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丁舟洋 李佳甯 每經編輯:文多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
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3月3日,白岩松朗讀出這段頒獎詞時,陳貝兒——這位見證國家脫貧奇迹的中國香港主持人,捧起了“2021年感動中國人物獎杯”。
2021年,一部香港地區電視人拍攝的紀錄片《無窮之路》引發網友高度關注,豆瓣評分高達9.5。觀衆可以從這個名字裡讀出兩層意思,一個含義是脫貧攻堅、讓貧“窮”再“無”的意思,另一個含義是電視人想要真實記錄這一切,就要走上一條充滿艱辛挑戰的無窮之路。
踏上這條“無窮之路”,陳貝兒的初衷是解答心中的疑惑。對于中國脫貧的成果,她看到有一些西方媒體在質疑:聯合國都要說到2030年,中國怎麼可能提前十年就脫貧了?
“但我覺得作為傳媒人,就是要有使命感與好奇心,我要靠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陳貝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和現在動辄千萬元制作費的綜藝節目相比,陳貝兒的團隊太窮了。一輛車,五個人,曆時三個月,穿梭六省份、十個脫貧區,“很多鏡頭就是用Go Pro自己拍的。”簡易的設備下,陳貝兒一行翻山越嶺、天南海北,拍攝制作了12集紀錄片,呈現一串社會進步的腳印。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我沒把自己當作一個主持人,而是一個生命的探索者”
在中國香港出生、在加拿大溫哥華長大,“貧困”二字,離陳貝兒的成長環境很遠。
因為父親陳永鎬是資深演唱會監制的緣故,張國榮、梅豔芳等巨星都視她為小妹妹。從小對傳媒業感興趣的陳貝兒新聞專業畢業後成為香港地區第一代專職娛樂新聞主播。她采訪過邁克爾·傑克遜、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木村拓哉等國際巨星,也是香港地區第一位采訪奧斯卡等海外盛會的女主播。她也曾一度轉向幕後工作,但在2013年加盟TVB後再度走向台前。曆屆“香港同胞慶國慶文藝晚會”上,她都是TVB王牌主持人之一。
陳貝兒主持香港同胞慶國慶文藝晚會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此次拍攝《無窮之路》是陳貝兒第一次真正深入到内地鄉村,而在此前,她對鄉村的印象都源于網絡。
2021年2月25日,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那貧困地區的居民是如何脫貧的?他們的生活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的問題萦繞在陳貝兒心中,促使她深入到曾經的貧困地區一探究竟。
“TVB有很多人會經常來内地做交流,有一次,一位管理層去了貴州,發現當地發展和以往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很多香港居民還不了解的。”陳貝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為一個媒體人,使命感與好奇心促使我一定要親眼去看、親耳去聽,用自己的鏡頭将這些故事講給更多人知道。”
在拍攝前,陳貝兒請了老師惡補普通話。“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普通話講好。”她笑稱,“就算是港普也得是高級港普。”
“因為整個脫貧攻堅戰勝利的過程中,每一個貧困地區都有不同的脫貧方案,比如易地搬遷、電商扶貧、教育扶貧等等,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的選擇和每一個人物的選擇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陳貝兒表示。
從熱帶雨林到雲貴高原大峽谷,從大漠戈壁到川藏高原,陳貝兒用自己的雙腳丈量每一寸土地,用鏡頭向觀衆講述堅韌的脫貧故事。而在《無窮之路》背後,是一個加上陳貝兒也僅五人的小團隊。
“我們四個人是從香港過來,還有一個廣州姑娘。”在《無窮之路》的很多鏡頭中,觀衆都能看到陳貝兒通過自拍設備進行拍攝的畫面,“沒有高級的設備、沒有龐大的團隊,拍攝上也沒有繁複的手法,就是把素材原原本本呈現出來。”
在她看來,這樣一種拍攝方式反而更加真實、更接地氣。“我沒有把自己當作是一個主持人,而是一個旅人,一個生命的探索者、生活的體驗者。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去感受當地居民的生活,真實地還原當地的面貌。”
“我才是那個被感動的人”
2021年4月,陳貝兒從香港來到内地,經過十四天的隔離後便直奔自己的第一站目的地——位于四川涼山彜族自治州的阿土列爾村,一個因地勢險要而聞名的貧困村,又名“懸崖村”。
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的山間,自古以來,懸崖村村民要想出村進村,唯一途徑是通過藤梯攀爬接近一千米陡峭懸崖。
2016年,在懸崖村扶貧書記帕查有格的牽頭下,由政府出資百萬元,當地将藤梯改造成了更加堅固和安全的鋼梯。鋼梯搭建好後,基礎設施也順着鋼梯“連接”到了村裡。當4G網絡接通的那一刻,意味着“懸崖村”不再與世隔絕。
而帕查有格知道,這隻是緩兵之計,鋼梯雖然減少了上下山的危險性,但仍無法改變耗時太長的現實。
2020年,政府在涼山周邊縣城、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帶建立安置社區,為35萬貧困村民提供搬遷住房,并在安置社區配套醫療、教育、現代農業産業園等。阿土列爾村也陸續搬遷至位于昭覺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的方式,住上了小樓房,而鋼梯和山上的老屋則被保留下來用作旅遊接待。
為了切身了解懸崖村為何要集體搬遷,陳貝兒兩次攀爬鋼梯登上懸崖村,90度垂直的陡峭山崖,往返一趟耗費十幾個小時,雙腿抖得不行。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她還去了怒江拍攝交通扶貧,在那裡,鄉村醫生對陳貝兒說:“第一次溜索,像是從高樓上跳下去一樣。”陳貝兒依然堅持親身體驗曾經村民過江用的溜索。
随着紀錄片的熱播,質疑聲随之而來,很多網友問,既然“懸崖村”已集體搬遷、怒江交通難題也已解決,為什麼陳貝兒還一定非要去嘗試處于“過去式”的天梯和溜索?
“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陳貝兒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定要有親身體驗,一定要知道他們以前的生活是如何艱難的,我才能有對比。我去采訪他們,看到他們生活是有改善的,我才能深深體會到他們的變化是如何翻天覆地的,他們心裡的感受又是如何。”
紮根懸崖村的“85後”第一書記帕查有格、留守農村行醫三十幾年的“滑索醫生”……與他們的交流中,鏡頭前的陳貝兒幾度哽咽。
“我做傳媒人以來,見過很多人。以前可能是去國際電影節、時裝周,但這次我深入到我們國家,看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他們遇到困難時那種堅韌的精神、頑強的生命力,讓我非常感動。對我來說,他們都是無名英雄、是真正的大人物。”陳貝兒說,“我們的脫貧工作比聯合國(目标)早完成十年,就是因為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談及獲得“感動中國”榮譽時,陳貝兒說她才是那個被感動的人。“我被村民感動,被國家的發展感動,所以在拍攝時即便面對千難萬險我也要把這些故事講出來。如果說我能感動人,那是因為我先被感動了。”
圖片來源:受訪對象提供
“我很感恩可以當一座橋梁”
《無窮之路》播出後,不僅内地觀衆贊譽不絕,香港觀衆也好評如潮。
香港年輕人說:“香港觀衆此前真的很少去關注這方面的資訊,這次的節目引起了很大回響。很多家人和朋友都在追。看到了内地的新面貌。”
“我們拍攝的時候沒有預期過效果如何。我自己在拍攝的過程中已經收獲了非常豐富的體驗,拍完這個節目我就已經滿足了。”陳貝兒表示,“讓香港觀衆看到内地的新面貌,對我來說也是莫大的鼓舞。我很感恩可以當一座橋梁。”
圖片來源:受訪對象提供
近日,聚焦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産并由陳貝兒擔任推薦官的《傳承之路》已經上線,她還透露《無窮之路》的續作也在籌拍之中了,未來将繼續為觀衆講述更多的好故事。
《無窮之路》續集的主題不再關于脫貧。“因為脫貧已經完成,脫貧的故事我們也完美地呈現出來了。《無窮之路》這個節目的名稱取得很有意思,就是希望大家都不再貧困,也代表着在未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路上要靠大家一起拼搏,這條路也是無窮無盡的。在這條路上,可以拍的題材其實特别多,有很多很好的故事值得被挖掘和講述。”陳貝兒表示。
如此高評價的《無窮之路》在前,會不會擔心續集的反響不如前作?“我覺得不會,我們傳媒人也好還是其他職業也好,都是做好分内之事,努力工作,把手頭工作用心做好就好。每一個受訪者我都當作是交朋友,隻要我們用心去做,觀衆是能看到的。”陳貝兒說道。
至于在TVB高強度的工作,陳貝兒笑稱已習慣。“香港人的壓力指數是全球城市中數一數二的。我們都習慣了,所以把自己說成是‘打不死的小強精神’。我自己也從小就是這樣,要拼搏,要努力做好工作。”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