說法,以起到一時的效果。
一味的探求本心,而遺忘萬物之理,這其實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因為萬物之理不在我心之外,在我心之外去尋求萬物之理,也就沒有萬物之理了。
心的本體是性,性的本體是理。因此就是有孝敬雙親的心,就有孝敬雙親的道理,沒有孝敬雙親的心,就沒有孝敬的道理,有忠于國君的心就有忠的道理,沒有忠于國君的心,就沒有忠的道理。你難道能在我的心外嗎?朱熹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所有學習的東西無非就是心和理,心雖然主宰着身體,但是卻統管着天下萬物的道理。
王陽明在這個時候詳細解讀了知行合一,而且王陽明所擔心的一點,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知行合一中的弊端。所出現的這個弊端,就是不知道心就是理,在心外尋求萬事萬物之理,才有昏蔽而不通達的地方。
心隻有一個,而心的全部都是側影而言,成為仁。就心的得宜于事理處而言,稱為義。就心的吻合于事理的調理而言,成為理。不可,在心外尋求人,不可在心外尋求義。
就像王陽明所說的一樣,知和行不可分開來解讀,心和理也不可分開來念。如果,把心與理一分一合來講,就形成了一個學者把心和理當做兩部分來看待的一個問題。有的時候,如果這樣去理解,就産生了隻求本性而遺忘理的一個弊端。
所以王陽明的心學中就一再強調心即理,而且王陽明的心學核心也是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