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農村教育現狀:11年緩慢的變化
出北京,一路北行約兩百公裡,便到了張家口市赤城縣龍觀鎮盤龍村。65歲的章德芳老人就住在這個村子裡。
兒子兒媳不在身邊,老人獨自一人拉扯孫女11年。他開了一個小賣部維持生活。
圖說:赤城農村
盤龍村是典型的中國北方農村,村委會辦公室在一個院子裡,村裡還有幾個小賣部,白牆上漆着不規整的三個字“小賣部”,章德芳老人和他的這幾個同行是村民日常柴米油鹽的來源。
今年5月底的一天,我跟随一個扶貧隊到鄉村走訪時來到了盤龍村。幾個老人坐在一處牆根下曬太陽,等候附近的小學放學,一些年輕些的婦女領着孩子,在水泥鋪成的一片小廣場上玩全民健身器材。一切看上去都幹淨、整潔,相當一部分磚房的屋頂上安裝着太陽能。
在國内,這樣的對口扶貧活動還有很多。随着持續多年的新農村建設,相當一部分中國鄉村已經擺脫了傳統意義上的髒亂臭模樣,隻剩下落後和閉塞,需要靠進一步發展帶動。
章德芳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對他來說,每天打理自家簡陋的小賣部,等待孫女章詩婷上學放學,是生活的全部意義。這個陳設簡陋、商品種類單一的小店貨架上面的牆壁上,擺滿了孫女上學以來得到的獎狀——基本上都是班裡或年級前幾名。
11年時間,200公裡之外的北京,日新月異。從奧運會到APEC,市政府東遷通州,副中心啟用,大興新機場即将通航。
盤龍村也在悄然變化,村中的幾條主要道路由土路變成了柏油路,土牆逐漸換成了磚牆。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變化,在章德芳老人看來,盤龍村和11年前區别不大。
放至赤城縣觀察,這個張家口面積最大縣共有28萬人,是革命老區,地處北京周邊,沒有高速公路,基建落後,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新聞報道,多年前,赤城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緊缺,長期拖欠工資緻教師大量出走,一些優秀骨幹教師去了北京。有一年秋季開學,縣一中教師一次就走了三十多位。近年來,随着國家扶貧力度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不斷攀升,相關經費得到解決,但優質師資依然不足。
以章詩婷所在的小學為例,由于教師較少,很多班級的學生人數超過70人,老師們無法事無巨細地照顧到每個學生。年輕較輕的老師教學經驗不足,年長的老師對互聯網等新鮮事物接受度不夠,英語學科建設薄弱。在這樣的環境裡,一個學生想要取得好成績并不容易,在這樣環境和家庭中成長起來的章詩婷取得如此成績格外難得。章德芳說,孫女有她自己的方法。
章德芳說,一開始,章詩婷上小學低年級,數學不過是些加減乘除,語文識字造句,老人還能輔導。四年級後他看不懂了,輔導功課讓他犯了難,就讓孫女用手機查。詩婷漸漸學會用手機學習,遇到難題或開放性思維的題目,就到網上去問,看看思路。一路下來,一直保持着優異的學習成績。
那天下午4點,詩婷放學回來,她看上去比同年齡的女孩更瘦,皮膚略黑,一進門就幫爺爺幹活,有些害羞和腼腆,見到我們有點不敢說話。慢慢熟悉後,爺爺讓她向我們演示下她平時怎麼用手機學習,她去裡屋拿出一個山寨智能機,開了4G網絡,打開一個在線學習的App——“作業幫”。過去幾年,她在百度搜題時偶然發現了作業幫,一直用到今天,遇到不會的題就查詢解析思路,然後獨立完成作業。就這樣,雖然不敢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但她自己有一個“AI老師”。
被APP改變的學習:“AI老師”打開的一扇窗
地處“環北京經濟帶”,赤城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到北京及周邊打工。孩子們在家跟爺爺、奶奶生活,隻能保證有吃有穿,此外基本處于放養,談不上作業輔導和家庭教育。
這種情況下,智能手機派上用場。原本這些手機是外出務工的父母用來晚上跟孩子視頻,解除相思之苦的,沒想到竟然被在線教育APP變成了“AI老師”。
近些年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4G技術正将優質教育資源極為便利地輸送到更多偏遠地區。當前,中國行政村通寬帶比率已經超過了96%,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已經覆蓋了全國 95% 的地區。為低線城市、鄉村和偏遠地區提供優質學習資源的基礎設施已經建設完成。
越來越多像章詩婷這樣的孩子通過手機來輔助學習,一些身處偏遠地區的老師通過在線教育平台學習發達地區的老師怎麼教課,再講給自己的學生。在一個或數個APP背後,是有望被AI教育改變的更多命運。
在章德芳的感受裡,手機和互聯網給貧困地區打開的窗,不僅僅是上上網那麼簡單。當一個老人看見原本困頓的問題被一個手機軟件瞬間解決,他覺得,孫女的未來是有希望的。
5月底的那天下午,我們一行人将離開章德芳老人家,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同行的姑娘對章詩婷說,回北京後送她一套作業幫的在線英語課,用手機就可以看,肯定可以幫她學好英語發音。章詩婷偷偷地笑了一下,對那個姐姐說謝謝。(文中章德芳、章詩婷為化名)
(胡謙)
注:此文屬于光明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