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興吉展示蜂餅
再不“蜂”狂就老了
桂林生活網訊(桂林日報記者 蘇展 韋莎妮娜 文/攝)虎頭蜂又稱胡蜂,體色通常黃黑相間,性情兇猛像老虎,所以人們就叫它“虎頭蜂”,蜂毒會使人中毒,出現如紅腫、奇癢、刺痛等過敏現象,嚴重時引起患者休克死亡。所以,民間又稱“殺人蜂”。在灌陽縣灌陽鎮仁渡村有一位村民叫伍興吉,他卻偏愛這危險的虎頭蜂。2014年他開始嘗試人工飼養虎頭蜂創業,經過多次失敗又堅持下來,目前已建成幾十畝蜂場,蜂産品供不應求,成為縣裡遠近聞名的養蜂人。近日,記者來到他的蜂場,聽到了他的“毒”家創業故事。
展示虎頭蜂。
人到中年再“蜂”狂一把
“還沒養蜂之前,我就經常去山裡‘冒險’——— 掏蜂窩。記得掏到最大的一窩就有16公斤。”1974年出生的伍興吉,從小到大就對虎頭蜂非常癡迷。他向記者介紹,大山裡生活着的這種胡蜂體形碩大、兇暴異常,被當地人稱為“殺人蜂”,如果不幸被其蜇傷,會使人中毒,出現紅腫、奇癢、刺痛等過敏現象,若被蜇到要害,一口便可以使患者休克死亡。
“過去大家都不專業,掏蜂窩的時候,我們都是自己找來雨衣、雨褲、水鞋,還有頭盔,作為防護裝備。”伍興吉說,如今時代進步了,網上到處都可以買到專業的防護服。不再需要自己做,掏蜂的人也多了起來,但也因為如此,山裡可掏的蜂窩也越來越少。
今年42歲的伍興吉從1994年參加工作到現在已經20多個年頭,而這20多年來他從未換過工作,始終就職服務于一家電訊公司,從普通職員做到部門經理,一路平穩。家庭也和睦,生養了一雙兒女,在大家看來伍興吉的生活幸福美滿,令人羨慕。然而,人到中年的伍興吉心裡卻一直密謀着一個“毒”家計劃。一直癡迷于虎頭蜂的他注意到,近年來,胡蜂系列産品的價格持續走高,市場前景大好。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改變”,從2014年開始研究學習并着手人工飼養虎頭蜂。
“家裡的老一輩人都反對我這麼做,而年輕人都支持我。”伍興吉告訴記者,對于自己決定人工飼養虎頭蜂創業的事情,周圍人的支持聲與反對聲兩極分化。老一輩的親戚朋友普遍認為人到了中年是很難創業成功的,關于虎頭蜂的養殖也少有聽聞,而且十分危險,這麼做就是不務正業,玩物喪志。而在年輕一輩的朋友看來,隻要找到适合的項目,沒有什麼不可以嘗試的。養虎頭蜂雖少見,但一旦成功必然大有可為。最終,伍興吉決定“蜂”狂一把,毅然決然地走上了“毒”門創業之路。
虎頭蜂酒
“毒”家養殖不簡單
伍興吉所在電訊公司上班時間較為靈活,基本是上一天休兩天,在不耽誤工作的情況下,其餘時間他都用來研究虎頭蜂養殖技術。他開始查閱大量的資料,憑着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伍興吉逐漸掌握了虎頭蜂的所有習性和大量的理論知識。不僅如此,他還到處走訪專家,虛心請教,回到家中開始實踐。他選擇了當地最常見的一種虎頭蜂——— 金黃虎頭蜂作為研究對象。該品種個頭大,蜂群多,它産的蜂蛹幼蟲數量多,蜂毒含量也大。
伍興吉介紹,每個蜂巢中都有一隻蜂王,其餘的是雄蜂和工蜂。雌性的蜂王負責生育,雄蜂負責交配,工蜂則負責築巢、喂養幼蜂、抵禦外敵。虎頭蜂在每年10月左右交配,雌雄蜂交配後,雄蜂死去,雌蜂成了蜂王。随後蜂王會找一個地方待着,不吃也不動,進行越冬。如果這期間有什麼事驚動了它,它可能會死。3個月後解除越冬狀态時,如果蜂王還活着,越冬就成功了。越冬之後,蜂王首先自己築一個巢,作為整個蜂群的基礎。在這個蜂巢裡,蜂王産出第一批卵,卵經過幼蟲、蛹,變成成蟲。這些成蟲都是工蜂,當工蜂數量達到20多隻的時候,蜂王就把築巢和哺育幼蟲的工作交給工蜂,自己專門繁育後代。
虎頭蜂生性兇猛,在養殖虎頭蜂的過程中被蜇傷是一件在所難免的事。“虎頭蜂太兇了,我都已經去醫院打過好幾次吊針了。”伍興吉告訴記者,在當地農村有句俗語叫“虎頭蜂蜇傷口,等于老虎咬一口。”伍興吉的一位員工曾在工作時被虎頭蜂蜇傷臉部,過沒多長時間,整個臉都腫了起來,連朋友都認不出,隻得以最快速度送到醫院打針。此外,虎頭蜂不僅會攻擊其它種類的蜂,來自不同群的虎頭蜂也會相互攻擊。“所以我在喂食方面也需要盡量的控制,因為它們太飽和太餓都可能會互相殘殺。”伍興吉如是說。
“在人工養殖金黃虎頭蜂的過程中,主要涉及到3個關鍵技術:選蜂王、交配和蜂王越冬。”伍興吉告訴記者,其中蜂王越冬幾乎是當下所有養虎頭蜂的人所遇到的一個共同難題,在自己人工養殖虎頭蜂的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是幾十隻才活下來一隻。他通過不斷嘗試,搭建多種不同結構的蜂王越冬室、蜂王築巢室,改善房舍溫度、濕度、光照等條件,目前,能做到成功越冬存活下來的幾率也隻有50%到60%。
為了更好掌握蜂王越冬的技術,去年,伍興吉還特地跑到湖南請教了一位資深養蜂人,可是令人意外的是,這趟學習之後的實踐結果并不理想,反而損失更大。去年他的蜂“全軍覆沒”,光是蜂王就損失200隻。
“可能我不去學他們那一套,反而存活率更高。”伍興吉解釋道,這可能因為不同地域的環境使然,在湖南養蜂用生的樹筒也沒問題,而在這裡需要用幹的樹筒才行得通。可見,同樣的技術放在不同的地方也不見得同樣适用。去年,伍興吉原本準備了幾十方樹給蜂王做窩,結果全沒用上。
蜂蛹食品
蜂巢裡掏出商機
去年的失敗也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伍興吉給記者簡單算了一筆賬,如果按照原有的一半存活率算,就該有100隻蜂王成功越冬,那麼今年就可養100窩。每窩平均可泡50斤酒,産蜂蛹、幼蜂3000顆。按目前市場價80元一斤的虎頭蜂酒和8角錢一顆蜂蛹算,每窩能得到6000多元收入,100窩就是60多萬元。
“我現在的産品在朋友圈就賣完了,等明年規模再擴大可能才需要做廣告。”伍興吉告訴記者,目前虎頭蜂的蜂蛹、蜂餅、蜂酒,這些東西都能給養蜂者帶來不錯的收益。尤其是虎頭蜂的蛹和泡的酒。
伍興吉所居住的地區多為山水環繞,地域常年陰濕,當地不少居民患有風濕骨痛的頑疾。據介紹,以虎頭蜂為原料配制而成的酒最先興起于民間傳說,剛興起時,并不知其有治療風濕的功效,而當時風濕病例并不多。後經碰巧嘗試,才得知該酒有此神奇功效。野生虎蜂酒,是《中國藥典》從幾千種民間藥酒中篩選收錄的五種藥酒之一。飲用虎頭蜂酒可以解除疲勞、祛除風濕、增強血液循環等。于是,他特地請來專業制酒師,反複實驗,泡出目前自己兜售的這一款虎頭蜂酒,幾位村民服用後病情有所好轉,産品越賣越好。
“山區居民不是經常喝牛奶。他們靠山吃山,像這些野生昆蟲食品,也是獲取蛋白質的渠道之一,所以蜂蛹的銷售也不錯。”伍興吉如是說。
“明年我打算開啟虎頭蜂冒險之旅的項目。”伍興吉并不滿足于目前單純的售賣蜂制品,他把目光放在了更遠的地方——— 體驗式旅遊。他告訴記者,就在今年掏蜂窩的時候,本來是要請小工的,但是兩個朋友卻主動申請想要去體驗一把掏蜂窩的刺激。這讓伍興吉靈感湧現,他計劃明年将以“冒險”為主題,讓遊客在專人指導和安全保障的情況下進到自己的蜂場掏蜂窩,與虎頭蜂零距離接觸。這樣一來,也可以同時讓遊客品嘗自己的虎頭蜂酒和蜂蛹套餐。
為了讓記者更好感受“虎頭蜂冒險體驗”,伍興吉帶領記者進入了一個用于虎頭蜂交配的網制籠室,近距離觀察人工飼養的虎頭蜂。他小心翼翼地将一個養有虎頭蜂的網制筒器打開,幾隻蜂趁機飛了出來。
“呀!蜂飛到我身上了!”此時記者身上停了幾隻虎頭蜂,一隻已經靠近耳邊,緊張感頓時加重,隻聽見自己的心跳和其翅膀快速震動的聲音。伍興吉提示記者:“不要亂動,這裡面的蜂攻擊性不強,一般情況下,隻要你不主動招惹它,它也不會傷害你。”
伍興吉表示,虎頭蜂的養殖和生意還需要不斷的創新改進,自己目前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讓許多人看到了背後蘊藏的商機,紛紛要求合作。而他更希望将來可以将自己的虎頭蜂産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以自己的示範作用帶動當地老百姓一起開創“毒”門創業之道,走向脫貧緻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