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的年味又多濃?本報見習記者 郭子騰1月14日是北方小年,微雪後的首都寒風侵肌,卻絲毫不影響市民遊客看展覽、品非遺,共享紅火中國年的興緻記者來到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現場觀衆熙來攘往,共赴一場非遺與工美的新年盛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非遺文化的年味又多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非遺文化的年味又多濃
本報見習記者 郭子騰
1月14日是北方小年,微雪後的首都寒風侵肌,卻絲毫不影響市民遊客看展覽、品非遺,共享紅火中國年的興緻。記者來到位于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現場觀衆熙來攘往,共赴一場非遺與工美的新年盛宴。
步入展館,大廳内5米高的燈彩《兔吉祥》附近,一衆書法家已經鋪好紅紙、正在揮毫潑墨,為觀衆書寫春聯和“福”字。北京市民龍先生獲贈書法家徐福山題寫的春聯,正讓小女兒拿着“梅開五福”橫批拍照。“等回家就把這副春聯貼在大門上。”龍先生說。
上樓走進“太行之魂——張永忠剪紙藝術作品捐贈展”展廳,月亮、雲朵、雪花、星空等形象的剪紙懸挂在展廳上方,400件作品構成紅彤彤的剪紙天地,增添了濃濃年味兒。非遺傳承人張永忠寄思于故鄉山西,将山野花樹、動物神靈等本土記憶刻畫在剪紙中。湖南籍觀衆李川和老伴帶着7歲的小孫女邊走邊看,不時發出贊歎。李川說:“我們還沒見過這麼精巧靈動的剪紙呢,一張薄薄的紙片就充分展現了黃土高原厚重的民俗文化。”
李川對記者說,今年春節前,他和老伴來到北京與女兒一家團聚。“因為疫情原因,最近幾年一家人聚少離多,隻有在視頻通話的時候,才能和孫女說上幾句話,不知不覺她就長這麼大了。今年終于可以過一個團圓年了。”在“民俗生活”單元,一組戲曲故事剪紙作品吸引了他們的目光,李川抓住機會和小孫女互動增進感情。“不看作品簡介,孩子你猜猜這些剪紙講的都是什麼故事?”“我認出來了。這個是霸王别姬,那個是空城計……諸葛亮還在城樓上拿着扇子呢!”“對喽!”
走進“影戲人間:陝西非遺皮影展”展廳,就能聽到赳赳老秦人高亢悠揚的唱腔和聲聲鑼鼓。展廳裡一方小小的戲台上正播放着《三打白骨精》《懲惡揚善小哪吒》等皮影戲錄像,台下坐滿了孩子。一束光打出,将影布照亮,牛皮紙圖案在老藝人的撥弄下,在影布上“活”了起來,從憨态可掬的豬八戒,到舞動混天绫的哪吒,無一不是活靈活現。“這是白骨精變成老頭兒在給唐僧送飯”“剛剛龍王怎麼從人形變成龍形的啊?變得太快了,我都沒有看到”……上下翻飛的皮影,讓戲台下的孩子們着了迷。
“一口叙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中國皮影戲集美術造型、文學劇本、音樂唱腔、表演技藝于一體,反映着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念、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2011年,中國皮影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除了皮影戲錄像,展廳還展出了約200件陝西非遺皮影相關展品。觀衆隋曉萌在每件展品前都駐足良久。“展品裡車船橋馬、奇妖怪獸應有盡有,難怪在剛剛播放的錄像裡,老藝人可以把飛天入地、隐身變形、排山倒海等神話劇場面都表現得惟妙惟肖。”她還建議,可以将這些皮影設計開發為文創産品,讓傳統工藝、傳統設計通過再現、再造、再生,走進現代年輕人的生活。
在展館一隅,新設展覽“祭如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明清祖容像展”展出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明清祖容像藏品。祖容像作為祭祖文化的象征物,是維系家族情感的物質載體,承載着豐富的曆史與人文内涵,也是中國人物繪畫的集大成者。在這裡,不乏白發蒼蒼的老人扶着眼鏡細細查看像中人物的服飾紋樣,也有家長給孩子講述像中人物座椅、腳踏的區别。
傍晚,“張燈結彩過兔年”新春燈彩會在館外拉開序幕,一派“一夜魚龍舞”的熱鬧景象。來自北京、山西、浙江等地的各級非遺燈彩花燈項目在這裡彙聚,一隻蹲坐在星空宇宙中的兔子彩燈更是吸引了不少遊客打卡拍照。在《紅樓夢》主題燈彩旁,幾位身披紅色漢服鬥篷的遊客正在拍照留念,讓人不由得暢想曹公筆下的“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當日,記者在展館裡看到一幅剪紙作品,上面刻着“奔騰的黃河滾滾流淌直奔大海,祖國溫暖的大地上花葉茂盛,這是我們繁榮興旺的象征”。在氣象萬千的祖國大地上,萬物孕育着勃勃生機,在賞非遺過大年的融融氛圍裡,大家對2023年充滿期許。
來源: 中國旅遊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