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美食
/
美食文化曆史故事
美食文化曆史故事
更新时间:2024-12-14 00:43:07

美食文化曆史故事?對食物“色香味”等品質的要求永無止境,即孔子《論語》裡所說的“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如今食物的琳琅滿目和異彩紛呈,便緣于人們對其制作方式不厭其煩地不斷嘗試和改進,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美食文化曆史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美食文化曆史故事(得之偶然傳千古)1

美食文化曆史故事

對食物“色香味”等品質的要求永無止境,即孔子《論語》裡所說的“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如今食物的琳琅滿目和異彩紛呈,便緣于人們對其制作方式不厭其煩地不斷嘗試和改進。

當然,也有些食物并非刻意求之,而是歪打正着,即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方面的事例不少,其中安徽地方菜肴中的豆腐和臭鳜魚堪稱典型。

豆腐常見易得,價廉質優,但它的發明卻并非有意摸索得來,而是誤打誤撞的結果。

豆腐的發源地在淮南與壽縣交界的八公山。相傳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年間,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建爐煉丹之際無意中發明了豆腐。宋代朱熹寫有《豆腐》詩:“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并自注曰“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亦說:“豆腐之法,始于漢淮南王劉安。”明代羅颀的《物原》也肯定,西漢時的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記載。

豆腐的産生,使人體對大豆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極大提高,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近代大豆專家李煜赢在《豆腐為二十世紀全世界之大工藝》中說:“中國之豆腐為食品之極良者。西人之牛乳與乳膏,皆為最普及之食品;中國之豆漿與豆腐亦為極普及之食品。就化學與生物化學之觀之,豆腐與乳質無異,故不難以豆質代乳質也。”唐末五代的陶谷撰寫《清異錄·官志門》載:“青陽丞潔已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這裡把豆腐與小羊肉類比,可見國人很早就認識到豆腐的營養價值。

多年前去淮南,豆腐宴讓我大開眼界:滿桌菜肴全由豆制品制成。老豆腐、嫩豆腐、豆腐幹、千張皮以外,還有豆腐腦、豆漿、豆腐果(油煎)、腐皮、腐竹等,又有鹵制品五香豆腐幹、元寶豆腐幹、蒸幹、臭豆腐幹,以及醬腐乳、糟腐乳、白腐乳、臭腐乳等。這些豆腐以不同做法與輔料配合,産生葷素搭配的豐盛菜肴。元代張劭曾作《豆腐詩》:“漉珠磨雪濕霏霏,煉作瓊漿起素衣。出匣甯愁方璧碎,憂羹常見白雲飛。蔬盤慣雜同羊酪,象箸難挑比髓肥。卻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歸。”此詩對豆漿似瓊、豆塊似璧、湯中豆腐似白雲、盤中豆腐似羊酪、筷子挑吃覺肥美、食乳不如食豆腐的認識和感受,作了生動刻畫和貼切描繪。

豆腐燒、炒、煎、炸無不可,不僅是中國非常普及的家常菜,也在高檔宴席中占有一席之地。豆腐早在元明時期就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進而傳入歐美各國,成為風行國際的流行食品。

與豆腐的發明“得之偶然”一樣,臭鳜魚的産生也并非有意為之。

作為名貴水産,鳜魚以細嫩鮮美、刺少肉多、營養豐富著稱。早在唐朝張志和《漁歌子》詞裡,便有“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的描述。相傳200多年前,安徽貴池、銅陵、望江一帶的魚販,每年重陽節後都将鳜魚裝到木桶中,挑至屯溪等徽州山區出售。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魚販采用放一層魚灑一層鹽水的辦法,并每天上下翻動一次。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魚鰓仍為鮮紅色,鱗不脫,質未變,隻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用清水将魚洗淨,經熱油稍煎,加辣椒等佐料細火烹調,端上桌的魚雖略有臭味,吃在嘴裡卻唇齒生香,且回味無窮,成為備受當地人喜愛的美味,也成為傳統徽菜中最享盛譽的佳肴而馳名大江南北。

其實,臭鳜魚雖得之于巧合,卻與食物保存和制作的基本原理深相契合。古代保存食品的重要方法就是用鹽腌制,這不僅是延長食品儲存時間,防止其腐爛變質的良方,而且由此還産生諸如金華火腿、無為闆鴨等許多腌制佳肴。宋代文豪蘇轼在《格物粗談·飲食》裡說:“藏火腿于谷内,數十年不油,一雲谷糠”,便道出經腌制的火腿利于長久保存的特點。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記載漢武帝喜愛食品——腌制魚醬的制作辦法:“取石首魚(黃花魚)、魦魚(鲨魚)、鲻魚三種腸、肚、胞(鳔),齊淨洗空,著白鹽,令小倍鹹,内(納)器中,密封置日中,夏二十日、春秋五十日、冬百日乃好,熟時下姜醡等。”臭鳜魚的産生,實際上也是用淡鹽水腌制七八天而形成的特殊美味。

如果說,用鹽腌制使其微生物發酵而産生異樣氣味,是臭鳜魚的重要特色,那麼,油煎紅燒加辣椒、蔥、姜、蒜、醬、醋等佐料,則是祛除其腥臭之氣并提鮮增香的關鍵手段。臭鳜魚令人讨厭的腥臭之氣,在火苗及佐料的作用下消除轉化,使散發有臭味的肉質變得緊密而滑嫩,鮮美而異香撲鼻,讓人入口難忘。

精緻的烹調藝術、潔淨的餐桌餐具,以及細嚼慢咽和溫文爾雅的吃飯姿态與禮儀,使“吃”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時,成為一種可以讓蘇轼、袁枚等諸多文人大談特談的雅事與文化。不過,也有作家如汪曾祺、林斤瀾認為,所謂佳肴盛馔并不一定非是山珍海味水陸畢陳,隻要心情好、人對味,氛圍佳,即便家常土菜或地方小吃,也是美味大餐。

(作者錢念孫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來源: 安徽日報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