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十部》(44)
情感的作用人與人除了以生存利益為紐帶發生聯結關系以外,最主要的關聯就是情感了。情感也是其他同種生物之間的主要聯結方式,不過它們的表現并不類似于人類的精神情感,而是感知的習慣性。它們依賴已經形成的感知習慣性來保持穩定的關系,比如鳥群、蟻群、蜂群。群體間彼此已經習慣于感知對方的存在,它們通過辨識、氣味、行為動作等來形成彼此存在的感知秩序,這種秩序使彼此都有安全感和适從性。生物這種保持了數億年的本能性習慣在我們人類就表現為精神情感,我們決定人之間親疏遠近的主要依據就是情感。什麼是情感?就是彼此保持着較高的感知度,彼此感知度越高,情感聯系就越緊密。
情感相連,是人的基本要求。為了實現這種必需的情感聯結,我們組成社會、群體、家庭、配偶,愛情、親情、友情就是這種情感聯系的必然體現。我們人與人之間必須依賴這種情感聯結,才能保持相對穩定的親密關系。人必須要有這種親密關系,才能得到盡可能多的他人的感知信息,人感知到越多的他人信息,就越有利于自身的存在。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有愛與被愛的要求,這其實就是要求有必要的感知互動關系。愛與被愛都是在傳遞更多的感知信息,每個人都需要獲得盡可能多的感知信息才能更良好更穩定地存在。所以,人間情感就承載着交流更多感知信息的作用,情感是人與人感知互動的穩定通道,因此,人們不自覺地用情感來交流感知信息,這就是愛人、親人、朋友、同事、熟人……等等保持着程度不同的交往互動的真正原因。不僅如此,連人與寵物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人為什麼如此對待貓狗等寵物?因為主人與它們之間建立了特殊的感知互動關系,我們需要這種關系。
但是,由于生存競争導緻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生性斷裂,人與人溝通即感知渠道阻塞與隔閡,無關的陌生人之間和處于利害關系的人與人之間的感知互動并不能暢通進行,人們更隻得利用情感來建立感知通道。愛的行為為什麼如此被看重,就因為它是一種特殊又有效的感知互動方式,比如愛情,就是人間現存的超級感知互動方式,可以達到人與人互動的超級感知狀态。長期以來,人與人的感知互動習慣于在情感通道中運行,陌生人隻能在契約性關系和利益性關系中作極為有限的互動溝通。也就是說,人與人除了情感通道以外的交往被視作事務性、契約性、交換性及應用性的作為,不但受限于交流内容,這種交流常常因其不确定性而充滿猜疑、隔閡與危險。個人并不能在與普通他人的交往中獲得必要的感知信息支持,而生活中的感情渠道又極為狹窄和匮乏,并且同樣有限、同樣充滿隔閡和危險。這種狀态說明,人的孤獨無助以及由此産生的若幹問題與人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必需的感知互動密切相關。缺乏無條件感知互動,這是我們從未意識到的人類幾千年文明的病根。
直到進入感知新紀元,人類的情感模式改變,人與人的感知互動不再通過特别的情感渠道在情感交流的模式下進行,感知成為人與人聯結的基本方式。這就是說,新紀元的人已經無須通過情感方式進行感知互動,愛情、親情、友情以及配偶、家庭、團體、組織以及社會與國家等形式都已經沒有必要,人與人無條件無限制的感知互動成為人間的基本活動形态,人與人無障礙交流溝通是新紀元的基本社會形态。因為人與人互動交往的目的改變了,人與人的倫理關系改變了,人與人的互動方式和内容也改變了,人人都從無處不在的感知互動中獲得了全面的感知信息支持。人們再也無須從可憐的情感渠道獲得感知信息,所有人及所有事物都與我們進行直接的感知互動,沒有禁忌、沒有隔閡、沒有猜疑、沒有危險,我們從生活的所有細節中都會獲得感知信息的補充,幫助人完善自身、确定行為、保持與感知共同體的整體性存在。
擺脫了情感的束縛,我們才真正獲得了感知的自由,沒有情感的阻隔,人與人才可以無條件地全面相同相通。人作為感知體,這才找到了永恒的歸宿;人作感知體,這才真正擁有感知愉悅的可能。(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