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會叛逆?群裡老師的分享:“當兒童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他會開始思考,父母的話真的是對的嗎?我有什麼是和他們不一樣的?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在青少年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他不再完全采納父母對他的評價,開始大量采納同伴對他的評價,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為什麼孩子會叛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孩子會叛逆
群裡老師的分享:
“當兒童成長到青少年階段時,他會開始思考,父母的話真的是對的嗎?我有什麼是和他們不一樣的?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在青少年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他不再完全采納父母對他的評價,開始大量采納同伴對他的評價。
很多家長或老師認為青春期就是叛逆期,這是因為大家并不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本質。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孩子自然會産生與家長和老師不同的意見,如果探索失敗了,他們就會出現比較強烈的挫敗情緒,并且這些挫敗情緒帶來了外在行為。有時會表現為言語上的出格,這些表現看起來有點“逆反”。但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理解這是他們自我探索的一部分,不會馬上給孩子貼上“叛逆”的标簽或者去壓制它,不強求在孩子這裡保持權威,那麼這些孩子是可以進行正常的自我探索的。
如果青少年在探索期沒有完成自我探索的任務,他們往往會表現為自我的不穩定。他們常常對自己有一個兩極化的評價,要麼覺得自己“很好、很厲害,什麼都搞得定”,要麼覺得“我好像很無能,什麼都搞不定,我是同伴中最弱的那一個”。比如一次考試考得不好,就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無能的人。他們的自我評價在兩極中搖擺,因為他們的自我同一性還沒有構建完善。”
今天讀到這段話,我腦海裡竟然馬上浮現出八個字: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包括成年人們對“叛逆”的定義,對叛逆的鎮壓、控制、評判。不管外在的包裝多麼漂亮誘人,骨子裡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真實寫照。
這是自己從前沒有清晰意識到的。其實我們每個家長都是從小孩子慢慢長大的,可惜長着長着就忘記了自己,忘記青春期時不被允許做自己的憤怒和委屈。
自然,我想這種所謂的叛逆在程度上是有區别的。身在多子女的家庭,父母為了全家吃飽穿暖疲于奔命、慌慌張張,大多數農民的子女自然就成為農民,隻有極少數的孩子成為魚躍農門的幸運兒,較少的學業壓力,承擔繁重的農活家務,匮乏的物質條件,吃一頓好的、穿一件新衣服,就可以讓孩子從心底裡樂開了花。
我到現在還記得,六歲生日的時候,父親偷偷塞給我一個滾燙的雞蛋,我當時的快樂和滿足感,這是現在的孩子們無法想像的。他們大多隻會痛恨雞蛋,甚至偷偷扔進垃圾桶。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并不如獨生子女那麼集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孩子們自己獨立面對。
我回想起初一時一個大雨滂沱的早上,我步行十多裡山路去上學,渾身濕透坐在教室裡聽課,直到衣服用體溫烘幹。這樣的孩子,肯定不隻我一個。
而類似的艱難困苦,成為父母的我們,是舍不得讓孩子承受的,生活上的高關懷高關注、無微不至,相應的也帶來精神控制方面的事無巨細。因為隻有一個孩子,因為焦慮的時代,對孩子成長的容錯率為零,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多一分,幹掉千人”。“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要管,什麼都不要做”。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你餓。”這體現了父母對孩子在生活上的控制。
而對于孩子在學習、交友、文理分科、填報志願、上本地大學、外地大學、考公考研等全方位的幹涉,體現了父母對孩子在精神方面的控制。
這樣的控制,會讓孩子積累太多的憤怒、委屈,有的孩子逆選擇來順受,咬緊牙關默默承受,期待早日翅膀長硬了,報考離家最遠的大學,去離家最遠的單位上班、成家。而更可怕的是,有的孩子選擇為了叛逆而叛逆,放棄了自我成長,放棄了聽從自己内心的呼喚,做真實的自己。為了和父母對抗,賭上自己的學業、健康、前途、人生。比如一位五十歲的男士終身未娶,這并非他自己不向往愛情婚姻,而單純隻是為了讓八十歲仍然不斷催婚的老母親不能如願以償,用自己的難受、痛苦,換來母親的難受和痛苦。
而我作為家長的叛逆,遠的不提,就從女兒生病後說起吧。
初時女兒身心疲憊,無力應對繁重的學業壓力、社會交往壓力,向我提出休學請求時,我不容置疑的一句“不行,我太累了,不想多養你一年。”而經曆了很多,走過了很多後,現在允許女兒躺平、擺爛,心甘情願地願意養女兒一輩子。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溫情脈脈的控制呢?
女兒的休學、複學、複學失敗後的人生一系列重大變故中,無一不體現我的控制。
近期女兒情況越來越好,想法和行動越來越多。今年春天的時候,說自己就願意呆在家裡,一輩子也不要出門。但到了現在,從和朋友一起到省城租房,準備打工;到重新拿起書本,準備參加高考;轉而準備參加藝考;或者準備日本留學;或者去私立高中重讀高一......從反面解讀的話“這娃兒又在作了、又在折騰人了!”從正面解讀的話: “女兒又活過來了,願意擁有未來了,在思考未來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要過什麼樣的日子了。”
可以參考《媽媽的悔過書》裡兩兄妹的數次嘗試、折騰,最終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故事。
從群裡孩子成功渡劫媽媽們的分享來看,孩子們也是經曆多番小心翼翼地嘗試,進三步退兩步,不斷地折騰、自我整合,最終積攢生命能量,然後走起來、跑起來、飛起來的。
然而,從我後知後覺的複盤和反省來看,我很羞愧地看到了自己對女兒傷害極嚴重的控制:
在一段時間裡,我希望女兒休學好好休養一年後,能順利複學。複學失敗後,我希望女兒能繼續休養,争取早日回歸學校。而當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時,我又希望女兒幹脆躺平擺爛,既不要上學,也不要上班,安安靜靜地過清貧的日子。如果女兒的想法和我不一緻的話,我是很難接受和很容易抗拒的。更可笑的是,女兒的選擇通常和我的想法錯位和擦肩而過,在錯誤的時間産生了一緻的想法。
比如,當我希望女兒奮鬥的時候,她選擇躺平。當我好不容易接受她躺平的時候,她又選擇奮鬥。關鍵是這些奮鬥往往都是五分鐘熱度、虎頭蛇尾。由此而産生的争鬥,常常嚴重影響了親子關系和孩子情緒狀态的穩定。
有一次女兒雙眼含淚、怒氣沖沖地責問我: “你以為的對我好就是真的對我好嗎?你有沒問過我本人的意見?你以為每天混吃等死,我就開心了嗎?我的病就會康複嗎?”
是的,後來發生的事情,讓我認識到女兒是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是無法放下對價值感、歸屬感追求的人,内心是有力量的人。曾為學霸的她,無論如何,是無法接受永遠的失敗的。最終,她需要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昨晚,女兒說自己想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和同學一起學習,她央求媽媽給她聯系一家私立高中重新學習。我第一反應是女兒又在折騰了,真煩人。但最終我決定不再當那個叛逆的家長,在能力範圍内去支持和幫助女兒,實現她的人生夢想。活出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聽從自己内心的聲音,做自己,做最真實的自己,做越來越好的自己,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