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争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着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産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幹制品、奶酪、奶幹、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等。
馬奶節
金秋八月,正是草原的黃金季節:水草豐美,牲畜強壯。在每年的農曆八月末,蒙古族要舉行為期一天的馬奶節。這一節日是蒙古族傳統節日,在内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一帶為多見。在這個收獲的季節,牧民們為了祝願健康、幸福、吉祥,人畜興旺,所以以潔白的馬奶來命名這一節日。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并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蒙醫獻禮等。
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燃燈節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等。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随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白節
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稱"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于蒙古族春節的來曆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 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并以此為蒙曆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曆12月16日到1月15 日,這與農曆前後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 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曆歲首當是農曆四月。
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 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内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緻,并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于一堂,叩賀新年。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并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後,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熟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塗物多為鍋底灰。
火日
亦稱拜火節。它主要來自古代蒙古族對火的崇拜。 祭火儀式是在農曆12月23日晚間舉行。祭火的習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這是農曆年的前奏。祭火開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竈前),主祭人(家庭的長者)先要擺上祭品焚香。然後取一捆柴草點着,将黃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裡,在長者率領下,全家人向火堆磕頭。主祭人還要禱告,大緻内容是:多虧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幹淨的東西扔進了火裡,請火神原諒,保佑明年五谷豐登,人畜兩旺,吉祥幸福。在蒙古族人看來,火是神聖的。一家一戶的祭火,有繼嗣之義,舉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
祭敖包
祭敖包也是一項重要的節日活動。每到這天,牧民們便成群結隊地前往敖包祭祀。他們在敖包上安放佛像,豎立經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然後,喇嘛們焚香燃燈,誦經念咒,乞求神靈保佑,群衆則從左向右圍着敖包轉三圈,希望迎來牧業豐收年。
麥德爾節
麥德爾節是紀念彌勒佛的節日,節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節日當天,每個黃廟都挂出彌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來寺廟敬獻供品,燒香叩拜。寺廟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沒有活佛則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後,大家由固孜達(旗長)帶領進行射箭、賽馬、摔跋等蒙古族傳統娛樂活動。
草原上的盛會
來對了時間
才能品味當地的民族風情
在草原上等待你的光臨
記者:楊文娟 包小婷 綜合整理自内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 地名中國微信公衆号 蒙古圈等 圖片來源于網絡
編輯:楊文娟
校對:馬駿馳
聲明:轉載于《内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