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前往海口,是在一次旅途中轉的時候,住了一晚便匆匆離開。
第二次來到海口,雖然逗留的時間并不長,但總算是有所認識和接觸。
作為海南“雙子星”,三亞和海口是海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如果說,三亞是一個美麗、奔放、熱情的沙灘女郎,那麼海口則是一個内斂、沉穩、慢悠悠地老先生。
盡管海口也是一座富有海濱自然旖旎風光的濱海城市,但它與三亞的性格完全不同。
海口居海南島之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雷州半島相望。這座古老的城市,自北宋開埠以來,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有着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與性情。
在當年的“下南洋”熱潮中,海南人從這裡登船,前往陌生的土地,辛苦生活并奮鬥的同時,也在海南與南洋之間傳播着不同文化。
南洋的騎樓,在海口落地生地。
一條最具特色的騎樓老街,是海口之旅最迷人地方。盡管本地朋友早已看膩、“拍爛”,但對于外省遊客而言,尤其是對我來說,這條老街濃縮着這座城市的“南洋文化”之精髓。
海口騎樓主要分布于勝沙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其中最古老的四牌樓建于南宋,迄今已有700多年曆史。
這些騎樓大多是十九世紀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它們布滿着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有些還保留着早前的商号、憑欄、門窗等精美雕花。置身其中,猶如一次時空穿越。
騎樓的曆史與海口早期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
晚清時期,海口是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 在中外商人往來合作與交流中,一些在南洋謀生的人開始回鄉投資建設,他們将各地的建築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口。
最早的騎樓是在水巷口、博愛北路一帶的四牌樓街區建成,整片騎樓街區就是從這裡延伸開來,形成了規模。
在其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曾有十三個國家在這裡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等,這些曆史建築至今有迹可循,可以想象當時海口的繁華與鬧騰。
除此之外,騎樓老街還積澱了大量的曆史文化遺迹,如西天廟、天後宮、武勝廟、冼太夫人廟、中山紀念堂、邱氏祖屋、饒園等。
走在中山路上,不論是街道兩旁,還是縱深的正前方,這些古樸、精緻、優雅的騎樓建築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特色,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元化的城市風貌。
所有的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這是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一種地域特色。
一早的騎樓老街還沒有迎來遊客高峰期,許多店鋪還沒有開門,陽光散落在寬闊、安靜的街巷中,連廊上的植物,連柱旁的三角梅,令人不由感到歲月靜好。
走着走着,不經意間來到了另一條街巷深處,一家老鹽芭樂引起我的注意。小店門鋪,貼滿了自家宣傳廣告,一眼望去,如此琳琅滿目的招牌小店,實在教人不舍快速離去。
然而,類似這樣的小店在騎樓老街有很多,許多地道的海南風味也藏在其間。這既是一次對曆史的追溯,也是一次味道的尋覓。
有趣的是,在這片騎樓建築群裡外還藏有不少茶室,多為老年人交談聊天,消磨寂寞時光所用,茶室内人聲鼎沸,俗稱“老爸茶”。
“老爸茶”在海口很普遍,常常設于老城區小街巷中,沒有什麼裝修,臨街一間鋪面,排個十張八張桌凳。茶客往往是住在附近的閑情的中老年人,街頭巷尾相逢,“走,吃茶去。”一句話,便往茶店裡鑽。
這與一峽之隔的廣州類似,喝茶是一種生活态度,三五人圍桌,一壺茶,幾碟小吃,可從清早一直泡到下午黃昏後。鄰裡之間如此融合、親切。
這恰好反映了海口是那種在時間中慢慢生長、沉澱的城市,不論遊客多麼熙熙攘攘,海口人仍是慢悠悠地過着自己的小日子。
除了橫沖直撞的電動車,海口的一切都顯得有些慵懶,這與三亞給我的感受完全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