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晚新視覺
“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目前在墊江縣文化路小學讀五年級黃聖凱提出這個問題,面對侄子的問題李娟竟有些無所适從。
于是,她仔細看了侄兒的課本,“是西師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為了給侄兒解釋清楚,李娟也查了原文。“我用百度百科查了,這是《戰國策》裡面的一篇文章,侄兒學習的是這篇文章的白話文。”
李娟告訴他,《鹬蚌相争》選自《戰國策·燕策》,記載的是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
對于黃聖凱的問題,重慶巴蜀小學語文老師劉俐宏稱,“首先要對孩子的批判精神和懷疑态度,以及對知識較真的精神點贊。”劉俐宏老師說,既然孩子提出了疑問,那麼我們作為家長、作為老師,就要跟着這個疑問來找到答案。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試試,把嘴閉上,其實也可以發出聲音的,隻是不是很清晰。”
除了通過試驗找到答案,還可以引導孩子,“這是一個寓言故事,重點的是要明白故事裡所表達的道理。在這裡,作者是用了拟人手法來說,如果真正較真,鹬和蚌就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它們之間是不會有對話的。”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基礎教育分社劉江華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學生的質疑是很好的,課本裡的故事是從《戰國策》裡出來的,古文就是這麼記載的,我們暫時不會更改教材。”
網友評論
有網友認為:質疑好,但要質疑到點子上,比如寓言故事,前提就是寓言,這很明确,去質疑這個就是本身沒有理解什麼是寓言。好比童話一樣,為什麼到24點水晶鞋就變回去了,有科學依據麼?當然沒有啊,因為這是童話啊
還有網友表示:孩子有質疑,這本身沒問題。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該正确引導。老師回答的也沒問題,重點應該關注寓言故事裡的道理。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在接受新的事物,給予正确的道路和理念,使我們必須要做的。
也有網友調侃: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了!
延伸閱讀:人教社回應8歲男孩質疑羿射九日
2019年6月14日 ,福州8歲的男孩小馮因質疑語文課文《羿射九日》出錯上了熱搜。
上二年級的小馮提出,課文中前一段剛提到“江河裡的水被蒸幹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既然曬幹了,那後羿是怎麼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
小馮向老師和媽媽提問,都沒有得到明确答案。随後,這個問題被小馮的媽媽何女士發到了朋友圈求助,也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讨論。
一位參與課本編輯的林先生說,這是一篇神話,也是新版教材,全國已有不少地方反映該問題,目前,他也沒法肯定對錯,要提請到編寫組,請更專業的專家或文學家判斷,明年9月,此處課文可能被修訂,會有更可理解、更合理、更嚴謹的版本。
6月14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回應稱,課文是參考《神話故事新編》等書籍改寫。聯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當。教材編寫組正在認真研究,會對教材适當修改,下個版本的教材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同時還表揚了小馮敢于質疑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