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中國的人,都應該聽過二十四節氣歌,古代的國人根據天上的星辰位置和四時節氣的變化制定了天文曆法,将一年劃分四季,編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而夏至則是三伏天的開始,也代表了最熱氣溫的開始,人們說“夏至一祭二吃三等候”,你知道分别都是說什麼嗎?
夏至來臨
面對夏至時節,劉禹錫曾說“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可見這樣的節日是一個陽光明媚踏春放歌的時節,夏季的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天氣的熱會讓大家有個錯覺,這雨到底下過沒有,還沒感受到涼爽,剛下過的雨就已經離開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鬥指午為夏至,也就是太陽黃經到了九十度,能夠直射北回歸線,《恪遵憲度》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一天是全年白天最長的一天,從此之後到白天開始逐漸縮短,韋應物才會說“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作為夏季最熱時節的起點,就像數九寒天一樣,夏至這天也是入伏的開始,夏至過後的時節,氣溫逐漸升高,各地的空氣的濕度逐漸變大,還會發生雷陣雨這樣的情況,就是下雨的範圍縮小,并且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在古代那種靠天吃飯的年代,夏至的降水和陽光照射能極大的滿足農作物的生長。
夏至一祭二吃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的盛明蘭在結婚的時候,有個在祠堂裡的禱告鏡頭,她說“滿門祖宗請聽,今朝我嫁,未敢自專,四時八節,不斷香煙”,這其中的“四時八節”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夏至日,夏至這一天在古代的時候,是人們要進行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
古人常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一件關乎家國生存的大事情,在靠天吃飯的年代裡,大家充滿了對于天地祖先的敬畏之心,人們感激天地給了自己生存的土地,感激祖先給了自己生活的生命,在祭祀祖先和天地的時候,也希望祖先和天地能保佑家裡來年糧食豐收,畢竟夏至是小麥豐收,夏稻種植的重要時節。
古人還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時節很多地方吃面,是因為小麥剛剛豐收,吃面是慶祝豐收的意思,也是告訴大家應該好好品嘗一下新麥的意思;很多地方還有吃馄饨的講究,俗語說“夏至馄饨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馄饨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合家團圓,共同過好日子的意思。
夏至三等候
古人說一候鹿角解,《逸周書》裡說“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屬陽的動物,在夏至這天,太陽升到最高的位置,陽氣達到頂點 ,正所謂“盛極必衰”,陽盛之後也開始衰落,鹿角的脫落也代表了新舊的交替,開始了新生,而且古人也說鹿角不解,兵革不息,鹿角的脫落也代表了戰争結束,大家重新回歸和平。
二候蟬始鳴,想必大家都聽過“一鳴驚人”的詞語,農曆四月的時候,春夏之交的時節,草木開始了溫和的生長,到了夏至的時候,草木都已長成,這時候的雄蟬感受到了陰氣始生而開始了振翅蟬鳴,那聲音洪亮之極,才有了“一鳴驚人”的說法,而蟬鳴的聲音也正是陰陽交替的開始。
三候半夏生,夏至這一天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時候,也是全年白天最長的時候,代表的陽氣達到了頂點,從這天開始以後陽氣逐漸衰退,陰氣慢慢滋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草藥,從這天開始,喜陰的生物逐漸開始增多,而那些陽性的生物開始減少,這就是夏至時節的所有物候景觀,是陰陽交替的一個節點。
結語
夏至作為三伏天的起點,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時候,除了炎熱的氣候讓人銘記内心以外,還有很多的天文現象是大家關注的,就包括“立竿見影”的景觀,會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地區出現;而古老的“一祭二吃三等候”,現在似乎已經不太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了,但是這些也提醒大家不要忘記,古人在沒有那些科學儀器的情況下,依舊能夠用自己的智慧努力生活,在今天的你,更應該有着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