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城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出現在西方童話裡那些神秘的古堡。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中國,同樣有延續千百年的傳奇堡壘。
它是《花木蘭》裡一閃而過的東方标志,是《大魚海棠》裡古樸而動人的來源,它是2008年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産,它就是——福建土樓。
圖源:福建紀檢監察
這些“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讓世界發出驚歎:它是東方血緣倫理關系和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曆史見證,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遍而傑出的價值”。
初溪土樓群 圖源:福建紀檢監察
即使,我們的“東方城堡”比不上西方城堡的名氣大,但它們同樣是傳奇。
01
誰在修建土樓?
如果要追溯福建土樓的興起,那麼,有幾個關鍵詞絕對繞不開:戰亂、遷徙以及紛争。
自公元4世紀起,中原不時興起的戰火與天災,拉開了百姓南遷的序幕。
資料圖
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遷徙,自西晉時起,中原的百姓們便為了維護一份平靜的生活,在漫長的時光裡,逐步開啟南遷的旅程。
福建地形圖 圖源:網絡
或許,第一批到達閩南的人們比較幸運,可能是因為當地的資源尚未飽和,他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在福建東南隅的平原沃土之地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以閩南話為方言的福佬民系。
但後來到來的人們變沒有那麼幸運了。不同于早期來到人們的幸運,後來的人們隻能走向山區,去開辟新的家園。為了區别先來的“主”,後來南下的中原人被稱為“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客家話為方言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與福佬民系分布圖 圖源:星球研究所
不過,對後來者來說,費盡心力來到的南方,卻并非遠離紛争的世外桃源。
這裡雖然人煙稀少,相對甯靜。但是,地勢險峻,意味着崇山峻嶺、資源缺乏;人煙稀少,更是野獸出沒的必要條件。
崇山峻嶺之中的土樓群 圖源:南靖之窗 攝影:張志堅
在遠離中原監管的情況下,這裡盜匪橫行,還有地方起義軍與朝廷的對峙。更兼與原住民之間的資源矛盾、家族與家族之間的紛争械鬥……
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遷居于此的人們不得不以家族單位聚居起來,建立堡壘,以維持自己的平靜的生活。
不過,此時的堡壘并不是我們熟知的土樓,而是更接近我國漢代的塢堡,也就是一種防禦用的小型城堡。從廣州東漢建初元年墓出土的明器中,就有這種碉堡式建築物。
七星墩發掘的塢堡模型
更兼福建閩西一帶,自古就有堡寨建立的傳統。
兩者結合,加之中原儒家文化的宗族觀念和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人們在山區中創造了土樓這種獨特的居住方式和建築藝術。
田螺坑土樓群 圖源:攝圖網
02
什麼是土樓?
2008年7月,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特有的“東方城堡”得到了世界的承認。
但即使如此,人們對土樓仍舊缺乏直接的概念,一直到04年,還有媒體将土樓與永泰縣的其他建築搞混。實際上,此“土樓”非彼“土樓”,用土堡民居來稱謂更為合适。
土堡:泰安堡 别說,是有點像 圖源:香蕉我在這
那麼,究竟什麼是土樓呢?
單從字面理解,許多人把凡是用土夯築建造的樓房都叫土樓。這不能說錯,但是不确切。因為用夯土或土坯建造的小樓房全國各地都有。但是“福建土樓”這個概念約定俗成,已經有它特指的形式和特定的意義。
河坑土樓群 圖源:途家旅行
要确定什麼是土樓,最重要的就是典型土樓的構築方式。
從概念上來講,它不同于遍布各地的小型生土民居,不同于粵北單層的客家圍垅屋,不同于江西磚包土坯作外牆的客家“土圍子”,更不同于福建各地的“土堡民居”。
福建土樓是特指分布在閩西和閩南山區那種适應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衛功能,并且采用夯土牆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層的巨型居住建築。
一般來講,一座标準的土樓布局規整,四周由1~2米厚的外牆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牆圍合,起到最主要的外圍抵禦作用。
土樓外牆所用泥土就地取材,用水田下層的泥土摻入一定比例的細河沙或者石灰,進行攪拌發酵,這樣的泥土粘性極強。土樓的牆腳通常用大卵石或者塊石幹砌到最高洪水位以上,不僅防水,還使土牆牆腳更為堅實。
土樓剖面圖 圖源:《福建土樓》黃漢民 資料圖
在内部建築上,土樓的底層和二層多為廚房和谷倉,基本不開窗戶。三層以上是卧房,靠近外牆的一側隻開小窗。
一座土樓基本隻有一個大門,大門一關,土樓就成為一個封閉的堡壘,易守難攻。
曆經百年,水槽滅火依舊可以使用。圖源:央視10頻道《探索·發現》欄目
和平年代,為了出入方便,土樓大門換成了輕便的木門
土樓大門選用耐火性能極好的槁木或梓木,除此之外,大門外層還包裹上鐵皮,并在門頂置有“水槽”,與二樓的水箱或竹筒聯通,以抵禦敵人的火攻。
小小的窗戶,防禦所用 圖源:網絡
土樓二樓的谷倉每年都會存滿收獲的稻谷、地瓜幹等糧食,還有自制的鹹菜、涼粉等,樓内飼養家禽家畜,柴草充足,每座樓院内都有水井。
甚至,對客家人來說,宗族所居最重要的祠堂等物,也是建立在土樓之中的。
不同的人家能夠抱團居住在這樣一座土樓中,這與人們的宗族觀念不無影響。
正是因為遷徙和漂泊,客家人對自己來自哪裡的觀念愈發強烈。他們崇尚自己的祖先,一方面是把對故土的思念,對曾經家族曆史的懷念,融入到祭祀宗先中去;另一方面,祭祀祖先,修族譜,也是為了團結族親。
這也是客家人之所以這麼團結的原因之一。
充滿生活氣息的土樓内部 圖源:時光侶行
可以說,這是人們營建出的一座獨屬于自己家族的城池營壘。除非出門狩獵或是耕種,一應生活起居都可以在土樓内部完成。
03
多姿多彩的土樓
多少年來,福建土樓躲藏在深山僻壤,土樓人司空見慣,外鄉人難得窺見,學術界一無所知。直到1957年,學界才第一次知道了永定縣的客家土樓。
到1987年,人們對福建土樓的了解還僅限于客家土樓,以至于如今人們一 聽到福建土樓,第一個反應就是客家人的圓土樓。
然而,對福建土樓來說,圓形土樓,不過是最普通的樣式。
俯視河坑土樓群 圖源:微博@見書V
福建土樓的類型 主要有三種 : 圓樓、方樓與五鳳樓,此外,由于地形與聚集地的改變,還有諸多變異形式 。
圓形土樓
最常見卻最特殊
圓樓是福建土樓中最引人注目、最有特色,卻也是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大部分都是圓樓 圖源:攝圖網
圓形土樓大緻可以分為“通廊式”與“單元式”兩種,在黃漢民先生的研究中,這兩種形制與客家人與福佬人有關。客家人所住的大多是通廊式,而福佬人更偏愛單元式。
圓樓内景 圖源:攝圖網
但無論是哪一種,圓樓都是全封閉圍合,沒有拐角,更加易守難攻,并且同等周長下,圓樓的面積是方樓的1.2倍餘,這意味着用等量的建築材料,可以得到更寬敞的院内空間。
尤其重要的是,在圓樓中,相比于與五鳳樓等形制,人們不再按照社會地位分配房間,而是平均分配空間,扇形的卧室大小一律均等,這種不分長幼尊卑極其平等的聚居方式,雖然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顯得極為不可思議,但也确确實實地增強了凝聚力。
扇形空間 圖源:《福建土樓》黃漢民 資料圖
南靖的“懷遠樓”就是通廊式圓樓的典型代表。整座建築由環形土樓和中央圓形祖堂組成。環樓高四層 , 外圍為1.3米厚的土牆,内部為木結構樓房。樓層内側設“走馬廊”連通各個房間,由四部公共樓梯聯系上下。而圓樓内院中心是同心圓的祖堂兼書齋。
懷遠樓 圖源:攝圖網
懷遠樓内景 圖源:圖蟲
而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的“二宜樓”是單元式圓樓的精品。它是第一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土樓民居。不同于客家人居住的通廊式圓樓内側有環形的“走馬廊”,二宜樓每個單元自成體系,從内院入口,各自設樓梯上下,每個單元都有獨自的小天井 。
二宜樓 圖源:閩南志
二宜樓内景,分成了一個個小單元 圖源:旅途地圖
方形土樓
過渡還是中原念想?
福建的方樓與圓樓布局類似,隻是平面上看,由圓形變成了方形。
圖源:福建紀檢監察
方形土樓的四周樓房全部升至相同高度,圍牆高聳、屋檐四角相連,從外部完全看不到裡面的景象。除唯一的大門外,整棟樓再無其他出口。和圓樓一樣,各門各戶平均分配空間,形制上也有通廊式與單元式之分。
南靖縣梅林鄉璞山村的“和貴樓”是通廊式方樓的典型。
和貴樓内部 圖源:攜程
方樓高五層,隻設一個樓門。内院中心也是祖堂,隻是樓門前又用單層的作坊、庫房圍合一個矩形的前院。構成“樓包膺”“膺包樓”的布局,吻合當地盛傳“膺包樓兒孫賢 , 樓包膺兒孫富”的俗語,以其建築布局祈求達到兒孫賢富期望 。
圖源:攜程
單元式的方樓,則以平和縣霞寨鎮西安村的“西爽樓”最為奇特。
西爽樓剖面圖 圖源:話說漳州
其面寬86米,進深94米,平面呈四角抹圓的方形。方樓周邊是三層高的土樓,由65個獨立的單元圍合,院内整齊地并列六座祠堂。在樓内穿行就像行走在小鎮的巷道之中。
五鳳土樓
最貼近中原四合院的樣式
我們常說的五鳳樓,其實更偏向于城牆圍阙中常見的鼓樓。
但在土樓中,它是一種獨特的建築方式,脫胎于北方的四合院,其“三堂兩橫”的空間布局,與中原非常相似。
五鳳樓的三堂和兩橫 圖源:星球研究所
三堂是位于中部南北中軸線上的下堂(門廳)、中堂(祭祀大廳)和主樓(主人居住的土樓),兩橫即兩側的“橫屋”,即位于兩側的縱長方形建築。
這裡面,接待賓客、舉行宗禮的中堂最為寬敞,尊長住在體量高大的主樓,凸顯出一家之主的統帥地位,其他輩分較次者分居兩側橫屋……可以說,五鳳樓是中國傳統尊卑親疏和倫理秩序的生動寫照。
福裕樓 圖源:家在土樓
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福裕樓”是五鳳樓的典型,三個單元縱向拼接,外觀像三座山壘疊而成,隐寓建樓主三兄弟(林德山、林仲山、林仁山)“三山”之意,層層叠落。
高低錯落的土樓,巨大出檐的九脊頂,使整個建築群布局規整、古樸莊重、主次分明、和諧統一。
此外,位于永定縣高破鎮大塘角村的“大夫第”,也都是獨具特色的五鳳樓。
變異樣式土樓
随型而建,自由獨特
福建土樓的變異形式也特别豐富。它們結合地形、布局自由、形式獨特。是福建土樓中極其珍貴的部分。
輝鬥樓 圖源:野排
圖源:福建安溪
如安溪縣龍涓鄉的“輝鬥樓”,圓樓前半部兩層,後半部三層,前低後高,順應 山勢,錯落有緻。華安縣高車鄉的“雨傘樓”坐落在山丘頂上,内外兩環,内高外低,猶如撐開的雨傘。
雨傘樓 圖源:野排
圖源:漳州新聞網
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的“思永樓”則是在三層的單元式方樓内院中又建一座四層的小方樓,當地稱為“樓心”,内高外低,别有特色。
福建名土樓 思永樓景觀修繕點
南靖縣書洋鄉石橋村的“長源樓”臨溪而建,利用地形橫長式坡地土樓的典範,整座土樓猶如從地下自然生長,造型優美、富有鄉土氣息。
04
結 語
對土樓來說,每一座土樓如同一個小社會。不僅适應了聚族而居、安全防衛、教化育人的要求,而且防風抗震、冬暖夏涼。
對居住在裡面的人來說,土樓滿足了當時一切的生活需要。
無論是生活設施、祭祀處所,還是議事場地、家畜糧草等,都一應俱全。遇到危急關頭,足不出樓堅守數月沒有問題。
直到1972年,還有土樓落成。
但是,面對如今和平的環境與越來越高漲的生活需要,如同堡壘一般的土樓不好住了。多人群居、沒有廁所、木闆隔音差……土樓人們紛紛走出土樓,走出大山。
年輕人都走了,隻剩下老人和老土樓,相依為命。
年久失修的土樓内部 圖源:那一座城
即使是放在商業化的今天,年輕人們紛紛回到土樓,但是已經見識過“花花世界”,又怎能安守着“古井無波”的客家生活?
過度商業化,“侵占”着原本的居住空間,村民原先的生活被打破。那些知名的土樓前,生意火爆。
圖源:那一座城
很難說他們做的不對,誰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過的越來越好。但是,知名的土樓逐漸失去本味,不知名的土樓仍舊岌岌可危。面臨着人口減少、無人居住維護的原汁原味的福建土樓,已經越來越少。
早早去看看吧,在這一獨特的時代産物消失前。
參考文獻
[1]黃漢民,陳立慕.《福建土樓建築》[J].全國新書目,2013(10):52-54.
[2]張勇,盧燕來,張秀珩.淺析福建客家土樓建築特點[J].山西建築,2006(04):33-34.
[3]黃漢民.福建土樓探秘[J].中國文化遺産,2005(01):8-29 3.
[4]戴志堅.福建客家土樓形态探索[J].華中建築,1996(04):104-109.
[5]王恩湧.民居中的奇迹——福建的土樓[J].人文地理,1993(01):8-12.
-END-
編輯丨藝旅文化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