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共情能力”呢?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來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
擁有共情能力理論上來說并不是什麼壞事,但一旦超過了一個限度,就會給人帶來很多苦惱。
生活中,很多時候我會十分厭惡自己的過度共情。
01
與人共情
明明是處處針對自己的人,卻會因為某件對她不友好的事情而心生憐憫,為她的針對開脫。
明明是一件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卻會因此産生如潮湧般的憤怒或悲傷。
而每當我意識到自己不該如此将情緒的消耗變為損耗時,才明白自己早已深陷,再想脫身則尤為困難。
之前有朋友向我抱怨自己生活有多麼不如意,家人有多麼不理解她。
那一瞬間好像有隻無形的手掐住了我,給我帶來莫名的窒息感,就好像生活不如意的是自己,與家庭關系不和的也是自己。
我想安慰她,想告訴她我能感受到她糟糕的情緒,但我卻無法用語言表達。
突如其來的悲傷遏制住了我的大腦,我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語言,隻是機械的對她說“沒事,沒事......”
02
與物共情
其實不止是對具體某個人能産生共情,一本書籍或一部電影都會對我有一定的影響。
我會不自覺地将自己帶入角色,作者刻畫越是細膩的人物,越能讓我深陷。
不僅僅在觀看時的那一瞬間,可能會持續幾天或是幾個星期,在此期間她或他的喜怒悲樂往往影響着我對現實事物的判斷。
也許當天我是想買束玫瑰,但想到他愛月季,就把玫瑰換成了月季,想把遺憾的結局變得不那麼遺憾。
我花費大量的時間沉浸在他人的情緒裡,感覺到自己好像是想去改變什麼。
但是要改變什麼呢?
我又好像不是那麼清楚了,一切看起來都像是在毫無意義的浪費時間罷了。
03
避免過度共情
過度共情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消極的情緒,我深受其擾。
後來我去找了心理咨詢,心理醫生說要我适當地增加對自己的關注和對他人的冷漠。
多關注自己,多花時間去了解自己,對他人有意地保持适當的冷漠。
這聽起來好像很簡單,是不是?
其實不是的,理論的文字每一個都看得明白,但連起來又好像不能明白,就像是明明接到舞會的邀請,卻又偏偏在舞會入場時丢失了入場券,失落又迷茫。
有一段時間我也會在百度、知乎上反複搜索“如何關注自己”“如何變得冷漠”等類似關鍵詞,但一直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雖然現在我仍不懂如何準确快速的脫離某種情緒,但會有意識的去做一些事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睡覺、跑步以及寫作。
這些方法對緩解自己因過度共情而産生的負面情緒有一定的幫助,也許時間久了,我就能真正學會适當的共情。
04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而共情本身就是一種良善,一種本性。
我們不能做到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但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内心,不被情緒所操縱。
人生在世,悲喜需自渡,如果不能改變,那就學着去接受,去緩解過度共情帶來的負面情緒。
不管外界有多少紛紛擾擾,請一定要好好愛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