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a落地大紅杯?财聯社 | 新消費日報(記者 李丹昱)訊,老牌連鎖咖啡品牌的地位正受到“咖啡新勢力”的沖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costa落地大紅杯?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costa落地大紅杯
财聯社 | 新消費日報(記者 李丹昱)訊,老牌連鎖咖啡品牌的地位正受到“咖啡新勢力”的沖擊。
日前,新消費日報記者走訪發現,北京核心商區藍色港灣、三裡屯、國貿等地的COSTA咖啡相繼被皮爺咖啡(Peet’s Coffee)、星巴克、Tims咖啡等品牌替代。在杭州等地,M stand等品牌也成為替代Costa的主力軍。
據皮爺咖啡店員介紹,皮爺在2021年加快了一線城市布局的速度,而Costa撤出的物業中,不少位于核心商圈,符合皮爺等品牌的定位。Tims咖啡、the woods咖啡店員對新消費日報表示,除位置外,Costa撤出的門店在面積、員工招聘等都存在一定優勢。
事實上,不光是Costa撤店換牌、聲浪漸消,星巴克日前也遭遇了食品安全問題。
老品牌遭遇經營挑戰,國内的咖啡市場卻不斷湧進新玩家。
如今,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咖啡攝入頻次達到300杯/年,已接近成熟咖啡市場水平。随着消費市場成熟度提高,咖啡市場的規模化也不斷提升。據天眼查數據,近十年來,咖啡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态)年注冊量逐年上漲。2021年,我國新增近2.5萬家咖啡相關企業。
面對咖啡新勢力的洶湧擴張,曾經引領連鎖咖啡浪潮的星巴克、Costa遭遇了入華以來最大的挑戰。
老牌咖啡“四面楚歌”?
在瑞幸之後,M stand、Tims咖啡、the woods咖啡等咖啡新勢力,正對老牌連鎖咖啡形成新一輪的沖擊。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Costa在中國市場的收縮。
2020年下半年開始,Costa關店消息不斷,接連關閉了在北京、杭州、青島、南京等地的多家門店。其中,在青島關閉了所有Costa門店,北京關閉了近20家門店,關閉的門店數量超過了中國市場門店總數量的10%。
此前,Costa方面曾對新消費日報記者回應表示,關店是門店優化工作的持續,關閉青島虧損門店是Costa在中國業務優化調整中的一部分,受門店客流及經濟運營變化所帶來的影響,Costa在探索适合不同消費場景的門店形态的同時,也會持續開發新的零售門店。
而就在2017年,Costa還曾希望通過從合資運營到收購獨資的路徑,與星巴克争奪市場份額。彼時,Costa計劃在3年内将在華門店數拓展到700家,但仍據星巴克有一定距離。
“Costa門店數量最多的時候也未超過500家,當下門店數量縮水,與星巴克的距離會更大。”據從業者分析。
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Costa在北京僅餘59家門店,星巴克90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是Costa核心市場之一,憑借與北京華聯的合資公司華聯咖世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順利入駐華聯旗下物業。據上述從業者透露,不少華聯旗下物業都默認了排他條款,星巴克很難進入。“星巴克至今沒能進入SKP,距離最近的仍是華貿的店。”
但憑借合作方的優勢,也并未讓Costa攫取更多市場份額。
Costa位于北京回龍觀華聯的門店就被翻牌為Tims咖啡,而這家來自于加拿大的咖啡品牌,已經在兩年時間内開出了近400家門店,國内規模直逼Costa。
“manner、M Stand等品牌的崛起,是人口代際變化帶來的消費偏好的結構性改變。90後、00後将逐步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追求個性和品質,對悅己消費偏好更高,對新鮮事物接受度也更高,然而Costa并未抓住這一機會,導緻其在年輕消費者中影響力不足。”零售行業分析師淩飛宇認為。
據皮爺工作人員分析,與Costa定位最接近的是Tims咖啡、瑞幸咖啡,主要以入駐寫字樓及周邊商場為主,而皮爺、M stand等品牌是以年輕群體聚集地為主。
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認為,Costa已經很難再次大規模開店争搶市場份額,而是會将注意力放在現有一、二線城市門店,實現盈利。
數字化進程緩慢成轉折點?
實際上,在老牌連鎖咖啡品牌中,Costa在中國的發展曆程值得深思。
淩飛宇認為,Costa在國内市場始終沒能超過星巴克的原因在于其數字化進程并不順利。
早在2015年,Costa就已上線外賣平台,比星巴克早了3年。2018年,星巴克選擇與阿裡巴巴合作,打造數字化服務體系。随後,餓了麼和星巴克一起已經實現100城3000店“專星送”覆蓋的目标。
據據星巴克2019财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外送業務銷售額已占總銷售額的6%,對星巴克中國三季度利潤增長做出了顯著貢獻;同時,星巴克在中國擁有的活躍會員數提升至910萬,較上季度增長10%。
截至目前,星巴克與阿裡巴巴的獨家合作到期,開始嘗試與順豐、美團、山姆會員店等有平台合作,試圖進一步擴大外賣份額。
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Tims咖啡也選擇了相似的發展路徑,接受了騰訊的投資并合作數字化項目。據Tims中國區CEO盧永臣介紹,中國區30%的銷售都來自線上。
與星巴克、Tims咖啡相比,Costa數字化成效并不明顯,對其會員複購造成一定影響。“Costa雖然布局較早,但卻沒有打造全渠道、全平台的能力。以星巴克為例,在與阿裡合作後,不僅上線外賣平台,還在盒馬等線下超市中布局,擴充了消費場景。”淩飛宇表示。
在錯失數字化紅利後,Costa開始面臨年輕消費者流失問題。在記者随機采訪中,有消費者表示,咖啡品牌選擇越來越多,Costa品牌略顯老化,很難作為第一選擇。
轉攻即飲市場,Costa能自我救贖嗎?
2018年,可口可樂以51億美元收購Costa,獲得包括其咖啡品牌及其近4000家門店與專業咖啡師、咖啡自販機業務、家用咖啡業務以及咖啡烘焙業務。業内預測認為,可口可樂将改善Costa線上渠道較弱的問題。
同年,雀巢以71.5億美元收購星巴克的零售咖啡業務,即星巴克咖啡店以外的産品和服務,包括在超市出售的包裝型咖啡和飲料業務等,并不涉及星巴克在全球的咖啡門店。
“可口可樂收購Costa的主要目的,并非想要進入咖啡門店業務,而且希望借助COSTA的品牌影響力和産品應用層面的研發,擴展可口可樂在咖啡産品領域的消費市場,也包括通過Costa的供應鍊讓自家的産品更多進入到咖啡行業的B端市場。”王振東對記者表示。
可口可樂方面也側面印證了這一說法,其亞太區總裁John Murphy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零售不一定是這筆收購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收購Costa最主要的優勢之一,是能夠幫助可口可樂為它最大的客戶,比如快餐公司,提供咖啡産品。”
目前,Costa已經推出多款即飲産品,與雀巢、星巴克瓶裝咖啡抗衡。在天貓線上渠道,Costa無糖美式産品銷量較好,位于熱賣榜第四位,星巴克、雀巢、蘭芳園位列前三。
據前瞻産業研究院數據,在2020年中國即飲咖啡市場份額(按銷量)中,雀巢以42.6%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三得利、星巴克、統一、味全、可口可樂分别占據7%、5.3%、4.4%、3.4%和1.6%的市場份額。
随着入局者增多,Costa除了面臨雀巢的競争外,還有農夫山泉、蒙牛等跨界巨頭。
“雖然即飲市場增長較快,但速度仍不及線下咖啡門店。2022年,咖啡市場還将迎來一波開店熱潮。消費者對于現磨咖啡的需求日漸增長,同時,咖啡店具有單店盈利能力強和投資回報期短等優勢,吸引諸多咖啡品牌紛紛線下實體開店。Costa如果在此節點放慢線下擴張,很有可能被新勢力咖啡品牌反超”淩飛宇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