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項羽的都城在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徐州,妥妥的楚國東部地區,卻為何稱“西楚”霸王呢?
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史記·項羽本紀》
01 東楚、西楚和南楚
關于為何是西楚,在《史記集解》中有一段引自孟康的解釋:“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
而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的一段話,也能夠說明,楚越之地的“三楚”是如何得名的:
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
經後人證實,司馬遷的記載有部分謬誤,但我們結合孟康的注釋大略可以知道,項羽之所以自立為“西楚“霸王,是因為在項羽之前,三楚的稱呼早就有了。
而在三楚之中,以楚國舊都江陵為核心的江漢平原核心地區被稱作“南楚”;以彭城為中心的淮泗之地被稱作“西楚”;而楚國征服的原吳越之地,被稱作“東楚”。
因此,項羽以彭城為都,自然應該是“西楚”。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的大國,早期以江漢平原為核心,大約在戰國初年向北擴張到淮泗之地,戰國中期向東兼并了吳越之地。在楚懷王時期,極盛的楚國疆域,幾乎囊括了當時的整個華夏南部地區。
如此廣大的區域,為了更明确的指代,分出“三楚”似乎也不為過。
這個問題看似解決了,但實際上并沒有。因為這所謂的“三楚”卻将方位搞颠倒了。
03 被颠倒的方位
在我國曆史上,以東西南北命名的政權或者地區很多,而他們的命名,是有一定規則的。
比如東漢之所以叫做“東”漢,是因為東漢的首都洛陽,從地理方位上來說,在西漢舊都長安以東,因此兩漢并存,東漢和西漢由此得名。
而東晉和西晉、北宋和南宋,也有着同樣的命名規則:首都是該政權的核心,以首都所處的方位來命名。
雖然這些朝代都是近現代史學家在命名時加上的“東西南北”,但曆史的命名規則往往不是空穴來風,我們還是可以從曆史上找到一些蛛絲馬迹。
比如北宋初年的“北漢”政權,再往前,有“鄭人南奔”而得名的地名南鄭,後來還一度成為漢王劉邦的都城;還有百越的命名之中,有東瓯、南越,後來的趙佗便自立為“南越武王”。
由此可見,以首都為中心,以該地區所處的首都方位,在命名時加上“東南西北”的稱謂,這種命名方式至少在秦漢之前就已經有了。
因此,“三楚”的命名應該也是這種命名規則的體現。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以極盛時期的楚國疆域為準,楚懷王的都城在郢(江陵),江漢平原之中,而彭城為核心的淮泗地區在江陵的北偏東方向。
因此,如果按照這種命名方式,江漢平原應該叫做“中楚”,而彭城地區應該叫做“北楚”或“東楚”。
然而,我們所看到的卻是,項羽的核心彭城地區叫做“西楚”,而楚國江漢平原本土叫做“南楚”。
為何會有如此颠倒地理方位的命名呢?
03 頻繁遷徙的楚都事實上,這個命名或許并沒有颠倒方位,而是因為三楚得名時,楚國的都城已經不在江陵。
在楚國數百年曆史上,曾經數次遷都,在郢都江陵之前,先後有丹陽、鄀、鄢等地曾作為楚國的都城。楚文王遷都江陵之後,命名為郢都,楚國都城才固定下來。
接下來400年間,楚國都沒有再遷都。因此,在我們的印象中,江陵作為楚國的都城就被固定下來了。
但事實上,在此之後,楚國還曾被迫三遷其都。
江陵之後,楚都遷徙路線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發動鄢郢之戰,占領了楚國核心地區江漢平原大部,楚國被迫遷都到陳縣(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内)。
大約在頃襄王之子考烈王時期,楚國又曾短暫遷都到巨陽(大約在今安徽阜陽),最後遷徙到壽春(今安徽壽縣)。項羽的祖父項燕,就是在壽春時代被倚重,成為楚國最後的軍事支柱的。
因為懷念故都,楚人走到哪都将都城叫做郢都,因此在江陵之後,至少還有陳、壽春都被叫做郢都。
所以,如果我們以陳縣或者壽春為核心,就會發現,江陵為核心的江漢平原在西南方向,吳越之地在兩地的正東方向,而淮泗之地正好在兩地的西部。
這樣一來,“三楚”的命名,就顯得合理多了。那麼,是不是這樣呢?
04 最後的楚都在鄢郢之戰後,楚國的核心地區江漢平原被秦國占領,楚國先王的墳墓也被夷為平地,然而楚國并沒有因此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詩人屈原正是由于郢都被攻占,被流放的他心系祖國,跳水自盡。
屈原所在的屈氏家族是楚國王族支脈,而他甯死不降,一方面說明屈原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
像屈氏家族這種,數百年來已經被深深的烙上了楚人的印記,是不可能因為秦國對故地的占領就成為“秦人”的。這樣的例子,在戰國時代并不鮮見。
因此,這些楚國王室的核心家族,大多數未戰死的楚人,保護者楚頃襄王在陳縣,建立了他們新的楚國。
楚頃襄王在陳縣很快就募集了十萬大軍,并奪回了部分故地。這說明,在頃襄王的身邊,原來的那些核心家族的楚人數量和質量都不在少數。
換句話說,楚國的核心統治力量和人口随着頃襄王遷徙到了陳縣,并沒有被秦國全部消滅,這一點從他們還将陳縣叫做郢都也可以說明。後來的壽春也是同理。
既然,楚人還是那些楚人,那麼“三楚”之名來自于這一時期,倒也有這個可能。但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三楚”之名不是來自于疆域最盛的江陵時代,反而是已經丢失了江漢平原、并不據有南楚之地的楚國末世呢?
事實上,這也正是三楚之名合理的地方。
在江陵時代,江漢平原是楚國的核心統治地區,是真正的“楚地”;而淮泗地區是後征服地區,是楚國與中原相争的戰略緩沖地帶,算是“半個楚地”;而東部的吳越地區,是楚國最後征服的地區,其文化人口并沒有完全被同化,因此在楚人眼裡,隻能算作“化外之地”。
所以,江陵時代,在高傲的楚人眼裡,吳越之地和淮泗之地是沒有資格被叫做“楚地”的。
然而,到了陳-壽春時代,楚人引以為傲的江漢平原已經丢失了,原來的楚人東遷,“寄居”在原淮泗之地和吳越之地。楚國的核心地區變成了淮泗之地,而吳越之地也随之變得更加重要了。
為了增強當地民衆的文化認同感,楚人給予他們平等的國人地位,加重這片土地在楚國的分量,以籠絡當地大族加入楚國核心統治集團,共同治理這片土地。
事實上,項羽所在的項氏家族,正是淮泗地區項城的地頭蛇,而在郢陳-壽春時期才加入了楚國的核心統治集團的。
項與陳的位置
因此,西楚彭城和東楚吳地,才應運而生;而為了懷念原來的發迹之地江漢平原,也向淮泗和吳越殖民表明,他們早晚有一天我們會打回去的意志,因楚人也稱之為南楚。
由此可見,“三楚”之名,不僅沒有方位颠倒,反而透露着楚國末期的無奈,還有楚國最後的掙紮和努力。
而項羽的都城彭城,的确應該叫做“西楚”霸王才是實至名歸。
而楚國的核心地區由南楚遷徙到西楚,雖是國家的不幸,卻是項氏家族崛起的大幸。
因此,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也正是懷念那段項氏家族最為榮光的時代,正如遷到陳縣的楚人深深懷念着郢都一樣。
太多的曆史證明,過于懷念過去的人,或許往往忘記了繼續向前,從而被曆史所抛棄。
文/子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