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由多個小國并存的割據時期,國與國之間經常發生因為利益和領土争奪的戰争。直到後來秦始皇一家獨大,滅了六國,才使得中國歸于一統。這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但事實上,徹底“滅六國”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最後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這是為什麼呢?
這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秦始皇消滅六國隻是從軍事上打敗了六國的軍隊,并沒有消滅作為六國的王室直系血親和六國的貴族。這些人從以前過得高高在上的富貴生活一下子跌落到過着得受别人壓迫和統治的屈辱生活,心中肯定不服!所以他們會想盡千方百計來搞複辟。
像韓國的韓王成和韓王信;趙國的趙王歇;魏國的魏王咎和魏王豹;齊國的田榮和田橫等等。不要小看這些人,他們在其它地方或許算不上什麼,但若是在他們以前的舊封地,可是能“登高一呼百應”的人物。曆史上的“田橫島”五百壯士的義舉,足可證明這種号召力的威力。所以秦始皇即使統一了六國,但這種複辟的政治态勢卻無法根除。
二、在民間百姓的意識形态中六國的陰影依然存在。他們仍然私下認為自己是以前的某個諸侯國的子民。就像我們現代人在外面打工對老鄉的認同一樣,這種舊封地觀念在百姓中一時是無法消除的。所以隻要有人站出來說要複辟自己以前所屬的諸侯國,那肯定會得到舊諸候國時的子民們的擁護的。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雖然他後來也推行了很多霸道的統治,像“焚書坑儒”等,但是也無法坑埋六國後人的信念。楚漢相争時期的項羽實行大分封,實際上就是這種諸候國的“複活”,隻不過項羽一下子多封了12個諸侯王國。而且所封諸候國王并不全是以前六國的王室血脈和舊貴族,很多是出身低微的将軍。
這也從另一角度慰藉了秦未農民起義時,陳勝吳廣提出的抗議:"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後來的劉邦打敗項羽,裁撤了多個異姓諸侯,其中還包括一生戰功顯赫的韓信。但是在這種封王和裁撤過程中,可沒有舊王族和舊貴族跟平民的差别!隻要是當權者認為可行,就會分封和裁掉任何人!
這就慢慢磨滅了以前六國的舊王族和舊貴族在百姓心中的權威形象。所以,可以這麼說,到漢高祖劉邦時,六國的滅亡在人們心目中已經在漸漸認可,但是仍然有人拿六國時的地域來區分漢朝百姓。即使是被大漢皇帝封下的皇室血脈的“劉姓”侯王,也常被各地舊諸候貴族煽動謀反,複辟象舊六國一樣的諸侯王國。
像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就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寫照。若是說徹底“滅六國”,讓老百姓從心裡認可六國已經不存在了,隻有統一的大漢朝。那可能要追溯到漢武帝時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漢武帝時期,他推行了一項特别的政令,這項政令便是“推恩令”。推恩令将漢朝時期的各諸候王國的很多權力給收回到朝廷,特别是軍事領導權,隻保留了地方諸候國獨立的經濟權。
從那以後,人們漸漸地覺得自己不用效忠于地方諸候了,而是隻要效忠于朝廷就可以了。因為諸侯國沒有軍事權,無法對他們造成威脅或給與保護,這或許應了我國近現代史上一位偉人的一句名言吧!這句名言便是:槍竿子裡面出政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