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們養殖雞的方式越來越多,籠養模式養雞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在很多使用籠養方式養雞的養殖場經常會出現癱雞的情況,一般常見于30日齡的雞群,而且該病的發病率也一直在不斷的上升。
雞癱瘓的問題一直困擾着養殖戶,它的發病率在2%-5%之間,死亡率高達5%。出現癱瘓的原因有很多也很複雜,會給我們的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那麼具體都有哪些原因會引起癱瘓呢?我們要怎麼去防治?具體詳情如下。
營養缺乏
1.維生素E、硒缺乏症
本病主要發生于2~7周齡的雛雞。缺乏維生素E時,雛雞發育不良、軟弱、精神不振。特征性症狀早期為頭頸震顫,嚴重後為運動障礙,頭向下或向後彎曲攣縮,有時向一側彎曲或向後仰,呈角弓反張狀;兩腿陣發性痙攣抽搐,不完全麻痹,行走不穩,最後癱瘓,頭頸平伸伏于地面,頭頸部體溫發涼,由于采食困難,最後衰竭死亡。
2.維生素B1缺乏症
厭食(特别明顯)、生長遲緩、消瘦、貧血、體溫降低、腿軟無力等症狀,有時病雞有下痢症狀,繼而由于多發性神經炎,腿、翅、頸的伸肌痙攣,病雞飛節和尾部着地,頭向後仰,角弓反張,呈特殊的“觀星”姿勢。
疾病的因素
1.腸毒綜合征
腸毒的發生,易驚群、兩腿癱瘓、趴着不動、個頭較大、頭震顫、并不是腿部不能站立,毒素經過肉雞吸收,造成麻痹。好像人喝酒喝多一樣,食欲減少、炸毛、嚴重情況糞便成白稀、不成型、糞便中有未消化飼料、個别有拉“西紅柿”樣稀便、和“魚腸子”樣糞便,臨死前雞隻出現瘋跑、尖叫、癱瘓倒地而死。
2.大腸杆菌(關節炎)
肉雞一般多發于雛雞或後期與大腸杆菌敗血症并發,雛雞發病多與種雞原因、孵化污染等有很大關系,發病雛雞表現羽毛松亂,怕冷紮堆,消瘦,離群呆立;排灰白色稀糞,肛門周圍污染白色糞便;兩翅下垂,關節麻痹腫脹,難以起立。
3.滑液囊支原體
病雞被感染的關節、爪墊腫脹,跛行,常伴有胸骨囊腫,飲食欲下降。解剖可見發病的關節内有粘稠的乳酪狀白色滲出物。本病多見于4周齡- 12周齡的雞,環境條件不良可令病情加重。該病可垂直傳播,種雞應定期檢疫,接種疫苗。同時,注意提高飼養水平,蛋雞的滑液囊支原體也多,注意觀察治療。
4、新城疫
雞常出現腿麻痹、跛行或站立不穩、 頭頸扭轉等神經症狀 ,此病由于外觀症狀解剖病變較明顯而易于診斷,防治常根據免疫程序及抗體水平而進行,發病後緊急免疫常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緊急接種還得考慮有無溫和型流感病毒混台感染,謹慎免疫!
預防癱雞1、保持營養均衡
維生素含量要豐富。對于0~3周齡的仔雞,每公斤日糧中維生素A、維生素D的含量應保證在250~400國際單位,在飲水或飼料中及時添加維生素含量。
2、創造良好的環境
雞舍要保持通風、衛生、幹燥,墊料要松散、防潮、定期更換。飼養的密度要适宜,4周齡後,每平方米飼養肉雞不超過10隻。采用少喂勤添的方式投料,增加雞啄食和運動時間。在轉群、疫苗接種時應盡可能減少應激,防止驚群,盡量避免捕捉雞。
3、分段控制營養
在飼養前期(3~4周齡),要使雞長好骨架,促進骨骼發育,防止體内脂肪堆積。要控制飼料中代謝能的水平,或根據需要限量飼喂,控制脂肪堆積,可定期抽查體重,及時調整日糧水平。
要找出根本原因,進行對症治療。同時還要注意減少癱雞癱瘓不但要加強飼養管理、增加機體抗病力,還要提供合理的營養,減少雞疾病以及腿部疾病,從而達到減少癱雞癱瘓淘汰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