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好好學習的紀錄片?在學生時代,我們經常背着書包上學去清晨外出的人們、路旁站立的行道樹、街頭的矮屋高樓……都是我們上學路上最熟知的場景,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讓孩子好好學習的紀錄片?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讓孩子好好學習的紀錄片
在學生時代,我們經常背着書包上學去。清晨外出的人們、路旁站立的行道樹、街頭的矮屋高樓……都是我們上學路上最熟知的場景。
但你絕對想不到,這個世界上還有這麼危險的上學路。
1
在非洲肯尼亞,上學的孩子需要徒步穿越肯尼亞大草原,路上有兇猛的獅子,有陰險的鬣狗,有好鬥的犀牛,還有暴躁的大象……全程十幾公裡,除了躲避野獸,還要忍受饑餓。
在尼泊爾,學生們上學必須橫跨特耳蘇裡河,每天,孩子都要依靠一個懸挂在兩條鋼索上的鐵筐,渡過這條“吃人河”。
鋼索鏽迹斑斑,沒有人知道它在什麼時候會斷裂,腳下是寬60多米、流速驚人的河面,一旦失足落水,必然難逃一死。
在秘魯,烏魯族人的孩子需要劃船外出去求學,早上六點半就要出發,晚上在夜色中劃船回家,每一趟,至少花費兩個小時……
如果劃累了,孩子們就會把船撐進蘆葦蕩中,拔幾根新鮮粗壯的蘆葦,作為上學路上的“補給”。
這是央視引進的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它講述了世界各大地區的孩子們艱難的上學之路。
片中的孩子年齡4歲-12歲不等,為了上學,他們的小小的身影,要穿越過危險叢生的草原、穿越過人迹罕至的荒漠、穿越過極地嚴寒的冰原、穿越過孤獨無望的湖泊,甚至還有戰場……
巴基斯坦小男孩穿過燃燒的油罐車去上學
每一天看似普通的出門,晚上回來都可能是死裡逃生。
令人動容的是,在紀錄片的所有鏡頭中,沒有一個孩子因為上學路艱難而掉眼淚。
雖然危險仍在,雖然生活困苦,但是孩子們依然樂觀向上,各自懷揣着對未來的暢想:
秘魯烏魯族的孩子說:“我想學醫。”
肯尼亞的孩子說:“我想用學到的知識來改變現狀。”
秘魯的孩子說:“我真的很喜歡讀書,我不怕苦。”
前方總有千般艱難,隻要上學之路仍在,我就會勇敢地踏上。因為這是改變命運、創造奇迹的唯一辦法。
2
無論是毒蛇猛獸,懸崖激流,或者貧富懸殊、階層溝壑,都不能阻擋一個踏上求學路的少年。
無數人被紀錄片裡的孩子感動,豆瓣更是給這部神作打了9.6的高分。
不少網友感慨:這不是紀錄片,這分明是一部教育片。城市孩子唾手可得的日常,卻是他人夢寐以求的希望。
現實裡,這樣艱難的上學路離我們一點也不遠。
還記得那個滿頭冰霜的“冰花男孩”嗎?他是雲南省魯甸縣的學生,那些天氣溫低至零下9度,孩子們冒着風雪步行4.5公裡去上學。等到達學校後,他已滿頭冰霜,連眉毛和睫毛都被風霜粘成雪白,小臉被凍得通紅。
結冰的路面,崎岖難走的山路,再加上天氣寒冷,對這些小孩子而言,不止是肉體上的磨練,也是一場有關精神與堅持的戰鬥。
面對這一切,小男孩沒有哭,也沒有笑。他說:“我喜歡學習,長大後,我想當警察。”
除了“冰花男孩”,還有“被凍啞巴的女孩”。
貴州銅仁鐵廣小學的老師在采訪裡提到,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到了學校後突然不會說話了,把老師都吓壞了。後來把孩子領到辦公室,喝點熱水,暖和了好長時間,孩子才慢慢的能發聲了。
“原來是孩子家遠,在上學路上凍的,路上真的太冷了。”
十二月份的天還是黑的,清晨六點半,冷冽的寒風裡,孩子已經結伴走在上學路上。到了夏天,峽谷裡的溪流漲水,孩子們還要從河裡穿過去。
山路遠又險,有的孩子會為了少走點路,竟然敢從大山坡上滑下來,這樣能直穿到馬路大概能節約一個多小時。
目前,中國鄉村兒童普遍面臨着“上學遠、上學苦、上學累”的問題,他們每天辛苦走在路上,願望也是如此簡單:我要上學。
正是這四個字,給予了孩子們超越生死的勇氣。
3
也許有人會問:上學路這麼危險,為什麼他們還大步向前?
因為求學,是獲取知識,飛躍貧富差距,打破階層壁壘,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曾經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結局道盡人生殘酷真相。
從1964年開始,演邁克爾·艾普特對英國不同階層的幾個孩子跟拍記錄。當時這些孩子7歲,有的出身孤兒院、有的父母都是勞工、有的來自中産家庭、有的讀寄宿學校。
之後每隔7年,邁克爾都會重新采訪當年的這些孩子,了解他們的生活、詢問他們對現狀的看法和未來的規劃。
半個世紀的追蹤發現,階級壁壘其實很難打破:富裕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會走上精英之路,壟斷社會上的優質資源;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輩命運,為活下去竭盡全力。
所有孩子中,唯一一個從底層實現階級跨越的幸運兒,是農村孩子Nick,他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
Nick是出生在鄉村的孩子,每天要走3英裡的路去上學,從小缺少與社會的互動顯得十分害羞。
14歲時的他一直把腦袋埋起來回避鏡頭,厚厚的玻璃眼鏡下,還滿是對未來的憂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漸讓他改變。
一開始,在一本關于行星的插圖繪本裡,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喚起了尼克對科學的興趣。老師熱情地鼓勵他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了解飛機的東西”。
老師不經意的話語,卻讓尼克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越發癡迷各式各樣的科技書籍,用心專研科學知識。
21歲那年Nick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就讀物理系。28歲時,因為英國緊縮學校經費,于是移民美國做核電研究,并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
曾經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門以後成為了一個充滿自信,令人如沐春風的學者。
從鄉村小子到大學教授的轉變,讓我們看到:教育比物質的影響更為深遠。
當一個人擁有了知識,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他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他可以輕松地發現,限制他的天花闆也就隻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頭頂就是廣闊的天空。
4
曾經有視頻拍下淩晨的北京:
3點,蔬菜批發市場已經開始忙碌,賣家和買家聚在這裡讨價還價,給蔬菜稱重;
4點,拿着掃把和簸箕的環衛工人開始出現在大街小巷,他們打掃着城市,也見證了朝陽的升起;
5點的早餐店,熱氣開始不斷飄散;
5點半的公交車,也已經陪着城市醒來。
形形色色的人們,在鬧鐘響後,開始為生活重新奔波起來。
這些看起來普通的日子,又有幾個人會覺得容易呢?
在大部分情況下,好好讀書就是有更多機會,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為生活所累。
正如知乎上的問題:“大多數人為什麼甯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因為學習的苦需要主動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動它就來了。”
孩子們,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珍惜當下的學習時光,努力地向上走,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迎着陽光走下去,總會看到希望。
節選自gogokid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