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講 表裡先後治則、虛煩證
大家好,我們上課。
我們上一節課的最後談到了辯證的概念,那麼談到了辯證的治療原則,也談到了“病有寒熱”的真假。那麼今天呢,我們接着往下談,就是對一些病症來說,它有表證和裡證,表、裡、先、後,把握什麼樣的原則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這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就是表、裡、先、後、緩、急的治療方法。第一種情況是表症兼裡時,那麼表症兼裡時,在一般情況下,應當先解表後攻裡。這是我們在前面已經強調過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表症兼裡時,如果你去先攻裡的話,那麼人體的正氣趨向于體内,那麼邪氣呢,雖然在裡的濕邪雖然有可能被驅除出去體外,但在表的這種表邪随後乘機内陷,就使病情複雜化。如果是先解表後攻裡的話,把表邪解除了,在解表的過程中,在裡的濕邪它會原地不動,你不能說在解表的過程中,裡邪往外走,這不可能的,在裡的濕邪,它是原地不動的,在把表邪解除的時候,你再去攻裡的時候,就沒有後顧之憂,一攻裡,這個病症就全好了,對在表症兼裡時,在原則上是應該先解表後攻裡。當然後世醫家,也有表裡同治的這些方子,那是後世的發展,解表和攻裡同用的那是後世的做法,但《傷寒論》中,表症和裡症是分開的。隻有在特别特殊的情況下,表裡同病,裡症重而且是比較急的時候,這就本着“急則先治,緩則後治”的原則,可以考慮先攻裡,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裡證重而且比較急,表證較輕。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先攻裡,這就是急者先治的原則。但這種情況在《傷寒論》裡是比較少見的,那麼這個原則叫什麼呢,叫“濕人傷寒發其汗”。
我們前面在學“桃核承氣湯”适應症的時候原文不是說嗎,“其表不解,尚未可攻,外解矣,但少腹肌結者,乃可攻之,必桃核承氣湯也”。我們上次課學的,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就是表症兼裡時,應當先解表後攻裡,那就是“濕人傷寒發其汗”的原則,有沒有這樣的例子呢?我們先翻到講義的第六十九頁,看一百二十四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當湯主之”這一條,就是裡有虛血的重症,瘀熱互結,病情比較急比較重,所以雖然有表證仍在”,他也沒有在意,先用抵當湯來治療,所以這個就是後世醫家所認為的,隻有這一條,可以是一個表裡同病,裡證重而且急,先用抵當湯來破血逐瘀。由于表證比較輕,所以以後再來考慮表證,隻有這一條,以後諸家認為是先攻裡的一個例子,當然也有的諸家認為現在脈微而沉,脈已經沉了,表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後種情況在《傷寒論》中是比較少見的,第二種情況是表證兼裡虛,要先搏裡後解表,因為中藥發汗,是通過人體的正氣才能夠運藥,才能夠驅邪外出,所以如果裡氣虛的情況下,它不能夠運藥,它不能夠振奮力量,在藥力的作用的幫助下來驅寒正氣的話,你就是用解表藥它也發不出汗來。因此《傷寒論》的第十二條“桂枝湯方”裡才說“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所以對表證兼裡虛的,張仲景要求是先扶裡後解表。這個原則後世醫家給他總結為“虛人傷寒建其中”。
“實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這是對“表裡同病,先後緩急”治療原則的兩句概括性的話。表證兼裡實的要先解表後攻下,表證兼裡虛的要先扶裡後解表。裡氣充實了,有時候呢,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解”,如果說裡氣充實以後,裡氣恢複以後,那麼表邪還沒有解除,那麼你再來解表也不遲。那麼我們現在就提出一個問題:表證兼裡實,要先解表用什麼方子呢?這個表證可能是有汗的,也可能是無汗的,解表通通用桂枝湯,即使無汗也不能用麻黃湯。因為用麻黃湯是純辛溫的方子,發力能力比較強,容易傷津液,容易助裡熱,容易增裡實。我們接着要提的第二個問題是:“虛人傷寒建其中”,裡氣補了之後,裡氣充實了之後,如果表邪仍然存在,這個時候解表要用什麼方子呢?也仍然隻能選擇桂枝湯,不能選擇麻黃湯。因為裡氣剛剛恢複,如果你又重新用辛溫的發汗力量比較強的麻黃湯的話。那麼他的正氣是不能夠支持的,所以也是用桂枝湯,所以可見桂枝湯的使用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好,第三種情況表裡同病,但是一種病情況是表裡證的病機關系密切,還有一種情況這個裡證不是大虛大實證,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那麼我們就可以表裡同治。大家想一想,我們講過的方證中,哪些方證符合這兩個條件,而且又是是表裡同治的?大青龍湯。大青龍湯的方證是外有表寒,寒氣被表,陽郁化熱,郁熱擾心,那當然也是裡證了,出現了不汗出而煩躁,不汗出而寒邪被表的表現,煩躁是裡熱擾心的表現,是不是表裡同病呀?但是這個表裡證的病機關系非常密切,因為寒邪披表才導緻了陽郁化熱,符合第一個條件,這個裡證呢,是大實大虛證嗎?它不需要用承氣湯、用大黃這個的藥來瀉下,所以裡證隻是一個裡熱,不是一個大實證,所以這個大青龍湯外散表寒,内清郁熱,是表裡同冶的。緊接着我們又想到了第二個方子:小青龍湯證。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飲。在它疾病發作的時候是外寒引動了内飲,導緻了水寒涉肺,所以表裡證病機關系密切,而且呢這個裡證也不是大實大虛證,所以用小青龍湯外散表寒,内化水飲,表裡同治。五苓散證表邪循經入裡,影響了膀胱的氣化機能,表裡證的病機關系密切,那麼這個裡證呢,它不是虛證,水邪内郁它也不是要用承氣、要用大黃來瀉下的這個實證,所以符合這兩個條件,五苓散,外疏内利,表裡同解,所以也是表裡同治的。這是我們已經講過的三個方證,我們還沒有講過方證呢,但是我們在這裡可能做一個提示,當然教學呢,應該忌諱講前面的聯系後面的,但是對我們在座的同學來說,實際上在上《傷寒論》之前,大家對後面的内容都做過預習,所以不妨呢,我在前面就把後面的内容給大家簡單做一個提示,這也是可以的。比方說我們後面會講到“葛根岑連湯”證,實際上“葛根岑連湯”我們在《方劑學》裡已經講過,也不算大家沒有學過的。“葛根岑連湯”證是外有表邪,裡有裡熱的下利,而用“葛根岑連湯”呢,外散表邪,内清裡熱來治療下利,它是表裡同病,裡證不是大實大虛證,還有“桂枝人參湯”證,是外有表證,裡面呢,有裡虛寒的下利,但是這個裡虛寒呢,僅僅是裡陽的不足,痞家的虛寒,沒有涉及到少陰腎陽的虛衰,所以這個裡證不是很重的,所以它也是表裡同治的。我們再舉個方子,這個方子我們在《方劑學》中學過,那就是“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從方子組成上看,麻黃是散表寒的,附子呢是溫少陰裡陽、散少陰裡寒的,而細辛呢,這個藥既可以散太陽表寒又可以散少陰裡寒,所以它是一個太陽和少陰同治的方子,是從藥物上來分析,它的臨床适應證呢,實際上是有輕度的少陰裡陽虛,僅僅是輕度的,又兼有太陽表證,這是太少兩感,太陽和少陰同時感受到了寒邪而發病,少陰兼有陽虛的程度呢,僅僅是見到了一點脈沉,沒有出現“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細,但欲寐”這些嚴重的裡陽虛衰的症候,所以它也符合表裡證病機關系密切的條件,為什麼表裡病機密切呢?太陽和少陰髒腑相相連,經脈相絡屬,它們是相表裡的。所以同時感受到了邪氣,這等于表裡兩經同時感受到了邪氣,所以它們的病機關系還是很密切的,裡證呢,又不是“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脈微細,但欲寐”,僅僅是一點脈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發汗,這是表裡同治的例子。在《傷寒論》中提示的“表裡同病,先後緩急”之則大體不外這三大方面,那麼前兩個方面我們歸納了“實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這樣的一個原則,這是需要大家記住的。不過這個“建其中”的中,不是局限于指體陽體氣,它是泛指裡的,下利兼有表證的“下利清谷,微寒厥,四肢厥逆、脈微細,但欲寐”,它是兼有表證的,也要所以也要先補裡用四逆湯,所以這個中不是局限于中焦,不是指的體陽,而是指整個體内。
我們現在看看《傷寒論》原文,是不是我們歸納的内容能夠概括進去?打開講義第44頁,看原文第九十條:“本發汗而複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這條講的是表證兼裡實,在治療上有兩種情況:“本”就是原應當發汗,而複下之,複就是反的意思,複反,反複,是同意詞,那麼這個複你怎麼不當“又”講而當“反”講啊?這個條文裡頭,後面“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用了“反”,在這個條文裡頭“複”和“反”同用,在同一個位置,那麼這個“複”就是“反”的意思,表裡同病,表證兼裡實,本應當先發汗的,你反而用了下法,這就是錯的。所以文字非常通順非常明白,“若先發汗,治不為逆”,如果你先去發汗,這就不算錯,下面這一條講的是表證兼裡實,裡證重而且急,表證比較和緩,那麼就應該先瀉下,“本先下之”就是原本應該先瀉下,“而反汗之”,你反而用了汗法,這個逆,就是算是錯,“若先下之,治不為逆”,如果你先玫下的話那就不會錯。所以第九十條正是我們在黑闆上歸納的第一種情況。
第九十一條“傷寒醫下之”這個外感病醫生用了下法,“續得下利,清谷不止”下是個動詞,利是指的稀,‘下利’就是拉的是稀,清是個名詞,澈清的清,活用為動詞,當拉的來講,谷是指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所以“下利”、“清谷”是兩個并列的動賓詞組,拉的是稀,排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這個“清”不是一個形容詞,不要把它當成是“清晰的谷子”,什麼是“清晰的谷子”?它是個動詞,拉的是不消化的食物。所以後世醫家,怕大家不明白,所以才補充上一句話說:“下利清谷,完谷不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中醫把中焦比作鍋,把下焦比作火,那麼當下焦火衰的時候,這就是“腎陽虛衰,腐熟無全”,就像你把鍋放在火上,放上米放上水,你底上沒有開火,你中午回家你以為已經把飯溫好了,打開鍋一看,米還是生的。那麼下焦腎陽虛衰,火不暖土,我們把這句話加在中間,“腎陽虛衰,火不暖土,腐熟無全”,飯又做不熟,所以吃的是糧食,拉出來的還是糧食。吃的是小米粥,拉出來的糞便裡頭還有一粒一粒的小米,這就是“完谷不化”的表現。隻見到下利清谷,這就不是單純的體陽虛了,裡陽虛就是大便稀溏,隻有腎陽虛才能夠見到“下利清谷,完谷不化。”這裡的“下利清谷不止”,裡虛的程度已經很重了,“身疼痛”就是有表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情況:表證兼裡虛。“急當救裡”,“救”就是治的意思,這種表證兼裡虛應該本着“虛人傷寒建其中”的原則,積極地、當機立斷地去治理。“後身疼痛”,等裡陽恢複以後,還留下“身疼痛”這種表證,“清便自調者”這個“清”又是名詞澈清的清,活用作動詞,大便還拉了一點,這個便就是大便,拉了大便,自調,就是正常了。拉了大便正常了,這說明裡陽已經恢複了。“急當救表”,這個時候趕快救表,為什麼不能等待觀望,因為裡陽剛剛恢複,如果你不去積極地去救表的話,表邪可能流連不解,沒準表邪還能夠内陷造成裡證的複發。在這一條裡用了兩個清字,一個是“清谷”,一個是“清便”,有的書上把這個清便當成小便,這是錯誤的,這個清就是澈清的清,名詞活用為動詞,當便排、拉來講。清谷就是拉的不消化的食物,清便就是排的大便,清便自調指的是排的大便正常了,不是指的是大小便正常,因為這一條裡講的就是“下利清谷”,講的就是腎陽虛,火不暖土,腐熟無權的這種表現,所以講排的大便正常了,就是裡陽恢複了,這個時候再去治表,救裡宜四逆湯,治表宜桂枝湯,救裡呢用四逆湯回陽救逆,解表呢用桂枝湯,為什麼不用麻黃湯?我們剛剛說了,因為裡陽剛剛恢複,這種表證即使是無汗的,你也不能貿然用純辛溫的,發汗力量比較強的麻黃湯,以免發汗太多,再傷陽氣。
九十二條“并發熱頭疼”,這是表證,“脈反沉”,為什麼用個“反”字呀,發熱頭疼,太陽表證,脈應當浮,這個病人見到了沉,當然就是異常現象,反常現象,所以他說“脈反沉”,“若不瘥”,這個加病頭的瘥實際是多餘的,《傷寒論》原書是沒有這個病字旁,不加病字旁的,所以我們把它改回來。瘥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引《方圓》的話,《方圓》說,“差,間,支,愈也”,這三個字都是病愈的意思,“若不瘥”,就是病沒有好,這是非常簡單的意思,結果有一個人他把《傷寒論》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他把這個“間”翻譯成間斷,說如果這個病不堅斷的話,那就是說沒有明白這個“間”就是可以當病愈來講,實際上你直接翻譯成“如果病不愈”,那就對了,這個知,實際你你看吃麻子丸以後,開始吃,然後逐漸加,然後以知為度,有的人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說你如果有了感覺了就行了,不用再吃了,什麼感覺呀,不知道。所以這個知不是感覺,就是病愈,瘥,堅,知,都是病愈的意思,有些醫生把這個字念成chuo(搓),我在上學的時候也念“搓”,我記不起是哪有一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組織中醫講座,我在這個講座上講《傷寒論》,當我講到我在講到“辨明陽應瘥後勞複脈治篇”的時候我就按照傳統的讀法,說陰陽以瘥後應篇,把這個字念成“搓”,當時陪着我的這個播音員就把機子給關了,說老師,你這個字怎麼念“搓”呀,我說我的老師就是念“搓”,瘥是什麼意思呀,他馬上拿出《新華字典》,說你看,這個字:“瘥”字當“病愈”講的時候讀“菜”,說你再考慮考慮讀什麼好?他說我呀,不敢違反這個字典,我就讀“菜”,因為他前面有段解說呀,我說那你要讀“菜”的話我就不能讀“搓”了,然後我就回去問問我的老師,我說劉老,這個字讀“搓”的根據是什麼?這個字為什麼讀“搓”呀,他說我的老師就讀“搓”,我說您問過你的老師為什麼讀“搓”嗎,他說:“我問過,他說他的老師就讀‘搓’”。,所以上實際上是中醫一代傳一代,代代都讀“搓”,現在恐怕你們的老師,别的老師也有讀“搓”的吧?有沒有?也有。後來我就把這個字按照我們播音員的要求改成“菜”,因為這個是規範的呀,再後來,我說這個衄(音膩)字怎麼你們現在都可以讀niu呀,他說那是讀的人太多了,所以國家就改在現在這個讀音。我說那個荨麻疹本來應該讀“荨(音欠)麻疹”怎麼你們現在都讀“荨(音尋)麻疹呀,他說那也是因為讀的人多了,所以國家把這個讀音改了,說“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個本來應當讀“荨(音欠)麻診”的荨,讀“尋”的人多了所以就改成了荨(音尋)麻疹,還有那個衄血,本來應該讀“衄(音膩)血”,現在讀的人多了所以都改成了衄(音niu)血.我說這個字咱們都讀成“搓”,讀的人多了,你們都改一改,他說現在國家還沒有改,現在這個字還沒有改,所以我現在翻過來,按照字典上的讀音,讀“菜”。
“若不瘥“就是病沒有好,這個“若不瘥”中間省略了一段話,省略了一段什麼話呢,為什麼他說如果不瘥呢,那就省略了中間一段治療。我們剛才在這裡談到過,當太少兩感,少陽病并不重,隻是見到脈沉的時候,而沒有見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背寒蜷卧”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可以考慮表裡兩解。那麼表裡兩解用什麼方證呢?剛才也提到過,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第一天用麻黃細辛附子湯,那麼第二天,考慮到用了麻黃細辛附子湯,這個病還沒有好,怕用了麻黃細辛附子湯這個腎進一步有所虛衰,所以細辛就不敢用了,所以就用麻黃附子甘草湯,這樣更加溫和,用麻黃來發太陽之汗,來解太陽表邪,用附子來溫少陰裡陽,散少陽裡寒,然後加上一味甘草,使藥物作用和緩,怕的是使腎陽更虛,但是用上這兩味藥以後,并“發熱,頭疼,脈沉”,這就是太少兩感,裡陽虛的程度不重,用上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後如果不好,所以這個“若不瘥”中間省略了一句話,省略了一句什麼話呢?如果用上用上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溫經發汗還不好的話,省略了這麼一個情況。身體疼痛,強調了有表證的存在,但是也當“先救其裡”,這裡用什麼呢?“宜四逆湯”。這就提示了表證兼裡虛的人,即使這個裡虛不重,你用了表裡同治的方法,以後不好,也要補裡。強調了張仲景重視正氣,尤其是重視人體陽氣的這種學術思想。所以治療表證兼裡虛的時候,他是非常小心翼翼的,這個裡虛程度很輕,僅僅是見到了脈沉,首先考慮用麻黃細辛附子湯,第二天用麻黃附子甘草湯,用了這兩個方子不行,那這兩個方子不能再吃了,直接用四逆湯,四逆湯補裡,所以用表證兼輕度裡虛就這麼小心翼翼,所以見到了表證兼重度裡虛,已經見到了“下利清谷,四肢厥逆”,那就是我們剛才九十一條所說的“急當救之,宜四逆湯”。這就是表裡同病,表證兼裡虛的重症的治療思路。
好,我們從太陽辯證的概念,從太陽壞病的概念講到現在,應該說是對辯證治則的一個總的論述,對于太陽辯證或壞病來說,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寒熱錯雜,或虛實兼見,或者在髒,或者在腑,錯綜複雜,變化多端,這個時候基本的治療原則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所以下面仲景就是對“随證治之”的舉例。
好,我們先看熱證,熱證的第一個湯證是桅子豉湯,看原文第七十六條,“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複颠倒,心中懊惱,桅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桅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桅子生姜豉湯主之。”首先這個病經過發汗,經過催吐,經過瀉下,表邪入裡化熱,從臨床症狀來看,是邪熱流擾胸膈,郁熱擾心,出現了“虛煩不得眠”。仲景為什麼把它叫做“虛煩”,這個虛不是正氣的虛,而是指這個熱沒有和有形的病理産物相結,有形的病理産物相結指的是什麼呢?痰、水、飲、食積、淤血、蟲積,這些都可以把它叫做有形的病理産物,在《傷寒論》中有一個用詞的習慣,凡是邪氣和有形的病理産物相結的,仲景習慣用“實”字,比方說,以後我們會提到的熱邪和胸膈間的痰水相結,仲景把它叫做“結胸熱實”,你看用的“實”字,熱邪和包中的淤血相結,熱入血室,仲景在治療的時候說“刺其門,随其實而取之”。在陽明病中的三個承氣湯适應證中,“潮熱者此為實也”,“此為實”都用到“實”字,因為那是熱邪和陽明的糟粕相結合,陽明的糟粕是有形的。在瓜蒂散證中,仲景用到了“此為胸中實”,為什麼用實字呢,因為瓜蒂證它是指的胸中膈上有有形的痰飲,有有形的痰濁,所以他用“實”字。所以傷寒論中的實字如果是指病理的話,常常是指有形的病理産物,有形的邪氣,而對無形的病理産物,無形的邪氣,像在這裡,這個熱邪是無形的熱邪,還沒有和痰飲、水濕、食積、淤血相結,仲景不僅不用“實”字,而且反而用的是“虛”,所以這裡的“虛煩”指是是和“實煩”相對的,像大承氣湯的适應證有心煩,那是實煩。像大結胸證也有心煩也有心中懊惱,那也是實煩,隻不過指的是邪氣沒有和有形的病裡産物相結合,而不是說正氣虛。因此我們在描述它的病機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說虛煩證是怎麼回事呢?是太陽病誤治以後使無形邪熱蘊郁胸膈,流擾心胸,郁熱擾心,輕的就見心煩不得眠,它心煩它就不能夠閉目靜心,這個眠字指的不是睡覺,仲景用寐指的睡覺,這個眠通瞑,瞑的意思是指的閉目,成語有“死不瞑目”那個“瞑目”就是閉目。眠和瞑依直轉,眠就是閉目。它因為心煩瞪着兩個眼睛,不閉眼睛。“若劇者”,就是嚴重一點的,“反複颠倒”,碾轉反側,坐卧不甯,“心中懊惱”,心中煩郁,無可奈何。這個懊惱證就是胃脘部的一種騷雜,那種似積非積、似熱非熱,似脹非脹,似痛非痛的那種說不出的難受。我上學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對學習特别、特别的認真,凡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當老師講到“反複颠倒,心中懊惱”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傷寒教研室的第一任主任是陳慎吾先生,他就追着陳老,說陳老師你告訴我什麼是“心中懊惱”,我們在東直門的那個大院裡,陳老的辦公室是在白六樓,那個教室是在教學樓,他就是從教學樓一直追到陳老的辦公室,陳老沒轍了,說就像吃了生烏頭的那個感覺,他說“老師你能不能找生烏頭我嘗嘗看看?”老師哪敢給他嘗生烏頭?這生烏頭裡頭有烏頭堿,吃完不就毒死了嗎?老師沒轍了,說就那就這樣吧,你要真想體會心中懊心惱,那你就準備一頭紫皮蒜,你空腹的時候你就吃下去看感覺怎麼樣。有一天中午我正想去吃飯,他把我叫住了,說你先别去吃飯,我想體會一下什麼是心中懊惱,我說你怎麼體會?他說陳老告訴我了,讓我吃一頭紫皮蒜,嗨,他從口袋裡就掏出一頭紫皮蒜,過了一會就吃,剛吃了兩小瓣,哎呀,鼻涕也出來了,眼淚也出來了,哈拉子(口水)也出來了,哎呀,拍着這(指胸口),想拿又拿不出來,你想一想胃中那種火辣辣的感覺。他說:“你這有什麼吃的沒有?”我說:“我這裡空空如也,什麼吃的都沒有。”“那趕快上食堂。”我說“你怎麼不把這頭蒜都吃完?”他說“我已經體會到什麼是心中懊惱了。”這個同學現在在臨床上有很好的造就,所以他要體會體會什麼感覺嘛。所以這種“心中懊惱”的感覺就是那種騷雜,似熱非熱,似脹非脹,似痛非痛,我用了這麼多的語言來描述也沒有說清楚,我們那個同學空腹吃了兩瓣紫皮蒜,就感受清楚了。所以這是郁熱擾心,隻有郁熱擾心才能出現這樣的心煩,用桅子豉湯來主之,用桅子豉湯來清宣郁熱,大家都知道,桅子是一個清理三焦之熱的藥,豆豉是一個宣散的藥,兩個藥結合起來,有清有宣,有一個清宣郁熱的作用,上焦的熱因為上焦離表很近,所以要清宣,把熱散出去,“若少氣者”,這是火熱傷氣,這個火熱邪氣是容易傷人體的正氣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少火生氣,壯火食氣”,少火是指的人體的陽氣,人體的陽氣有溫煦的作用,有氣化的作用,那就可以化生人體的正氣,壯火是指的實熱,指的人體的邪氣,壯火是邪氣,他有消耗人體正氣的作用,壯火食氣,他指的是少氣,少氣和短氣不是一個概念,短氣是指的無形邪氣的阻滞,氣不暢的一種感覺,少氣是氣不足的一種感覺,用桅子甘草豉湯主之,在桅子豉湯上加上一味甘草,它的作用是清宣郁熱,兼以益氣。甘草是補氣的,用的是灸甘草,為什麼不用人參呢,因為人參它是熱證,用人參怕助熱,所以用甘草來補氣。“若嘔者,桅子生姜豉湯主之。”這個嘔吐,是火熱擾胃,導緻了胃氣上逆,所以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嘔。所以在桅子豉湯清宣郁熱的基礎上加一味生姜,兼以和胃降逆止嘔。
現在我們往後翻看這個桅子豉湯、桅子甘草豉湯、桅子生姜豉湯。桅子豉我們在講中藥的時候講過,在講方劑學的時候肯定也講過,我們現在又遇到過,你看“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所以桅子豉湯用十四個桅子,四盒豆豉,二四得八,八十毫升的豆豉,這是兩次的治療量。“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這個“得吐者止後服”其實就是《傷寒論》的原文,其實不應該加逗号。後面的桅子甘草豉湯,在桅子豉湯中加上甘草二兩,也是分兩服,所以甘草也是一次用的一兩,也是十五克。桅子生姜豉湯是在桅子豉湯上加上生姜五兩,生姜加的量比較多的,也是兩次服,那麼一次就是二兩半,也是三十多毫升的量。方後還有一個“得吐者止後服。”所以如果我們按照發汗方“得汗者止後服”,按照瀉下方“得下者止後服”這樣的邏輯來推測的話,當我們看到桅子豉湯後面有“得吐者止後服”的話,很容易讓我們誤解為桅子豉湯有催吐作用。會不會這樣誤解呢?你看得汗者止後服,那說明那是發汗的方子,“得下者止後服“,那說明那個藥是瀉下用的,用這個邏輯很容易推斷出來“得吐者止後服”是指桅子豉湯有催吐作用,事實上桅子、豆豉并沒有催吐作用。為什麼吃完這個方子會嘔吐呢?這主要是熱郁胸膈的時候,用了桅子豆豉這類的方子宣散了心中的郁熱,使這個郁熱得了一定的松解,然後正氣驅邪外出的時候,常常有一鼓作氣,一吐而把邪熱驅逐出體外的這種機轉,這是正氣的一種作用,而不是藥物的作用。
這個中醫是一個很仁慈的醫學,邪氣在體表的時候,我們用皮膚這個半透膜來通過發汗的方式把體表的邪氣、體表的毒素排出體外,什麼叫半透膜?我們的皮膚能夠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我們的皮膚能夠出汗,能夠排洩代謝産物,但是我們人體内的營養物質、我們人體内的血液不會通過皮膚透出體外,所以這個就叫半透膜。保留了人體有用的東西,排洩了人體代謝的産物,這就叫半透膜。如果邪氣在體一表、毒素在體表,我們就因勢利導,對邪氣出路是用發汗的方式,是利用皮膚這個半透膜把邪氣排出體外。所以當郁熱流擾胸膈的時候,吃了藥了,這個郁熱得到松解,這個正氣要驅邪外出,它也得有一種方式,什麼方式?它就把胃内容物排出體外,然後就把胸膈中的毒素、胸膈中的這種熱邪帶出體外,所以這個就是吃了桅子豉湯可能會出現嘔吐的原因,是機體排除毒素的一種反應。因為的胸膈中,你要在想通過胸膈中的哪一個半透膜才能夠和外界相通呀?食道的粘膜,胃的粘膜這是偏于上部的,通過食道的粘膜,胃的粘膜來分泌一些代謝的産物,然後把胸膈中的郁熱給帶出去了。一吐它不帶走一些熱量嗎?像我們有一些小夥子,他告訴我說“老師,我為什麼撒完尿以後,全身有一個寒顫?”我說“你的尿裡面它帶走一些熱量,所以你的陽氣一時有點不足,所以你會打一個機靈,有一個寒顫的過程”。所以胸膈中的郁熱,靠什麼方式能夠一下子排洩出去?就是靠的是把胃中的内容物給吐除出來,這樣就把熱量、把邪氣、把毒素給帶走了,所以這裡的“得吐者止後服”,是吃藥以後的一種反應,熱郁得越嚴重,出現嘔吐機轉越多,心煩越嚴重,出現嘔吐的情況也越多見,當然這個熱郁得不嚴重,吃完藥以後也就是平平靜靜的。不會出現嘔吐,所以盡管是吃了桅子生姜豉湯,生姜是止吐的,和胃降逆止嘔的,但是畢竟吃完這個方子以後,它調動了人體的正氣,如果驅邪以外出的話,它仍然有嘔吐的這種機轉。吃完桅子生姜豉湯,這個嘔吐是驅邪外出的表現,在吃藥之前的這個嘔吐,是火熱擾胃的表現。所以這一點大家應當分清楚,桅子豉湯本身沒有治療的時候,兼有嘔吐的,那是火熱擾胃,這個嘔吐是病理性的,它不能把毒邪、熱邪帶出體外。吃完桅子生姜豉湯,正氣驅邪外出,一鼓作氣出現的這個嘔吐是驅邪外出的表現,它是把邪氣帶出了體外,所以吐出來以後,原來的那個心煩的症候,原來的那個嘔吐的症候就會得到緩解。這就和桂枝湯證本身用藥之前它就有“自汗出”,這個“自汗出“它是病理性的,有吃了桂枝湯以後,喝上熱稀粥,蓋上被子保溫發汗,那麼使它發汗,這種發汗叫藥汗,是驅邪外出的。病理性的自汗出和用藥之以後的汗出,它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同樣的道理,在桅子生姜豉湯中原來的這個這個嘔吐是病理性的,吃了這個藥後,正氣驅邪外出,一鼓作氣的這個嘔吐是驅邪外出的表現,它和原來那個嘔吐是不同的。
接着我們看第七十七條,“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桅子豉湯主之。”用過汗法,用過下法,結果出現了郁熱流擾胸膈,出現了心煩,心煩是郁熱擾心的表證,這個熱是郁熱未盡的表證,胸中窒是火郁胸中氣機,出現了煩熱這種表現,這個熱是郁熱内陷的表證,胸中熱,是胸中郁熱氣機,他感到胸中窒悶不利,火郁胸中氣機,胸中窒悶不利,在這種情況下依然用桅子豉湯清宣心中郁熱,而不用加行氣的藥,你把火郁得到了宣洩,氣機自然暢達。
第七十八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桅子豉湯主之”。這裡他寫到了具體病例,實際上〈傷寒論〉裡的原文都是一條一條的病例。一個外感病五六天的時候,用了大的瀉下的方法,“身熱不去”是餘邪未盡,“心中結痛”這是火郁心中氣機,留氣積血,然後導緻了血脈不和或者說血絡不和,所以就出現了心中結痛這樣的臨床表現,“未欲解”病沒有好,那麼治療上怎麼辦呢?那是火郁氣機,是留氣積血所造成的,當然還是解決火郁,用桅子豉湯來治療。所以在這裡,既不用加行氣的藥,也不用加活血的藥,就可以解決火郁心中的這種“心中結痛”的問題,所以我們今天遇到某些心絞痛的病人,如果遇到他他主訴胸膈中種疼痛而且有一種灼熱的感覺的話,我們經常在這個方子裡面加桅子,豆豉不怎麼用,經常加桅子。桅子本身就有一種止痛的效果,所以在外傷科中,在燙傷中也經常用到桅子這個藥,它有清熱、止痛的效果。
接着往下看第七十九條,“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樸湯主之”。這個“心煩”是餘熱流擾胸膈,郁熱擾心。這個“腹滿”是火熱下擾,使腹部氣機不暢,上面有心煩,下面有肚子脹,這兩件事情都使病人感到難受,所以“卧起不安”,心煩也是碾轉反側、坐卧難甯,肚子脹也是使他碾轉反側、坐卧難甯,所以“心煩、腹滿,卧起不安”這個時候仲景用了什麼方法呢?桅子厚樸湯。用桅子來清心中的郁熱,用厚樸和枳實來行氣消滿。我們注意到一個什麼問題呢?這張方子裡沒有用豆豉。為什麼沒有用豆豉?豆豉是宣散的,是走上的。現在火熱已經下擾,使腹部氣機不暢了,所以他不用上行的,宣散的豆豉,用桅子來清熱,用厚樸、枳實來行氣消滿。
以上我們談到的是桅子豉湯的适應證的一部分内容,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虛煩證候這組症候還沒有談完,我們下次課再接着講。我們下次課再給虛煩證做小結,我們今天的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1、黃帝内經經典段落及名句
2、中醫病因病機病症名句集錦
3、中醫經典名句整理
4、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70講視頻大全
5、中醫經典——傷寒論原文整理(必背條文)
6、中醫經典——傷寒病六經辨證方法
7、中醫經典——傷寒論108條背誦條文
8、中醫經典——辨經絡病證方法
9、《傷寒論》圖解大全
10、中醫經典——湯液經法—十二神方
11、中醫經典——十大名方彩圖速記
12、中醫經典——《黃帝内經》背誦部分節選
13、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1講 書作者簡介
14、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2講 成書背景和流傳
1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3講 書的内容和貢獻
1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4講六經辨證的若幹問題
17、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6講 太陽病概說
18、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7講 太陽病提綱
19、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08講太陽病的分類提綱
20、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9講太陽病病程的時間規律
21、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0講 太陽中風證治
2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1講 桂枝湯的适應症
2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2講 桂枝湯的禁忌症、加減應用(1)
2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3講 桂枝湯加減應用(2)
2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4講太陽傷寒與麻黃湯的适應症
26、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5講 麻黃湯的适應症與禁忌症
27、《傷寒論》部分重點方劑歸納和總結
28、中醫經典——《筆花醫鏡》用藥論
29、傷寒論六經病機辨證方劑
30、中醫經典——醫學三字經
31、中醫經典——郝萬山講傷寒論70講視頻大全
32、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6講 傷寒兼證(1)
33、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7講 傷寒兼證(2)
34、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8講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方藥量換算
35、郝萬山講傷寒論文字版——第19講 表郁輕證、太陽蓄水證(1)
注意:中藥處方需在執業醫師下使用。
本頭條發布的版權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當,請随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了解更多中醫經典健康資訊,
敬請關注本人的頭條号——老中醫周攻謀(廣東省工傷康複醫院)
與醫生成朋友,多個健康顧問,健康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