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家對音樂的持續了解,會逐漸認識越來越多的樂器。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不知道你是否好奇過:
這些形形色色的樂器到底是如何被發明的?它們最開始聽起來是什麼音色?又是怎樣衍化為如今的樣子的?
音樂的發展與樂器的發明演變相輔相成,每個時期音樂作品的創作都與當時樂器的發展狀态密不可分。因此,了解樂器的發展曆程,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和理解樂曲,更準确地演奏和聆聽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
所以,我們計劃在每周的#音樂科普與鑒賞#欄目中,為大家進行樂器的發明與衍化系列講解,幫助各位音樂愛好者系統地認識樂器的同時,也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些樂器所演奏的音樂。
系列内容的第一篇,我們來聊一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樂器之王”——鋼琴。看看它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演變、誕生,并最終成為無數音樂家所青睐的樂器的。
鋼琴的前身:大鍵琴和小鍵琴
鋼琴為什麼叫“piano”?這個單詞的本意是什麼?或許很少有人會思考這個問題。
對于很多人來說,鋼琴幾乎是最熟悉的樂器了;但大家對于鋼琴的衍化和誕生過程,可能就陌生了很多。
在了解現代鋼琴的誕生之前,我們先來認識兩種鋼琴的前身——大鍵琴和小鍵琴,它們是兩種非常重要的古鋼琴。
大鍵琴就是我們常說的羽管鍵琴,是一種撥弦奏鳴樂器,誕生于15世紀末的意大利,16-18世紀在歐洲廣泛盛行。由于羽管鍵琴的琴鍵比較大,所以又叫做大鍵琴。
大鍵琴在外形上和三角鋼琴相似,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大鍵琴的外層通常會畫上各種各樣的圖案,看起來華麗而複古。
當然,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别是:大鍵琴是撥弦樂器,而鋼琴是擊弦樂器。
大鍵琴的琴弦是由每個琴鍵末端木制支柱上的動物羽毛管來進行撥奏的,而不是像鋼琴一樣,由琴槌敲擊而發聲。
大鍵琴的聲音洪亮清晰,既可以作為獨奏樂器,也可以作為合奏樂器。在巴洛克時代和古典時代早期,大鍵琴是當時教堂、歌劇院和宮廷樂隊中不可或缺的成員。巴赫的鍵盤作品,大多都是為大鍵琴而創作。
小鍵琴即楔槌鍵琴,又叫擊弦古鋼琴,它的誕生也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
從發聲原理來看,擊弦古鋼琴和現代鋼琴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是用琴槌敲擊琴弦。但是從外形來看,擊弦古鋼琴的裝置要相對簡陋很多。
它由扁薄的長方形盒子構成,通常可以放在桌上彈奏。由于共鳴箱小、鍵盤機械非常簡單,所以擊弦古鋼琴有比較明顯的缺點:音量較弱、音色也不太明亮。
不過比起羽管鍵琴,擊弦古鋼琴的音色更有韻味一些,因為是通過敲擊來發聲,所以演奏者可以根據音樂的要求控制演奏時的力度和速度變化,作出小幅度的音色變化和音樂反應。
在16-18世紀期間,擊弦古鋼琴通常被用在環境較封閉的室内樂演奏中;也因為便于收納和攜帶,成為巴洛克時期很多貴族家庭的常備樂器之一。
據說巴赫同樣是擊弦古鋼琴的擁趸,經常在家裡彈奏,他在1723年創作的《創意曲集》,便是能夠體現擊弦古鋼琴演奏風格的重要作品。
大鍵琴和小鍵琴在19世紀到來之前,是歐洲樂壇非常重要的兩種鍵盤樂器。但它們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大鍵琴雖然音色明亮,但無法通過力度改變彈奏出明顯的強弱對比,音色古闆,表現力狹窄;
小鍵琴雖然可以有一定程度的音色變化和主觀表現力,但因為裝置簡陋,音量較弱,無法駕馭宏大的樂曲,且難以與樂隊配合。
被“嫌棄”的鋼琴的100年
音樂家們在不斷創作和演奏音樂的同時,樂器制造師們也在努力将樂器進行改進。
事實上,早在18世紀初期,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鋼琴就被制作出來了。
1709年,意大利樂器制作師巴托羅密歐·克裡斯多佛利融合了羽管鍵琴和擊弦古鋼琴的優點:在羽管鍵琴的基礎上,加入以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用動物羽管撥動琴弦發音的機械裝置,制作了第一架具有“強弱音變化”的鋼琴。
▲克裡斯多佛利制作的第一台帶琴槌擊弦機的鋼琴
這架鋼琴音色明亮,音響層次豐富,并能通過手指觸鍵來直接控制聲音的強弱變化。因此,當時的人們稱這台琴為“piano forte“,意大利文的原意是“弱音和強音”。
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會用“P"來表示弱音,“F“表示強音。
後來為了方便,人們把“piano forte"中的"forte"省略掉,隻保留了"piano"作為鋼琴的稱呼,并延續至今。
▲克裡斯多佛利制作的三角鋼琴
遺憾的是,在市場層面,克裡斯多佛利的發明并沒有得到當時演奏家們的注意,此後的一百年間,羽管鍵琴依然是被使用最廣泛的鍵盤樂器。
但從技術層面來講,他的這一發明,為以後的鋼琴制作師們打開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大門。
1711年,克裡斯多佛利發明的鋼琴得到了媒體報道,之後在歐洲樂器制造領域引起廣泛關注。很多樂器工匠開始嘗試制作鋼琴。
1726年,德國管風琴制作師希爾伯曼根據報道制作了德國第一台鋼琴,并加入類似現代鋼琴延音踏闆的手動音栓。
18世紀30年代,希爾伯曼曾把這台鋼琴介紹給巴赫,但被巴赫嫌棄琴的高音太弱,動态範圍不廣。于是希爾伯曼持續對鋼琴進行了改進,并終于在40年代得到了巴赫的肯定。
18世紀70年代,德國鋼琴制作師約翰·安德雷亞斯·施泰因發明了新的擊弦機,将弦槌置于琴鍵杠杆上。
這樣簡單的構造形式被稱為“維也納式擊弦機鋼琴”,對于維也納古典音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種鋼琴制作方法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
1781年,莫紮特和當時另一位著名鋼琴家克萊門蒂在維也納王宮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也大大提高了鋼琴的社會影響力。
時間進入到19世紀,鋼琴的音響效果越來越豐富,音色更加細膩。
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風靡一時的音樂家紛紛投入鋼琴的懷抱;皇室貴族們把鋼琴納入他們的樂隊中;工業時代新興起的中産階級追随時代潮流,購買節省空間的立式鋼琴,鋼琴終于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鋼琴的誕生到最終流行起來,整整經曆了一個世紀的時間。
或許一開始,鋼琴的制作工藝确實比較粗糙,導緻它少有優雅之色;但随着一百年來工匠們不斷探索和努力,鋼琴在表現細膩的情感上超越了曾經的古鋼琴。
聲音單一古闆、缺乏生機的古鋼琴徹底被時代淘汰,鋼琴正式登上了“樂器之王”的寶座,用它豐富的音響效果、多變的情緒表達,留給了我們無比廣闊的聯想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