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羅晉、毛曉彤領銜主演的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埃博拉前線》正在浙江衛視等平台熱播。劇中,毛曉彤飾演了華裔調查記者何歡,為了暗訪非洲“血鑽”走私案而假扮成醫生,和鄭書鵬(羅晉飾演)成為共同抗擊埃博拉疫情的“戰友”。
毛曉彤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笑稱,何歡這個角色一直在“挨打”。甚至在片場,她也經常和羅晉探讨怎麼“挨打”。但拍攝完這部作品,她最大的感受是生活在中國很自豪,“是祖國給了我們強大的安全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還有就是何歡這個角色的勇敢,(也)是我一直想要去努力達到的。”
毛曉彤飾演華裔調查記者何歡。
1、背誦大量英文單詞,研究《血鑽》等紀錄片
新京報:你如何理解何歡這個角色?
毛曉彤:何歡心懷大愛,為了理想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危,她作為一個記者,隻身進入非洲去調查真相,一定得有強烈的信念感去支撐,才能去不斷的克服那麼多阻礙和困難。她的勇敢和信念讓我很敬佩。
新京報:飾演這個角色,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毛曉彤:這個題材和職業,都距離生活相對遠,但劇本身題材的内在要求,就是真實感,所以怎麼能演得貼近一個調查記者,是我一直在琢磨的。
新京報:為了演好華裔記者這個角色,以及在埃博拉疫情的故事背景中,你分别做了哪些準備功課?
毛曉彤:有學英語,一些何歡調查事業上的專業詞彙是我們平時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的,有很多對手戲演員就是外籍演員,有大量的英文台詞,提前都背熟了。還有看紀錄片《血鑽》《醫道無界》,看一些真實的故事有助于塑造人物。
毛曉彤表示很敬佩角色的勇敢和信念。
2、和羅晉二次合作,劇中角色因為鄭書鵬内心變柔軟
新京報:此次和羅晉第二次合作有怎樣全新的感受?
毛曉彤:和羅晉之前合作過《錦繡未央》。因為大家都是特别認真的人,會在走戲的時候讨論得很細緻,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該怎麼演才更符合情境,大家經常在片場讨論怎麼挨打,哈哈。
羅晉和毛曉彤在劇中多次面臨危險。
新京報:你如何理解何歡和鄭書鵬在劇中的關系?後續兩人是否會有感情戲的展開?
毛曉彤:和鄭書鵬之間我覺得不是情侶關系,在這樣一個特殊的背景下,兩人一起經曆很多事情,從一開始的誤解,到可以說出心底的秘密,再到中間有一次離别時候的表露,到兩人你知我知的契合,我覺得是這樣一個過程。
何歡一開始目的性是很強的,就是要調查案件,但來了以後遇到這些事情,我覺得讓她的内心有一部分變得柔軟了。是鄭書鵬,是何歡的父親,還有她在這裡見到的非洲友人,讓她變化的。
3、拍攝一鏡到底穿越炸點曾出了些小狀況
新京報:和外籍演員對戲,發生過什麼有趣的事?
毛曉彤:最開始的劇本上,有很多(非洲人)他們一群人圍着我用槍指着我的橋段。我們現場走戲,一看這身高上的差距,大家都覺得對付我不需要那麼費勁,單手就可以拎得動我,于是就有了很多(成片中)何歡被單手拽來拽去的場面。雖然劇裡面他們(外籍演員)可能看起來有些兇,但是私下都很可愛,會和我一起讨論怎麼“打敗”他們。
新京報:劇中給非洲産婦接生,何歡被壞人劫持的那場戲,是如何完成的?
毛曉彤:接生戲我們有提前學習手法,也有讨論在那樣危急的情境下,該怎麼樣表現才能符合人物本身的特性。還有何歡聽胎心的不專業也是大家設計的,目的就是讓鄭書鵬一眼識破何歡。為了真實感更強,這種沖突戲也是要比較真實的。
何歡被劫持的戲份。
新京報:據悉劇中你一鏡到底穿越炸點都是真實的,“沉浸式穿越炸點”是一種什麼體驗?這算是你拍攝過的炸點最多,過程比較驚險的一部戲嗎?
毛曉彤:當時拍的時候其實是有點緊張和壓力的,因為要記清楚炸點的位置還有路線,還得在那個人物狀态中,一鏡到底拍攝就會比較有壓力,盡量讓自己不要失誤,順利跑下來。算是有一個小小的驚險吧,因為樹倒下來的時候樹梢碰到我一下,其實設計的時候是沒有這個的,也算個小小的突發狀況,我當時心裡想的就是,攝像老師不能停啊!一定要跟着我繼續跑啊!大家真的有這種默契,我們就順利地跑下去了。
毛曉彤穿越炸點截圖。
新京報:微博有一個熱搜話題是#埃博拉前線一天八場哭戲# ,這部戲算是你拍過哭戲比較多的作品嗎?
毛曉彤:算是我挨打比較多的,哈哈哈。這部戲的淚點确實很多,我自己在追劇的時候也經常跟着哭,醫護人員真的太偉大了,向他們緻敬!
新京報:劇中還有哪場戲令你印象深刻?
毛曉彤:有一場戲是我去給一個病人拿可樂,前情是他生病了,染上了埃博拉,我為了調查鑽石事件留在桑宜村照顧病人,有一天他給了我一個可樂果,當地的人告訴我說能送可樂果的友情一定不是小友情,我對他說等他病好了,一定送他一瓶可樂嘗嘗,因為他沒喝過。這個時候突然就打仗了,突如其來的轟炸大家都很恐慌,我們開始轉移到安全的地方。他被炸傷了,傷得很嚴重,他說他想喝可樂,這也是我和他之間的一個小承諾,所以跑回去給他拿可樂想滿足他的這個小願望,他也許就能堅持活下來。雖然最後拿到了可樂,但他還是沒喝到就去世了。會覺得生在中國,無比幸福,是祖國給了我們強大的安全感。在劇中何歡的朋友甘姆對何歡說過,為什麼他們要承受戰争,疾病。我們沒有辦法對他們感同身受,但是那一刻心裡想的就是何其有幸,生于華夏。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李立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