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碗菜熱騰騰同時上桌,那真叫排場。
現今人們生活品味提高了,嘗遍山珍海味後,人們又回憶起小時候難得一嘗的老味道了。
遇到聚會,就有有心的朋友把大家領到一個偏僻的小院裡,團團圍坐,嘗嘗滋味醇厚的老席——八大碗。
記得小時候在老家的時候,農村紅白喜事比較隆重的場合,都會吃八大碗。
就把預先按照不同烹制方法好的做好肉類主料,做成各色形狀的“帽兒”,先碼放在碗底,然後再裝了滿滿的豆腐、粉條、粉皮等輔料,然後上籠屜大火蒸上個把個小時。
上桌時,另取一個碗扣在上面,“嗖”的一翻,将碗底的肉菜完全呈現在上面。熱氣騰騰,滿滿當當的端上席面,令人食指大動。當年都是坐在炕席上吃飯,後來就叫作“老席”。老席上一般是八道菜,所以稱為“老席八大碗”。
如今生活好了,美食多了,老席反而在衆多的山珍海味中殺了個回馬槍,一直在各個街邊老菜館子裡坐穩頭牌。
“八大碗”都是肉和碳水,似乎一點也不适合人們養生的理念,但是大家還是喜歡好吃這口。
雖然有肉,但都是煮蒸為主,脫了脂,飽和脂肪變成不飽和脂肪,看着肥,可一點不膩。
比如紅白肉,要煮了兩三個小時,油大都煮了出去,再加入吸油的幹菜一起蒸制,吃起來就沒有油膩感。
再比如紅燒肉,要用糖色炒,炒得肉塊中的水分和油都出來了,變得像乒乓球一樣又輕又圓,表面發亮了,再加料酒、醋繼續炒,做出來的肉就香而不膩。
老席“八大碗”是哪幾道菜呢?
常做的就是扣肉(又叫紅肉)、白肉、松肉、卷煎、假雞(用紅白肉的碎料做成,也是真雞)、紅燒肉(也可以是切開的肘子,叫破刀肘)、丸子和魚。
八大碗的制作過程,則需要經過炖、煮、熏、炸、燒、焖、熘、晾、蒸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如今條件好了,在“八大碗”的基礎加上又添上涼菜、湯菜,擴大了席面的規模。有了時鮮蔬菜和海鮮山珍的助陣,老席八大碗也按照大家的嗜好在不斷調整中。
八隻碗裡分别碼上丸子、卷煎、松肉、紅肉、白肉等,這些肉食都是提前預備好的半成品,有的放上粉條,有的放上豆腐泡,或者加上嘎巴、豆腐、豆芽、鮮菇、幹菜等,上面再澆上特制的澆頭(湯汁),開始上籠屜蒸。
因為要雙碗對扣蒸,熟了扣過來,所以又叫“扣碗”。這一蒸就是個把個小時。
八大碗好吃在于食材的選取和火候。
在選料上,以豬肉為主要食材,另有雞魚搭配(意為吉祥如意,年年有餘),豆腐、粉條、雞蛋也是必需的輔助材料。選材這個環節千萬别輕視,哪一個部位适合做八大碗中的哪一道菜品,這個心裡得有數。比如帶皮肋扇肉适合做“紅肉”和“白肉”,後肘肥肉适合做“方肉”,即便是邊邊角角也可以做成卷煎和丸子。
火候掌握在烹炸肉食時也顯得相當關鍵:火候太小,肉就不容易爛;火候太大,一鍋肉就變成了“一鍋湯”。 為了提味,炖肉的湯料隻選用棒槌骨湯或老雞湯。
據記載,八大碗的前身為清朝盛行的滿漢全席之一的“下八珍”,屬漢族菜系,後來流傳至民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均用八大碗招待賓客。
話不多說,快舉筷子,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