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隻能以固定的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類始終看不到月球背面。
基于同樣的原因,早期的探測器和月球車以及載人登月,都無法在月球背面實施着陸探測,因為信号被月球本體阻擋住了,要想實現月球背面和地球的通訊,隻能在月球軌道部署中繼衛星才行,比如我國的“鵲橋”系列中繼衛星。
2019年,我國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測器在中繼衛星的幫助下,實現了人類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有關月球的神秘面紗也開始被逐漸揭開。
就在最近
中山大學肖志勇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一篇關于月球的論文,文中指出玉兔二号月球車在月球背面發現了大量厘米級玻璃球,它們外形光滑呈透明狀,與地球上的玻璃彈珠有幾分相似。
在周圍粗糙地表的對比下,這些外表圓潤的玻璃球格外紮眼,一時間網友紛紛開腦洞,認為這是嫦娥在月球上打彈珠留下的,或者是外星人在月球上小玩具,但這些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玻璃球究竟源自哪裡?
問題的答案藏在月球起源時刻
與今天一些人以為的,“在地球看不到月球背面,是因為外星人在月球背面監視人類”不同,天文學家考證,在45億年前月球剛被撞擊碎片凝聚而成後,新生的月球自轉速度很快,與地球的距離隻有1.28萬公裡。
所以在當時的地球上,是能夠看到月球背面的,隻不過後來随着月球自轉速度的變慢,以及地月系角動量守恒帶來的潮汐鎖定,月球自轉和公轉周期才變得趨于一緻的,進而從地球上才看不到月球背面。
在月背長期背向地球的情況下,來自太陽系其他地方的小行星襲擊總是會優先撞上月球背面,因此在傳回的月球中,月球背面的隕石坑要遠比正面多得多,而且沒有正面那種被稱為月海的沖擊平原,全部都由隕石坑和環形山構成。
玉兔二号作為人類史上首個登陸月背面的探測器,至2022年2月,行走路程已經超過了1000米,沒有發現任何外星人存在的迹象,也沒發現生命外星人監視人類的秘密基地,此次發現的若幹顆晶瑩剔透的玻璃彈珠,專家猜測它是由隕石高速撞擊形成的。
因為隕石撞擊産生的高溫,很容易就能融化月球地殼的岩石,這些含鐵的岩石被融化被重新冷凝後,就會形成厘米級别的玻璃球,相似的反應再地球沙漠地區的核試驗中也時有發生,隻不過那裡的沙子和岩石是被核爆瞬間的高溫融化冷凝的,不是由小行星撞擊形成的而已,基本遠離都一樣。
目前的天文學家認為,隕石撞擊是塑造月球表面地貌和影響地質演化的主要力量來源,而此次發現的透明玻璃彈珠,就是承載月球撞擊曆史和地表變化的重要載體,通過研究它們,科學家就能直到月球的過往。
地球生命誕生38億年來,如果不是月球始終在抵擋襲擊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的話,今天坑坑窪窪的就不是月球表面而是地球表面了,失去平穩環境的地球,也将從此失去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演化生命的機會。
除了保護地球生命外,月球還是一個“被放在地球附近”的超級能源寶庫,因為月球氦3是最理想的可控核聚變燃料,有了它可控核聚變過程會更加穩定,更加容易控制,雖然地球上的氦3隻有幾百公斤,但月球上僅僅表層幾厘米的月壤内,就有110萬噸氦3,是人類文明未來最大的能源寶庫。
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後,38萬公裡外的月球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核聚變原料。
以月球為能源基地,人類文明将開始征服太陽系,