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鳥聲啼?清明前後,隻要你走出鬧市,投身于芳郊野外、山水之間,便可聆聽到一種比絲竹管弦更悅耳、比黃鐘大呂更激蕩人心,帶着洪荒原始的異域情調、如鄉愁一樣叩人心弦的鳥鳴聲,這就是鳴禽侯鳥中的陽春白雪——陽雀的啼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春暖鳥聲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春暖鳥聲啼
清明前後,隻要你走出鬧市,投身于芳郊野外、山水之間,便可聆聽到一種比絲竹管弦更悅耳、比黃鐘大呂更激蕩人心,帶着洪荒原始的異域情調、如鄉愁一樣叩人心弦的鳥鳴聲,這就是鳴禽侯鳥中的陽春白雪——陽雀的啼鳴。
陽雀又名蜀魂、子規等,是一種季節性強的侯鳥,杜鵑大家族中的一員。因其鳴聲如“啯啯洋”、“李貴洋”,又總在陽春三月(農曆)開始啼鳴,人們口順便稱之為“陽雀”。
還有人根據其三音節的鳴聲稱之為三聲杜鵑。據《華陽國志》、《蜀王本紀》等記載,該鳥為古蜀王望帝的魂魄所化,故而李商隐《無題》詩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句子。
陽雀是一種極善啼以的鳥兒,常栖身于幽深茂密的山谷林盤,在繁殖期間晝夜啼鳴。雄鳥聲如“啯啯洋”、“李貴洋”、“萬喜良”等拟音,雌鳥則隻發出一串“咕咕咕”的響亮的喉音,人們稱之為“打抱聲”(略似于母雞護小雞時的咯咯咯聲音),夫唱婦随、互相呼應,鳴奏出一曲曲和諧的天籁之音。
民間有傳說認為,陽雀是孟姜女所化,小孟姜因其夫被征修長城,數載未歸,隻身尋夫,終因路途修阻、饑渴病亡,其魂魄化作鳥兒,喚着其夫“萬喜良”的名字,尋夫不已,很有一種精衛填海、矢志不渝的悲壯,因而又有“怨鳥”之稱。
由于青枝綠葉的遮掩,人們往往隻能聽到陽雀的鳴聲,而較難睹其真容。與其它種屬的杜鵑相比,陽雀的體型相比之下較小,如李日珍《本草綱目》:“狀如雀鹞,色慘黑,赤口,有小冠(待考證),暮春即鳴,鳴必向北,至夏尤盛,晝夜不止,其聲哀切。”古書上常提到的“啼血杜鵑”就是根據陽雀的生理特性而來的。詩仙李白的名作《蜀道難》中的“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也當是指陽雀。
古時侯人們還根據陽雀的鳴聲确定播種時間,《本草綱目》:“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民間還有這樣一種傳說:天帝為了不耽誤人間耕種,就派陽雀下凡,催促人們耕播,并規定日日啼喚、直到口舌出血,耕播結束,否則必遭天雷所殛。一些懶惰者到萬不得已時隻有去采食馬桑籽,将口舌染紅,以蒙混過關。
這當然是一種附會,因陽雀“唯食蟲蛀”,是一種肉食性鳥兒,馬桑籽成熟之時,其蟲害也非常嚴重,正是陽雀大飽口福之時,便不斷有陽雀飛臨,人們偶爾看到赤嘴紅舌的陽雀在馬桑叢中活動,便聯想它在啄食馬桑籽。
陽雀約在每年的農曆三月中下旬、清明谷雨期間,與其它種屬的杜鵑一起飛臨長江南北等廣大地區繁衍後代,在立秋前後離開。
杜鵑家族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有些種屬不自己築巢育雛,而是借巢生卵、由其它鳥兒代孵代育,一俟長成便不辭而别,使其種屬綿延不絕。
為此陽雀也與其它杜鵑一樣,外形長得象猛禽——雀鷹,使很多鳥兒對它有畏懼感,見其飛近便逃之夭夭、躲得遠遠的,讓其順利地産卵于己巢。
為了适應借巢育雛的需要,杜鵑們在漫長的進化中練出了一身特殊的本領,産卵的速度奇快,隻需幾秒鐘。其卵的僞裝也極其巧妙,看上去與寄主的卵顔色一緻,雖然要大上不少,但乍然一看也不好區分,鳥兒的智力畢竟有限。這就是動物世界上演的一出悲喜劇。
陽雀的鳴聲凄越清蒼,動人心魄,别具一種穿透的磁性和張力。月白風清之夜、萬籁俱寂之時,陽雀聲聲入耳、砭人肌髓,别有一番難以言述的凄涼況味,與人間的離愁别恨有一種相通的媒質。兒日初聞便覺得非同凡響,有 一種令人心驚肉跳的震撼力度。
前些年的一個孟夏回故鄉,留宿在一所鄉村小學,山雨淋漓、夜不成寐。風聲、雨聲、陽雀聲,聲聲入耳,頓時聯想到王維“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詩境來,此情此景是多麼的貼切啊。
午夜後山雨初霁,冷月的清輝穿窗透戶,陽雀的鳴聲更是此起彼伏,滄桑之感油然而生。披衣起床,推開門獨步于操場的石台上,夜空中疏星朗朗,月華如水傾瀉于地,既清爽又甘涼。夾雜着松柏清香和野草辛澀藥味的谷風,輕 輕地摩挲肌膚,在花壇間穿梭,将竹、樹、花影調弄得如同藻荇在水中弋蕩,人就象魚兒在水裡遊動,一種母親慈愛的溫馨和似乎羽化的超脫逼入胸臆,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谷風慢慢增強,陽雀的鳴聲也越來越急、越繁,空谷傳響,似有千萬隻陽雀齊聲合唱,震得大地也在微微顫動。人的心随之起伏,日間的塵俗雜慮也被其滌蕩得幹幹淨淨,人的身心也變得空靈起來。
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得到落實,生态環境日益改善,曾經變得稀少的陽雀又開始在巴山蜀水、大江南北,自由活動、繁衍,陽雀的歌聲也少了往日的凄涼、抑郁和悲怆。我們衷心祝願和希望,作為人類朋友、環境守護者的陽雀,與人類的社會文明一樣,共同繁榮,相依相伴到永遠!
(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