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學名豹紋脂身鲇,屬于經典的入侵物種,原本生活在南美洲的河流中,因為謠傳這種魚喜歡吃垃圾、吃魚糞而被引進,也因此得名“清道夫”,這種魚因為不能自然越冬,所以在我國北方野外非常少見,但是在南方的部分水域,清道夫大有泛濫成災之勢。
清道夫适合生存的水溫在20℃以上,成年魚可長到30-60厘米,重0.7-1.1千克,作為典型的底栖魚類,清道夫的适應能力非常強,耐低氧、高存活率、雜食性、全身背甲,使得這種魚可以适應我國南方各種水域條件,加上沒有天敵的制衡,清道夫的泛濫已成定局。
随着清道夫的泛濫,加上其醜陋的外表,有些說法被傳得越來越兇,比如:清道夫生命力頑強曬幹了還能存活,清道夫的肉質腥臭難以食用,這些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将清道夫描述成了非常神秘的入侵物種,至于這些說法是真實的還是謠言呢?不妨今天就來一起揭開謎底。
清道夫曬幹了還會複活?
不能否認的是,清道夫的生命力确實頑強,作為淡水魚類的一種,清道夫的耐鹽程度屬于中遊水平,而且清道夫的胃毛細血管豐富,即使在離開水後,也可以依靠胃中的毛細血管來進行氧氣交換,低氧環境甚至是陸地,清道夫仰仗此技能,存活個幾小時易如反掌。
但是,網上的一些視頻可比陸地上存活幾小時更讓人吃驚,視頻上被曬幹的清道夫,嘴上被灌進一些水,不出一分鐘,枯槁的唇部開始活動,曬幹了的清道夫複活了,這麼說來清道夫真的被曬幹了還會複活?
其實視頻上的清道夫壓根就沒有死透。
視頻中的清道夫在“曬幹”這一步花費的功夫,是我們這些看視頻的接觸不到的,決定清道夫能否曬幹複活的關鍵,在于清道夫身上的泥漿挂的嚴實不嚴實。密實的泥漿将清道夫的上下颌骨、鰓蓋固定并保護了起來,脆弱的鰓絲不會因為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而黏連在一起,此時空氣會直接通過口腔進入胃部。
清道夫的胃部毛細血管非常豐富,每0.1毫米長度上毛細血管的數量就能達到3-4,整個胃表面還存在扁平的呼吸道上皮細胞,這讓清道夫在沒有肺結構的情況下,也能利用胃來從空氣中獲得氧氣,所以在泥漿的保護下暴曬幾個小時不死成功率很高。
清道夫胃的橫切面,标注C為毛細血管
如果換做洗得幹幹淨淨的清道夫曬幹了,大概率就真的幹了,沒有魚在徹底曬幹之後複活,就連封存在幹泥巴裡數年的肺魚也不行。
像清道夫這種奇特結構的魚在自然界并不少見,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魚就是用鰓呼吸的,但是生物的進化就是這麼微妙,用皮膚呼吸、用食道呼吸以及用腸胃呼吸的魚有很多,比如皮膚可以呼吸的彈塗魚,依靠鰓弓上方的鰓上呼吸器官呼吸的攀鲈等等。
清道夫的肉質怎麼樣?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節目,說的是日本一個博主釣上來一條半人長的巨型塘虱,他描述塘虱的味道非常腥臭難以下咽,而他選擇烹饪塘虱的方法竟然是用牛奶煮,此時粵菜系廚師看後肯定會吐血,處理塘虱身上的土腥味,用牛奶?
不會烹饪就不要怪食材味道不好,在廣東塘虱煲湯可是非常經典的,同理,對于清道夫的肉,如果沒有合适的處理方法,難吃是肯定的。
不建議吃清道夫,是因為清道夫生長的環境細菌過多,而且覺得清道夫是專門吃垃圾、吃魚糞的,體内會富集很多的有害物質。其實,清道夫作為雜食性魚類這是擺在明面的事實,這種魚進化出這種食性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這并不代表清道夫在各種食物面前隻會挑垃圾使用,事實上,清道夫對生态最大的影響是對魚卵和小魚的洗劫式吞食,在魚缸中唯唯諾諾的清道夫,在自然水域中可是典型的重拳出擊。
很多人對清道夫另一個關注點是清道夫的出肉率太低了,500克的清道夫,出肉也就在100克左右,買來的清道夫大部分是骨頭,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轉移到小龍蝦身上讨論,曾經有位吃播專門買了10斤小龍蝦,想看看到底出了多少肉,結果将剝好的龍蝦肉放到袋子裡一稱,0.59千克,也就是11.8%的出肉率,這樣看來,清道夫接近20%的出肉率還勝小龍蝦一籌。
清道夫主要的肉在後脊部分,切開後會得到兩塊肉質緊緻的魚肉,而且這塊魚肉中沒有刺,如果使用處理小龍蝦的炒料處理清道夫,除了麻辣其他味道什麼也嘗不出來。
對于食用清道夫,除去衛生問題之外,最大的還是心理上的問題,不說别的,被很多人稱為美味的豆青蟲,大部分沒吃過的外地人看了就頭皮發麻。
不過現階段還是不建議食用清道夫的,衛生問題是一直繞不開的話題,除非像小龍蝦一樣開始有人養殖,清道夫才能安全地食用。
#謠零零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