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海澱法院
轉自:北京海澱法院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内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号觀點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這個紀念日倡導父母、老師或其他教育者
不要使用體罰的方式教育孩子
過激的愛怎樣會成為傷害?
海澱法院少年法庭法官助理計莉卉
用真實案例為您解讀
今天就和大家講述一起校園欺淩的刑事案件,該案未成年被告人的父親就存在家庭施暴的不當教育方式。該案的被告人名叫孫小某,是16歲的中專生,孫小某和小美、小麗是同班同學,也是同宿舍舍友。入學之初,三人關系不錯,但後來因為孫小某不滿意小美、小麗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成績,經常與二人發生沖突。三人同宿舍期間,孫小某先後多次對小美、小麗進行語言威脅,讓二人幫其打飯、打水、洗衣服,若有不滿,便拳腳相加。
孫小某曾強迫小美、小麗在規定時間内吃掉大量泡面、規定二人的就寝和起床時間,并以各種名義多次向小美索要9000餘元,向小麗索要11000餘元。後小美、小麗的家長報警,孫小某被公安機關傳喚到案。最終,孫小某因犯尋釁滋事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二個月,緩刑二年。
這是一個典型校園欺淩事件。本案中的孫小某是一個瘦小、柔弱的女生,為何會成為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法官了解到孫小某性格較為強勢,當被害人的行為表現不符合她的期待、要求時,她會直接表達不滿,并用強勢的态度、暴力的方式促使被害人做出調整。孫小某如此的性格特點及處事方式源于其原生家庭的影響。
孫小某稱其父親孫某較為強勢,當自己的行為不符合孫某的期待時會遭到孫某的打罵,行為方式極端,但本意是對孫小某進行教育。每當孫某對孫小某實施家暴後,都會向她道歉,但從未調整自身的教育方式,而是反複實施家暴。孫小某在與被害人相處過程中,不希望處于弱勢地位,所以會用一些方式掌控被害人。此外,父母離婚後,母親李某對孫小某的關注度下降,孫小某開始對李某産生不滿,在此家庭狀态中,孫小某對舍友産生了極強的感情需求,懼怕小美、小麗與他人産生友情而離開自己,因此炮制父親對其的教育方式,控制小美、小麗。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案例中的父親動辄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顯然是不可取的,而這些打罵會給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最終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其實,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很多父母打完孩子自責不已,後悔自己情緒失控。所以家長朋友們,當孩子不符預期或犯錯時不妨換位思考下,用理智代替粗暴,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不斷摸索适合他們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有愛的環境裡健康成長。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