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一口水的水杯,準備喝第二口時,卻聞到如同下水道的惡臭味;
和朋友面對面聊天,朋友下意識地時不時皺眉和往後退;
戴着口臭,呼吸中傳來的酸臭味令你惡心嘔吐……
如果有這些情況,說明口臭已經很嚴重了。
更令人心煩的是,明明試過了很多方法,卻還沒有徹底擺脫口臭困擾,久而久之,口臭就如同一塊狗皮膏藥粘着,甩也甩不掉。
其實,這種頑固性口臭的出現,很可能是你的脾陽虛所引起。
以往很多觀點認為,口臭的發生多為胃火、食積、熱痰、虛熱等所緻。但事實上,胃火口臭的患者,除了有口臭症狀外,還常兼有面赤身熱、口渴喜冷飲、口舌生瘡或牙龈腫痛、流膿出血等表現。食積口臭,口氣多為酸腐臭味,且患者多伴有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嗳氣等症狀。熱痰口臭,則多由熱痰犯肺或熱痰郁久化膿化腐引起,故常伴有咳吐痰濁或膿血、胸痛短氣等表現。虛熱口臭,多由陰虛生内熱所緻,故常伴有心煩不安、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等症狀。
而臨床上,也有很多其他症狀并不明顯,或自述僅有口臭症狀的患者。這一類患者口臭的發生多和脾陽虛所緻的“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有關。
脾陽虛,則口臭!對于脾陽虛所緻的口臭,《黃帝内經》中就有詳細的解釋,該書記載“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瞋脹。”
衆所周知,我們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個循環的系統,地上的水會變成天上的雲,而天上的雲又會通過下雨變為地上的水,周而複始,保持動态平衡。
在人體體内環境中同樣如此,存在氣機的升降出入,中醫認為,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升胃降,一上一下,身體髒腑才能保持正常的運轉。
而脾胃又主運化受納,飲食水谷需要在這裡進行消化,消化的過程則需要有陽氣來支撐,正如我們煮飯,如果沒有火或者電飯煲插電後所提供的熱量,飯就煮熟不了。
脾陽充足了,食物的消化過程才能順利進行,氣血等精微物質才可以産生,并輸送到身體各處,滋養各髒腑。也才能有力量将消化過程所産生的“垃圾”、“濁氣”等糟粕排洩出去。
若脾陽不足,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就會出現問題,氣血等精微物質産生不足;另一方面,“垃圾”、“濁氣”等糟粕不能往下輸送出去,反而往上升,到了嘴巴裡,就會形成頑固性口臭。這就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黃帝内經》亦指出,本應該往上走的清氣,反而在下,則可緻飧洩,也即便溏,大便不成形;本應往下降的濁氣卻往上走,則可緻嗳氣、呃逆、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口臭等症。
事實上,現代社會,随着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人缺少運動,不能化生陽氣,加之飲食精細,嗜好生冷油膩飲食居多,夏季空調的過度使用等,導緻脾胃陽氣受到戕害,複加憂思勞倦傷脾,緻使脾陽虛十分常見。臨床所見,不少頑固性口臭的患者以脾陽虛為主要病機,或多多少少存在脾陽虛的問題。對于這一類患者,應重視脾陽的溫補,方可治病求本,從根源上解決口臭的問題。
理中丸,溫中散寒,補氣健脾!
脾陽虛衰,失于溫運,則可緻陰寒内生,所以,對于脾陽虛所緻的口臭,應以溫中散寒,補氣健脾為主要治則。臨床常用理中丸治療該類病症。
理中丸源于張仲景的《傷寒論》,又名人參湯、治中湯、理中煎、人參理中湯。由人參、幹姜、白術、甘草四味藥物組成。其中幹姜辛熱,入脾經,能溫中祛寒,扶陽抑陰,為君藥。黨參(人參常常換作黨參)補益中氣,調養脾胃,為臣藥。白術苦甘而溫,健脾燥濕,為佐藥;炙甘草補脾益氣,并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溫補并行,以溫熱為主,使陰寒消散,陽氣複振,脾胃得補,健運有權。傳統用于脾胃虛寒所緻的各種病症。該方為中醫治療中焦虛寒證的經典名方。《傷寒論章句》中亦将其稱為“溫補中土第一方”。
當然,如果脾陽虛嚴重,單純用該方溫陽散寒力道不夠,于是後世醫家一般加入溫補脾腎之陽的制附子,用于脾虛及腎,火不暖土之證,或用于脾胃虛寒重症,擴大了理中丸應用範圍。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所述的配方,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最好不要照搬,而應該在辨證的前提下對症治療。因為在個别的用藥上,是需要變化調整的。中醫講究整體辨證,故用藥也應一人一方,比如脾陽虛所緻的口臭患者,若有氣虛明顯,通常需要加黃芪,茯苓,山藥等健脾補氣藥;若體内濕氣明顯,則加桂枝,薏苡仁化氣利濕;兼見濕熱内蘊者則加蒲公英、半邊蓮等清熱利濕之品。隻有兼顧整體,标本同治,方可取效。
以上相關内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聲明】:
1、本文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于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内容而導緻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