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建安風骨的含義及特征?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還有“建安七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簡述建安風骨的含義及特征?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簡述建安風骨的含義及特征
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之外,還有“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最早見于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琏,東平劉桢公幹。斯七子者,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骥騄于千裡,仰齊足而并馳。”
可惜的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發生疫病,當時為魏王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于這次傳染病。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于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于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号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桢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瑀,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總體來講,“七子”的詩歌一是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的苦難,二是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他們構成的建安文學的作家群,塑造了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在詩歌創作上,打破了漢代四百年的沉寂局面,五言詩開始興盛,七言詩也已出現。之後反反複複,直到四百年以後陳子昂的革故鼎新,為盛唐詩詞開辟了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因此,我們說,建安文學,建安風骨功不可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